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概论
9670200000019

第19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学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计算机使用的数字技术将诸如声音、图像、文字、色彩等可感的信号,通过二进制编码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以处理的信号。这种信号可以压缩、保存、传输、加工、复制,容易加密。数字技术使信息处理技术获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带动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计算机的诞生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能力,其信息处理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可靠。

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要求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需要一条快速、高效的信息通道。基于技术的推力和市场的引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又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一是IP技术的成熟。IP技术是网络能够融合的一个支点性元素。IP技术实际上统一了业界的标准,使不同的行业使用同一种技术。由于IP技术的发展,世界电信业才有了发展的可能性,使有线网络和无线网路不断走向融合。第二是光通信技术特别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的发展和广泛采用,能够提供充足带宽,高速、低成本、安全可靠地传送各类业务信息。第三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有了手机等移动的多媒体终端。第四是软件技术的进步,不必改动或过多改动硬件,就能使网络的特性和功能得到改变与升级换代,使现有三大网络都能提供综合业务,为三网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化时代。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各有各的表现方式,印刷媒体通过文字和图片,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而成为最受欢迎的传统媒体。然而在网络媒体中,这一切界限开始被打破。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的社会学者卡斯泰尔。他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在《特色的力量》中,卡斯泰尔对网络社会进行了再思考,他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催生出一个新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它的表现特征为经济行为的全球化,网络成为社会的组织形式,工作是灵活而不固定的,劳动是个性化的。网络改变生活、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基础,来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种社会的新的组织形式,正渗透全球,遍及整个世界。网站新闻编辑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社会的到来。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示的第三批十种新行业中,“网络编辑员”名列其中。

如今,数字技术可以分为数字信息处理与生成技术、数字传播技术、数字无线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终端技术、数字媒体的信息安全与检索技术。数字信息处理与生成技术包括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与动画技术;数字传播技术包括数字通信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下一代网络NGN技术、流媒体技术;数字无线技术包括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包括磁存储技术、半导体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存储网络技术;数字终端技术包括个人计算机技术、数字电视终端技术、手持移动数字终端技术;数字媒体的信息安全与检索技术包括数字媒体信息安全技术、数字媒体数据库技术、数字媒体信息检索技术。

四、Web3.0与3G

1.从Web1.0到Web3.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Netflix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阐述了定义Web术语的简单公式:Web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2.0是1M平均带宽,那Web3.0就该是10M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3.0。

事实上,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变化的不仅仅是带宽。Web1.0的内容提供方式是平移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以编辑为中心;Web2.0是互联网特有的可借寄式的互动传播,开始有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Web3.0是个性化、个人门户型、流媒体互动传播的发展趋势。如今这三种互联网的传播模式并存,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有研究称,Web1.0是“门+户”即门户网站,具有“一对多”的特质,是封闭的阵地化模式,诸如搜狐、新浪和网易等为代表的三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栏目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各大官方媒体的报网合一的电子报网站等,均属于网络中的单向发散的大众媒体,具有较严格的“把关”规则;Web2.0由个人和机构提供资讯,“一对多”与“多对多”并存,由于其互动的特质,是借寄在公共平台上实现信息交互与开放的模式,诸如BBS、QQ、MSN等信息交互平台和谷歌、百度、腾讯“搜吧”等文字信息搜索平台以及以个人日志式的网上表达为主,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博客等,“把关”规则趋于模糊;Web3.0提出一个新概念,叫个人门户网站,使传统门户的概念发生转义和模糊化,并高举“自我为中心”的旗帜,成为个人聚合资讯、个人言论与表达自由、个人音视频多媒体信息采集、制作与播出,并能够与其他网民进行即时互动的信息交流的“草根化”的新传播平台,“把关”规则趋于无为而治。博客等拥有者既成为作者又成为编辑,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接收者,使个体真正成为信息的制作、集成、传播、互动的生产者以及自我精神倾诉的家园,并以此通过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寻找志同道合者。

Web1.0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Web1.0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2006年,Web2.0传播形态得到更蓬勃的发展。Web2.0以个人为基础,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手段,通过鼓励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的平台。Web2.0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网站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完全基于Web,所有功能都能通过浏览器完成。Web2.0则是以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

