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解码电视湘军
9668900000027

第27章 老屋(3)

他认为,书信是为着实际的目的、有着具体的对象的一种写作和传播行为,所以通常都会言之有物,富于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同时行文自由随意,不拘章法,所以尺牍作品里,质朴精练的文风之上,又多有自由挥洒的性灵,格外有其动人处。

“尺牍首先是私人信件,本来不是文学创作,但是很多书信,又成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个性的就是越大众的——你最深情最隐秘最真诚的告白,可能恰恰引起无数的共鸣,而你一心想要取悦大众的时候,可能大众反倒一点感觉也没有。我读这些尺牍作品,不仅欣赏到文学之美,而且更直接更真切地体会到人类的各种情感,因为书信里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真情告白。”

湖南广电流传着很多魏文彬跟员工尺牍往还的美谈,有些故事相当动人。2007年夏天,湖南卫视党委书记兼湖南广播电视报总编辑刘一平作了一篇长文送去给魏文彬看,洋洋洒洒近万字,写自己的思绪情怀,也写对湖南广电发展的一些思考,有作为老朋友的剖心倾谈,也有作为同僚和下属对工作的探讨。

魏文彬复信如下:

一平:

一气看完你的文章,一阵惊喜。谁说当年“英勇的小胡子”不见了?我看,英气不变,虎气不减,跃然纸上,犹胜当年。我特别欣赏的是文章的大气。其实文章的大气就是人的大气。人,最难得的是大气。不大气,终身为名利所困,苦不堪言。大气了,在名利之间、得失之间、恩怨之间,甚至是天地之间、生死之间,就会四两拨千斤,超凡脱俗。湖南广电的纸媒不大不强,的确是我的一块心病。几年来,你为此付出的心血,你的苦恼,我知道,也理解。至今还没做起来,原因很复杂,不怪你。下一步怎么做,你和常林好好聊聊。昨晚我和他就谈到你,而且谈了很久。我认为,你是有才华,而且是才情俱佳的人。湖南广电、湖南卫视目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认为,这是一个成长期、易脆期,上下进退,都在一念之间。上去了,前进了,做大做强了,海阔天空,一往无前;倒退了,下来了,一蹶不振,一泻千里。所以,我一再讲,第三轮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革命,一次机遇,甚至是一次拐点。希望你为这轮改革做些特殊的贡献。我多次讲,一平是有才华的,问题是你要找好切入点。找不到切入点,再好的才华也只能是个人的才华。当然,找好切入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看了你的文章,我对你充满信心。

你思维活跃,文笔极好。建议你经常动动笔,搁着,闲着,实在可惜。

不八股,无官腔,真诚坦白,很有“温度”。这就是“魏氏尺牍”的典型特征。有人曾说魏文彬的信也是湖南广电发展的一大动力,由是观之,不无道理。湖南广电也颇流传着几个一纸铺开青云路的传奇,不为人知的年轻人,通过写信给魏老板展示自己的才华,结果得到超常擢拔的机会。

老板的偏好,往往会在一个单位形成一种文化,特别是在这种偏好本身就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情况下。魏文彬并不否认自己的“以信取人”,本书作者曾以张居正“以牍取人”的故事试探——张居正尚风雅,好书牍,既看重自己的书牍(其牍以短小精悍、多警句妙语出名),也在意别人的书牍,秉政期间,凡笺启中得一二警语者,立即提拔,于是书牍中重警语成为一时风气——他听了不以为忤,哈哈大笑,连声说是呀是呀,我喜欢写信,也喜欢读别人写的信,信写得好的,就会引起我的注意,我就会去琢磨,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应当说,魏老板的“以信取人”鼓励了部属积极思考问题和展露才华,为一些特殊人才提供了一条特别通道,并且使得湖南广电的企业文化闪耀着情感的光辉。尽管,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意味着人才的评价和选拔过多依赖长官意志,比较主观随意,不能科学量化,存在潜在的不公平,但它仍旧不失为一种有魅力的文化。

13.5湖南魏氏的一粒读书种子

魏文彬的秀才曾祖育有二子,一个种田,一个读书,构成标准的耕读之家。种田的大公子据说没有传人,读书的二公子就是魏文彬的祖父。魏文彬的祖父自小与书为伴,长大以后教书为生,远离了榨油的祖上那需要身强力壮才能维持得了的生计。但是人们常在书生之前冠以文弱二字,这位祖父似乎果真因文而弱,中年即逝,身后只有一子二女,以那时的标准,一子单传,算是人丁单薄。他去的时候,独子魏立久刚刚娶妻,尚未生子。

魏立久跟父亲一样从文,读书教书,好在文而不弱,育有三子三女。可惜老大意外早逝,未及成家立室,老三也福薄,中年病逝,留有一子。魏文彬是二公子,有过一度婚姻,也只育有一子。他曾经皱着眉头用他的桃源话说,不知道怎么搞的,我魏家不发人,难以索解而又深以为憾的样子。这很能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浸淫之深——计划生育变成基本国策之后,发人不发人的问题,早已无从谈起,因此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观念,但竟没有淡出他的观念。

在魏文彬的印象中,父亲是严肃甚至严厉的。只有在他读书写字表现好的时候,才会面色柔和,露出不易觉察的笑容。自从秀才开启了魏氏一族的文脉,到魏立久,书香已经传了三代,保住这脉书香,让它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是他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事实上这种责任在他,几乎是一种本能。

