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9668300000035

第35章 媒介与发展——青海电视台在青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实证研究(2)

(2)青海电视台自办栏目和摄制节目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目前全台每日平均播出自制节目约四个半小时(不包含重播)。其中,新闻类的有《青海新闻联播》、《纵横青海》、《正午十分》、《电视晚报》、《新闻聚焦》等多档汉藏语栏目;日播20分钟大型栏目《纵横青海》包括《河湟风》、《走进三江源》、《法制经纬》、《西部大开发》、《五味人生》、《科技之窗》等内容;另外,还有《青春岁月》、《经视话题》、《快乐成长》等多个固定的汉藏语栏目,囊括了新闻、社教、经济、法制、文艺、外宣、科技、生活和少儿等多种节目类型。青海电视台摄制的节目,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高原特色的鲜明创作风格,一些作品在省内、地区、甚至全国性各类评奖中获得好评。青海电视台摄制的文艺片《羯鼓谣》、《在那遥远的地方》、《欢腾的雪域》和文艺栏目《河湟风》等,在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中获奖;青海电视台采制的新闻《六天五夜的较量》、《速度与激情——第四届环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李文来的这个夏天》、《阿玛查》等,也在“中国新闻奖”评奖中榜上有名;纪录片《家在湖边》等节目被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所收藏。

(3)节目收视率提升

如果仅从收视率方面来评价,青海电视台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综观2005年和2006年青海电视台自办栏目的收视率数据[来源于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可以发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及时反映当地重大活动的节目在收视率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本省受众的关注。如2005年的“油菜花节开幕式”和《高原精灵藏羚羊》在青海卫视都达到了接近5%的收视率,《回眸青洽会》更是获得了超过12%的收视率;《青海新闻联播》在2006年上半年也一改往年收视率不到2个百分点的状况,在卫视频道获得了超过3%的收视率。据青海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介绍,在青海落地的省级卫视频道中,青海卫视和经济生活频道的平均收视率在本省有明显的优势。在我们的上述随机访谈中也发现,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全家会一起收看黄金时段的《青海新闻联播》和《新闻聚焦》等栏目;特别是藏族群众,对青海电视台的藏语节目有着较高的忠诚度。

为提高收视率,青海电视台积极依托重大活动打造品牌栏目。青海省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青海电视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各种重大活动中,青海电视台都实行了“推波助澜”的策略:集中全台最好的人力、物力进行报道,仅2005年一年,青海电视台就在人力、财力、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完成了60多场次的晚会、大型活动的直播和录播任务。对“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亚洲顶级性活动)、“青洽会”、“青藏铁路通车”等重大活动的报道,不仅宣传了青海的旅游形象,也提高了青海电视台的收视率,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提升了栏目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在青海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环湖赛是青海的一张名片,青海台是送出这张名片的一双手。”]总之,通过这些重大活动的直播,用青海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的话说,就是“节目质量上去了,重大活动多了,影响力也上去了”。

(4)青海电视台近年来积极借助外力扩大影响力

青海是一个面积大省(其面积占全国的第四位),同时又是个经济小省(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引进成问题,这些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难题,青海电视台想出了引进外力的办法,这也是青海电视台与其他西部电视台相比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个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件事情上。

一是和中央电视台的合作计划。中央电视台在青海实施央视的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派30名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赴青海电视台进行锻炼;同时青海电视台也可以送工作人员赴中央电视台接受培训。青海电视台充分把握了这一机遇,一方面借助央视人才的下放锻炼对自身人才和技术的压力提升节目质量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工作人员派赴中央电视台学习的费用,两年派送了三批人员赴京学习。央视工作者的参与和接受培训的人员的归来,给青海电视台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手段,共同促进了青海电视台的工作。同时,青海电视台借着与中央电视台的人员往来,制订了青海宣传计划,与中央电视台积极沟通有关青海省的重大活动的情况,由中央电视台各部门各栏目从中筛选适合自己的报道选题和内容,青海电视台根据筛选情况制作相应的节目,并在与中央电视台的沟通中不断修改直至符合要求。此项合作实施之后,青海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出条数逐年增加,从上稿量不到百条发展到将近300条,而且主题新闻和头条新闻不断增多。在这样的交流工作中,青海电视台实现了对外宣传青海的承诺,也提升了自身节目的制作水平和知名度。从2006年5月起,青海电视台编印了《青海信息月报》,总结上一阶段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和栏目对青海的宣传报道情况,同时汇报青海省下一阶段的重大活动和宣传重点,将这项合作制度化。

二是和某些在京公司在时段、节目上的合作。青海电视台为了解决经济困局、谋求发展,与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广告代理权出让,同时有选择地引进合作方提供的节目。这种合作首先缓解了青海电视台的经费问题,从经济效益上对青海电视台有长足的帮助,使广告收入由每年不到2000万跃升至每年6000多万。增加的收入没有用于台里职工的待遇改善,而是马上投入到新台硬件设施的完善上。虽然青海电视台坚持在黄金时段播出自办节目,并强调“宣传青海的力度不能减弱”,但合作方提供的外省节目的收视率时高时低,并不稳定,再加上青海具有本省特色的东西相对较少,对青海电视台的整体形象有一定的影响。

2.青海电视台内在影响力

青海电视台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内容,传播了青海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等信息,坚持了符合政治需要的舆论导向,并且起到了有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安定的社会整合作用,以地域性受众为主,在青海地区发挥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力;青海电视台在硬件环境并不乐观的条件下,借助各种力量、把握一切机遇努力发展,使青海电视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1)导向作用明显,坚持“给政府帮忙不添乱”

青海电视台植根于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偏远省份,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对青海电视台的舆论导向高度关注,始终没有放松“稳定第一”的导向要求,用青海电视台一位干部的话说,就是“虽然我们身居高原,但我们的想法却一刻也没有偏离中心;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导向意识始终是清醒的”。

青海电视台坚持“以安全播出为第一要务”[《青海电视台基本情况》,青海电视台自编材料,2006年7月。],始终强调宣传纪律,在节目制作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以谨慎求实的心态和“三贴近”的原则制作节目,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时报道省内外的重大事件,及时反映百姓关注的特点事件,从而赢得了较好的荧屏整体形象。

举例来说,就牧民牛羊横穿铁路、公路的问题,青海电视台巧妙地选择了正面宣传引导为主的节目策略,弱化了关于法律强制和处罚方面的报道,既有效地引起广大牧民的重视,又避免了过多宣传负面事件可能给牧民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反抗情绪,真正做到了“给政府帮忙不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