书城社科新媒体概论
9670200000023

第23章 新媒体的影响(4)

2.浅阅读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浅阅读:

(1)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地球村”的观点,20年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其新书《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因为世界是平的,他们也能插上插头,连通、合作,整个世界因为一台无所不包的小小电脑而变小变平。电子技术使我们的感官膨胀,仿佛一夜之间全球罩上了一张硕大无朋的宇宙膜。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每天刷新着人们的记忆。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卷起资讯的潮流和压力,使读者被放置于时速造就的漩涡中心。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接触的事情、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有效地把握现实和变化,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掌握这种海量变化的状态及信息。浅阅读由此产生。

(2)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名著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的盛行,财经、励志类图书以股市语言行文替代学术说理以及各地书店中通俗读物多居排行榜前列的现象,都证明人们“浏览式浅阅读”的特征。一条电视新闻被记忆的时间不会过夜,一个报纸头条能吸引的注意力不会维持超过一天,一期杂志专题被谈论不会超过一周。什么都不会关注过久,什么都不会停留。“快速、快感、快扔”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征。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使“定制”成为浅阅读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你用“关键词”进行思考和检索,在定制关键词后,你的阅读视界才能被打开。于是,“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在定制的同时,“碎片化”的信息迷宫形成,事物的整体风貌被打破,而细节先于整体出现,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此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已不仅仅包括获取信息、知识、接受教育,同时还要求提供休闲和娱乐。而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也在促进多元化阅读方式的形成。

(3)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电脑和网络成为人们阅读世界的USB接线口,网络阅读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上读小说,网上看新闻,网上跟踪畅销书的报道,已是许多人每日的阅读。据有关统计,从1999年至2005年,我们的网络阅读率从3.7%提高至27.8%。高校电子图书的阅读率不断提高。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从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学生和老师在线浏览、下载、导航、检索和登录的次数直线上升。2006年中国出版市场在纸质图书、报纸与期刊销售额全面增长的情况下,博客出版、电子图书、数字网络期刊、手机出版等各种数字出版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近200亿元,网站推出收费阅读,网络阅读在中国已形成一定规模。手机阅读网已有近1000万手机客户端下载。

(4)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都市生活的便捷使得浅阅读时代的阅读者参与到整个信息生产过程中来,阅读者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被动获取外界信息,同时也提供并发布信息,这个过程在网络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传统纸质出版物通过章节设置、页码标注等方式规定阅读顺序,读者一般是逐页、逐段地阅读。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和“节点为单位的信息输出”表达其内容。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出版业对信息发表的垄断权。在BBS上发帖子、在网络媒体上对某条新闻进行评论,通过博客、电子杂志、网络出版等方式,人人都是内容提供者。新技术使读者不仅可以网络阅读,而且可以参与网络出版。阅读从单纯的被动接收到逐渐具有互动的可能性。

3.浅阅读改变阅读载体

无论我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浅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以及即兴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浅阅读的诞生。但是,浅阅读中的非导向阅读、功利性阅读等现象,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知识训练乃至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等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浅阅读的出现实际上是现在阅读载体正在发生变化的一种标志,这对报纸的影响显而易见,它必然分流人们对报纸的注意力。不过,浅阅读带来的有压力也有机遇。阅读需求的多元化,为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报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阅读习惯的视听化和互动化,给报业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阅读新趋势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至关重要,这包括生产适合手机、网络、计算机、手持阅读器等不同媒介形态的出版物,开展数字报业务,与搜索引擎商进行合作等。任何时代的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这样强大,无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还是文化传播的角度,这都将成为报业未来发展的广阔市场和新的产业增长点。

在电视方面,许多电视读书节目先后下马,而网络读书频道却如火如荼。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读书时间》成为“记忆”,标志着这档存在了8年之久的电视读书节目在几经改版后终究难逃谢幕的命运。在此之前,广东电视台的《每周一书》、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上海东方卫视的《读家报道》亦先后下马。与遭遇寒流的电视读书节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络读书频道却异军突起,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红火状况,新浪、搜狐、腾讯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读书频道,访问量持续攀升。显然在电视读书节目和网络读书频道的第一轮较量中,前者已经明显居于下风。究其原因,专家认为,这一方面与电视和网络这两类媒体的不同目标人群有关,另一方面,以图像和声音为主的电视媒体在传播图书资讯方面的优势显然不及具有交互性和超链接的网络媒体。

六、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2003年,我国报业一直以强劲的增长势头领跑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发行量和广告量持续稳步上升。20世纪90年代,人们还欣喜地将报业视为“朝阳产业”,可进入21世纪后,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报业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后,近年来都出现了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趋势。发行下降,收入下滑,读者老化,读报时间减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惊呼,“报业寒冬”来了,甚至出现了“报纸消亡论”。尽管有许多反对报纸“消亡说”和“寒冬论”的观点,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报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拐点”上,报业发展面临转型。