做父亲的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能够立即从一群儿女中挑出一个来对他寄予特别的厚望。就像老油匠,当初从七个儿子中挑了一个出来攻读诗书,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在读书的问题上,魏立久的感情天平几乎毫不迟疑地向二儿子魏文彬倾斜过去。但严肃而深沉的父爱常常表现为严厉与苛刻,以至于魏文彬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是父亲最不喜欢的孩子。这个精灵古怪的小东西,在外头一味地调皮捣蛋,只要看见父亲的身影或者听见父亲的咳嗽,立刻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父亲呢,疾言、厉色、栗壳子、耳巴子,的确也都赏过给儿子,以至于儿子要在很多年以后,才会真正懂得父亲的爱。

“母亲永远永远是那么温柔,无时无刻不对你好,你饿了没有啊,我给你做好吃的啊,你肚子疼不疼啊,我给你揉揉,你看你衣服又脏了,快脱下来,我给你洗……父亲呢,长年累月不苟言笑,抬眼就是瞪你,开口就是骂你,出手就是打你,十年八年难得给你一回两回好脸色。但是大了以后回想起来,你刻骨铭心地记得的,不是母亲日复一日的好,却是父亲一回两回的爱。”

魏文彬记得父亲教他“描红”的情景。真正的描红要有一次性使用的描红字帖,成本较高,父亲只得省了这道程序,买来几分钱一大张的薄白纸,以罕有的耐心与细致亲自为儿子裁纸,裁成合适大小的一条条,再让孩子的母亲用纳鞋底的针线订成本,供儿子蒙帖描影。真正的墨汁自然也没有,一种廉价的红粉加水冲开,红彤彤的一大盆,就是魏文彬小时使用的墨。因为“墨水”是红的,描出来的字是红的,倒真可称得是“描红”。许多年以后,魏文彬一边用国中品质最好的文房四宝挥毫泼墨,一边忆旧自嘲:“人家小时候描红是描红边边的空心字,描出来的还是墨黑的字,我的描红描出来,那可真的是红字。哈哈哈。”

蒙帖描影描出一点感觉来之后,再照帖临摹。这回连薄薄的大白纸也没有了,父亲就想方设法收集旧报纸,给儿子练字用。

小文彬聪明绝顶,读书写字悟性都好。但是聪明孩子大多都有一个猴子屁股,坐不住。他也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只要捕捉到父亲不易觉察的微笑,就哼哼唧唧想出去玩。“有一个早上,阳光明媚,我心里想死了出去找小朋友玩。可是父亲要我写字,我那天感觉特别好,一口气写了一大篇,我觉得个个都超水平发挥,赶紧巴巴地拿去给父亲看,希望他看了高兴就放我出去玩。谁知父亲看完之后并不表扬我,说你想出去玩是吧,先别走,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父亲是难得有耐心给孩子讲故事的,这回讲了一个王献之从父练字的故事。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一天到晚缠着父亲教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在院子里摆了一口大缸,注满水,叫他每天从缸里取水磨墨,告诉他第一道秘诀就是写完十八缸水。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自我感觉良好,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字,洋洋得意地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提笔在其中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变成“太”字,算是批改过,叫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提笔批道:“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羞愧难当,老老实实回到书桌前,照父亲的要求继续练字,直至用完十八缸水,终成一代名家。

小文彬听完父亲讲的故事,背过脸去翻白眼吐舌头,和王献之一样老老实实地回到自己的小桌子跟前,一板一眼地继续练字。日后一笔好字,成为他的才华最易于辨识的标记,仿佛才华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使得对外的沟通更加容易,对其事业不无裨益。

魏文彬说他头一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亲外严内慈的爱,是在12岁那年考上桃源四中父亲送他上学的路上。桃源四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老校,在区政府所在地漆河镇上,距离魏家所在的双溪口有40里的路程。第一次上学,父亲挑着儿子的行李,亲自护送。

“那个时候什么车都没有,只有走路。12岁的孩子路也找不到,父亲送我去,挑着我的行李,一根弯弯的扁担,一头一个箱子,一头一个被子、一个脸盆、一些咸菜,晃晃悠悠,晃晃悠悠,40里路。我父亲是读孔夫子的书读得‘四体不勤’的,平常不太搞劳动,体质也不是很好,挑这么一副担子走远路并不容易,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晃晃悠悠,晃晃悠悠。我跟在他后面,时不时喊,爹,我来挑一下。他不让我挑,居然还冲我笑。我永远永远记得父亲当时的那个神情——带着点疼爱,透着点满足,同时充满着望子成龙的希冀——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他那个神情。我心里想,哦,原来父亲也这么喜欢我,幸福得走在路上像要飞起来……”

历史常常会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历史的天空怎样变换,不同的时空坐标上却总有些场景与事件惊人地相似,或者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却拥有惊人相似的内涵。就魏氏家族而言,半个多世纪以前魏文彬的曾祖百里挑一地中了秀才,家族派了八抬大轿前往漆河高接远迎,半个多世纪之后,这位秀才曾祖的重孙百里挑一地考上漆河的中学,在父亲的隆重陪伴下走向新的天地。

魏文彬的父亲魏立久肩上的这根扁担,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