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9667600000075

第75章 沙与海

影片档案

出品:宁夏电视台、辽宁电视台1990年

片长:30分钟

编导:康健宁、高国栋

导演简介

康健宁,曾任宁夏电视台对外部编导、宁夏电视台副台长。主要作品有:《黄河谜》(1985),《窑洞·人》(1988),《闯江湖》(1988),《沙与海》(1990,合导),《石头上的印记》(1991),《雪域》(1992),《生活》(1992),《公安分局》(1993),《阴阳》(1994),《泸沽湖》(1994),《天籁》(1995),《当兵》(2000)。

高国栋,辽宁电视台高级记者。主要作品有:《沙与海》(1990,合导),《辽河》获第1届亚洲电视节“亚洲未来奖”,《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2届亚洲电视节“纪录片大奖”,《怒族一家人》获第3届亚洲电视节提名奖,《人·鬼·人》获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

内容简介

该片真实记录了生活在沙漠上的刘泽远和生活在海岛上的刘丕成两个家庭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大不一样,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过着心满意足的日子。而且,无论是刘泽远,还是刘丕成,在大自然面前也都表现出了无奈与坚强,正如沙尘暴可以摧毁一切一样,海潮也可以摧毁一切。对他们来说,子女的选择、未来的生活,似乎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忙碌之余他们同样感受到了孤独和迷惘。

该片获第28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大奖,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获得国际大奖。1992年该片获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杯”特别奖。

影片分析

一、人的主题

“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传统文化又往往注重人的社会性,从个体服从群体的意义上来强调人格的意义,忽视人作为个体所具有的独立的人格特点。”①

这种传统思想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表现为宏大的叙事话语,比如说对历史、民族、社会的关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淹没了对个体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关注。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个体的普通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地方台30分钟》(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这样一些以关注人为主的纪实性节目的开播,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人”的主题逐渐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命题。

与此同时,《沙与海》的编导康健宁意识到“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争取去关注人,这个好像是一个趋势了”,于是,他与高国栋联手拍摄了两个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普通家庭的故事。刘泽远二十七年前来到沙漠,刘丕成五十七岁从出生就不曾离开过孤岛,他们有着同样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同样勤劳的品格。“无论是穷还是富,他们同样做出了努力,同时他们还同样地为他们的后代不停地做出规划和设计。”(解说词)然而他们的后代中有些孩子不想出去,有些孩子却难以忍受那里的单调和孤独,难以抵挡外面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他们巨大的诱惑。刘泽远和刘丕成“也同样为他们的后代能否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继承下去大伤脑筋。”他们为了生活与自然抗争,与自己的内心抗争,但是“有一点他们深信不疑: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说词)

选“择这两户人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活艰苦,严格说,他们的生活不算艰苦。主要是关注环境,关注封闭给人造成的深刻影响”,主“要是想拍生活在一个特别封闭环境中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生活的。”(康健宁语)在他们“近乎麻木的‘处变不惊’中,人们仍然可以体味到坚韧、谦和的人生态度。”②从而使电视纪录片对普通的、个体的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的关注,上升为对文化精神境界的揭示。

第28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大奖的评委们认为,在《沙与海》中人文关怀这个元素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里。

二、结构特点

《沙与海》的叙事线索很清晰,形式感很强,两条线交叉剪辑,平行发展。“这种形式在拍摄前就想好的。因为这两家人在片子中是并列关系,虽然一个在沙漠里面,一个在海岛上,但我们是并行往前介绍、推进的。”(康健宁语)

影片的第一个画面是在沙漠中行走的刘泽远(正面、中景),第二个画面是在海上航行的刘丕成(侧面、中景),第三个画面是片名“沙与海”。之后是在沙漠中和在海上两条线索交叉叙事,分别介绍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他们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子女的不同理想,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其中,有一段同期声采访两家女儿的平行剪辑,采访中刘丕成的女儿在赶海,刘泽远的女儿在纳鞋底,两个少女都在忙碌着,通过她们对待婚姻家庭和生存环境的看法,反映出了刘丕成的女儿不愿意离开海岛,是因为她喜欢赶海,而刘泽远的女儿的沉默则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尽管她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她们勤劳、健康的人生态度却是共同的。“不管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极端,我们还是力图在里面找到共同之处。两家人距离这么远,互相又不认识,也没有通过话,但你会发现他们很多方式是一样的。”(康健宁语)两个家庭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看似平淡的穿插和对比之中推进,不仅仅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还突出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父辈和子辈之间思想上的冲突。

三、影像特点

影片的画面整体上比较平稳,镜头节奏比较舒缓,这种节奏恰好与两家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因此较好地再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在色彩上,沙漠的浑黄与大海的透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两个段落交替叙事的时长也基本相符。特别是对细节的捕捉,更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比“如说拍打沙枣的镜头,我在他们房前房后转悠,看到那几棵沙枣树光不溜秋地结着一些沙枣,我回来就问他们,这个沙枣没有人收吗?他说要收啊。当时我就感觉到这打沙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康健宁语)这是一个从画面左边向右边横摇再拉起的镜头:一条白底粉色花图案的毯子上散落着一颗颗沙枣,沙枣随着镜头从毯子上到沙土里,刘泽远和他儿子聚精会神地跪在地上捡沙枣。他们专注的动作和神情,使这一刻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那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信心。

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既抒情又写意,拍得非常美:刘泽远的小女儿去沙堆上玩,她一路上跪着,从画面的右面慢慢进入画面中央。“这个镜头是我们耐力和运气的结果。当时我们是在拍沙漠上一堆骆驼的白骨,这时,右边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她一个人在沙梁上跑。高国栋的摄像能力很强,我要他转过来,不要停,慢慢跟拍,他就一直跟着。小孩顺着沙梁过来了,她远远地看了看我们,突然就把两只鞋往下一扔。镜头就到了鞋上了,接着这小孩又从沙梁上爬下来,又进入画面了。”(康健宁语)这是最生动的时刻,人与自然的美妙结合,孕育着生命,充满了希望。

(王更新)

参考书目

《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吕新雨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注释:

①《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②同上,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