1.报纸消亡论

伊瑞克·维尔博格(Erik Wilberg)是挪威的媒体顾问,他从报纸发展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指出目前的报业正在走向衰落期。像任何产品一样,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包括5个阶段,即发育期(Development)、成长期(Growth)、震荡期(Shakeout)、成熟期(Maturity)和衰落期(Decline)。欧洲报纸,特别是北欧报纸目前处于这个周期的第四阶段末期和第五阶段初期。与伊瑞克·维尔博格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英国的罗伯特·皮卡德教授(Robert Picard),他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Introduction),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Growth),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Maturity),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Decline)。

(1)报纸在2043年消失

200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今后10年纸张将失去原来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届时,人类将全天24小时接入互联网。

还有一些学者甚至列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耶出版了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在该书的中译本封面上,赫然印着他对报纸消亡的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

迈耶指出了当代报业所处的不妙境地。新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及其对公众时间激烈争夺,导致报纸读者的分流时,报业公司却采取“收获市场地位”策略降低报纸质量,这可能导致报纸的消亡。20世纪初期和中期,美国传统报商曾具有很强的市场地位,他们的垄断报纸是收费处,信息经由此处在地方零售商与其客户之间通过。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瓶颈几乎处于一种完全绝对的状态。拥有报纸就像是具有征收营业税的权力,能够获得20%至40%的利润。但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无线电广播、电视、用于直接邮寄广告的高质量印刷术和高度专业化的印刷媒体、因特网等,对报纸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0多年来,新闻报纸一直以缓慢却稳定的速度流失着读者。如今报纸只可以赚取占收入6%或7%的正常零售利润。

虽然报纸在未来非垄断的环境中仍会有生存空间,但是习惯于获得20%至40%利润的报业绝不会满足于6%或7%的利润。报业在朝哪个方案的发展方向前进呢?迈耶在书中给出了两种方式,一是无力抵抗替代技术的报业,采用进行压榨以保持持续的赢利性,而不考虑长期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被称之为“收获市场地位”,即通过提高价格、降低质量、裁员等来收获一个停滞产业的市场地位,并坚信客户会继续被其品牌所吸引。当然,客户最终会觉醒的。这是一种无法再生、孤注一掷的策略,一旦收获完成,市场地位就不复存在了。然而,为了以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期望值下降的问题,报业也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案:接受新竞争的现实,并投资于产品改进。这种改进不仅能充分发挥印刷出版物的威力,而且能使报业公司成为信息市场的主要角色。与其说把替代物看做是一种威胁,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机会。进入替代产业也许可以使某公司获得竞争的优势。这样,报业公司将会发展而不是削弱其编辑产品,并在新老技术的相互关系中发现一种新的赢利方式。

(2)网络报纸不是报纸

学者刘建明也认为,“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这些预言似乎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新的一轮报业的调整期已经到来。在刘建明看来,媒介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报纸也不例外,它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支撑这一判断的是传媒发展的“质媒移动灭失规律”:附载信息的介质经过移动才能传播信息,这种媒介会在更便捷的媒介出现后逐渐大宗消亡。竹简代替结绳记事,手抄书代替竹简,报纸代替手抄书,都是这一规律在起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越是先进的移动质媒存在的时间越短。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需要发行投递的移动质媒报纸正在走向消亡的道路。与报纸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属于非附载信息又非移动的媒体,它们将会与网络融合而不会绝迹。美国学者托马斯·鲍德温等人所说的媒体“大汇流”正是指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电子媒介的汇流,不包括报纸。

网络报纸的出现,难道不是报纸存活的另一种形态吗?刘建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网络报纸并不是报纸,把它叫做报纸只是一种习惯称呼。纸媒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印刷的过程,更没有送报员、发行员的庞大组织和队伍,这意味着报纸彻底改变了形态。网络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二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3)网络媒体将一统天下

其实,受影响的不只是报业。2007年8月27日,英国《卫报》网站发表题目为《互联网权威预言将出现下载革命》的文章,互联网教父文特·瑟夫预言到时候我们能在数秒内下载整部电视连续剧,甚至还能在火星上进行网上冲浪,电视因此将走向末路。

文特·瑟夫是20世纪70年代创建互联网的元老之一,64岁的他目前是互联网巨擘谷歌公司的副总裁以及互联网监管部门主席。他在《卫报》举办的爱丁堡国家电视节上说,随着“iPod时代”的到来,电视产业会迅速发生改变。正如音乐行业迎来MP3播放器一样,很快电视业也将迎来同样的关键时刻。他说:“我们观看的录像中85%是预先录制的,因此你能设置好系统随时进行下载。我们还需要通过电视直播收看特定节目(例如新闻、体育赛事和突发事件等),但我们还是会逐渐像使用iPod一样,下载完节目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