Web2.0余热未退,关于Web3.0的研究又成为新的热点。Web3.0是针对Web2.0提出的,较有名的首次被提及是在2006年初,杰弗瑞·塞尔达曼(Jeffrey Zeldman)的博客中一篇批评Web2.0的文章中。2007年8月7日,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3.0的定义时,埃里克·施密特首先开玩笑地说,Web2.0只是一个行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Web3.0这个行销术语。随后他谈了自己对于Web3.0一些主要特征的看法:应用程序相对较小、数据处于Cloud中、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移动电话)、应用程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进行很多自定义、此外应用程序像病毒一样地扩散(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研究者认为,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关键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Web3.0不会成为Web2.0之后又一个短暂的互联网发展阶段,而应该成为今后互联网长期发展的大方向。

如果说Web2.0和web1.0解决了互联网“读”与“写”的物理与逻辑层问题,Web3.0要解决的则是在这两层之上的表象层或语意层的问题。全球用户在Web3.0上可以没有语言障碍地相互沟通,实现互联网的最高境界。美国著名IT评论家和投资人梅兹·布伦布雷(Mezi Bulunbulei)认为,Web3.0就是让个人和机构之间建立一种互为中心而转化的机制,也就是说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机构,机构在一定的环境下也可以像个人一样,拟人化地进行他们的商业行为,而进一步拉近和网民的距离。

无论是Web1.0还是Web2.0,它们都是在窄带互联网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基于内容与交互的信息模式,只是Web2.0在表现形式上比Web1.0丰富一些,加强了用户的参与度。然而,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会更深层次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Web3.0是以主动性(Lnitiative)、数字最大化(Max-digitalizative)、多维化(Multi-dimension)等为特征的,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Web3.0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主动性,即强调网站对用户需求的主动提取,并加以分析处理,然后给出用户所需要的资源。这点类似于新浪网推出的智能交互式搜索引擎iask,用户可以将自己的需求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借助iask的海量知识库和用户回答两种形式给出答案。但是搜索引擎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已,它无法直接解决用户生活或者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的困难,这就需要更为专业的服务型站点来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用户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答案,还能直接接受服务以便解决更为复杂的需求。概括起来,Web3.0的基本特征有: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和倒腾,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生活娱乐一体化,社区虚拟活动现实化,爱好群体集中化,线上线下互动化,网络用户模式个性化。

3.从1G到3G

除了互联网,数字技术也载推动移动通讯的发展。就技术角度而言从1G到3G,甚至今后的4G(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目前国际电信联盟对4G的基本要求是,在移动状态下达到速率100兆比特/秒,静态和慢移动状态下达到速率1G比特/秒。与现在人们使用的通信技术相比,4G的传输速度可提高1000倍)使移动数据传播的带宽从“窄”走向“宽”,甚至“更宽”,而且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文本越来越大、符号形式的传播越来越综合,并趋向于大文本量的多媒体、流媒体组合,特别是大文本量的视频内容失真、断帧、停格、跳帧现象大大改善,传播的质量包括清晰度、流畅性、即时性越来越高。就3G时代而言,可使语音和数据走向融合,包括VoIP等音乐下载、“无线”照片拍照与传输等,终端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使移动和固网走向融合,而且随着移动通信的价格下降,语音、数据和音视频信息交互移动的应用前景则更加广阔。3G降临后,手机的设计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代手机将被设计成通信和娱乐功能并重,甚至娱乐功能胜于通信功能。据一家英国公司估计,在今后几年内,全球1.25亿人将使用手机看电视。用3G技术武装起来的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多媒体信息自由选择和接收等,各自的优势资源会进一步融合,具有良好视频效果的移动终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在“技术连接和整合”的时代,用电脑可以看电视节目,用手机可以接收实况转播,而用电视可看通过网络下载的电影、动画、戏剧及其他影像作品和资料等,数字视频转移和融合的浪潮已汹涌而来,3G时代的视觉感知化必将成为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