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9667600000024

第24章 广岛之恋

影片档案

出品:ArgosFilms/ComoFilms/DaieiStudios/Pathe Entertainment1959年

片长:90分钟

编剧:马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导演: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

主演:Emmanuele Riva饰女演员

冈田英次饰建筑师

导演简介

1922年6月3日,阿伦·雷乃出生在法国布列塔尼省瓦纳小城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药剂师。雷乃自幼喜欢阅读连环画册,并且迷上了电影。由于身体原因,雷乃来到巴黎。1944年,雷乃进入刚刚诞生的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剪辑,入学不久因对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的状况感到失望而中途退学。后来,雷乃在担任剪辑助理时遇到的一位制片人同意让他拍摄几部短片。从1946年开始,雷乃拍摄了一系列表现画家生平及其绘画作品的纪录片。比如:《梵高》(1948)、《格尔尼卡》(1950)、《雕塑也会死亡》(1953,与克利斯·马盖合拍)。另外,雷乃也拍摄过一些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如《全世界的记忆》(1956)、《苯乙烯之歌》(1958)。这个时期,雷乃还以剪辑师身份参加了其他影片的创作,尤其是《短岬村》(1954)的创作,这是被誉为“新浪潮之母”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处女作。

1955年,雷乃完成了《夜与雾》的拍摄,这部控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恐怖暴行的纪录片,历来被公认为是纪录电影杰作。1959年,雷乃完成了《广岛之恋》,这是他的第一部故事片。法国新小说派著名女作家马格丽特·杜拉斯为影片提供了剧本。1961年,雷乃与另一位新小说派著名作家阿兰·罗勃-格里叶合作,完成了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雷乃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每一部都有所创新,大多堪称佳作。《穆里埃尔》(1963)的主题涉及阿尔及利亚战争,在叙事中穿插表现法国港口城市布洛涅的过去(抵抗运动时期)和现在(资本主义的繁荣),主人公穆里埃尔从未出现在银幕上。《战争结束》(1966)堪称一部严整而完美的杰作,主人公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西班牙革命者,为了推翻弗郎哥将军的政府而来回奔走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过去对现在的影响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不过这一次雷乃完全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的。

雷乃的其他影片还有:《我爱你,我爱你》(1968)、《斯塔维斯基》(1974)、《天命》(1977)、《我的美国叔叔》(1978)、《生活是一部小说》(1983)、《至死不渝的爱情》(1984)、《情节剧》(1986)、《我要回家》(1989)、《吸烟/不吸烟》(1993)、《人人会唱这支歌》(1997)。其中,《我的美国叔叔》以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的行为的做法为人称道,《天命》描写了一位作家创作小说时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剧情简介

一个法国女演员来到日本广岛出演一部反战的影片。在遭受原子弹轰炸之后的广岛,她邂逅了一名日本男子,他是一名建筑师,他爱上了她。两人产生一段短暂的爱情,他们做爱、聊天、争吵,获得了对彼此模糊的了解。于是女演员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期爱上一名德国军人的回忆也出其不意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中,于是内维尔,她的家乡,与广岛交织在一起。女演员在内维尔因为爱上德国人而受到周围人们的辱骂和折磨,她也因此痛苦万分。而她在广岛的博物馆看到1945年这座城市遭受到原子弹轰炸所造成的创伤与内维尔的记忆在这里联系起来。于是她想逃离这段记忆,逃离这段感情。某个夜晚,她终于离开了日本男子,但日本男子在广岛的夜色之中寻找着她,他们一起漫步,拒绝、等待,他们似乎找到了可以继续下去的勇气,但内维尔和广岛的记忆却永远不可能抹去。

影片分析

一、“左岸派”与意识流

1950年代,与《电影手册》共同引领法国“新浪潮”的另一重要群体是“左岸派”。他们大都比“手册派”年长,并在其他艺术领域有着一定的经验和资本。尤其是文学对他们电影作品的影响非常巨大。雷乃正是“左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都是著名作家担任编剧。法国著名女作家马格丽特·杜拉斯作为《广岛之恋》的编剧,为影片的结构和概念提供了大量文学化的素材。

杜拉斯将她的剧本建构在犹如一首二重唱的结构上,影片中男人与女人的声音交织于影像之间。观众时常会产生疑惑,这些声音何时是真实的对话、何时是幻想中的交谈或者仅仅是画外的说明和评述。影片不断地从现实的故事情景跳跃到记录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片断,或是女演员青年时代在内维尔的遭遇的片断。虽然在当时,倒叙和插叙的电影结构已经出现,但像《广岛之恋》这样大量的使用,而且并不刻意暗示时间切换点的方式使得很多段落暧昧不明地徘徊在回忆与幻想之间。

影片大多以人的记忆为表现对象,通过可见的视像表达人物内心的焦虑,这大概解释了他为什么在创作中经常采用时空倒错的叙事策略及相关的表现手法,并且不时流露出某种神秘主义色彩。法国《制片厂》杂志采访他时曾经问他:“您始终认为自己是神秘主义的无神论者吗?”雷乃回答说:“这个说法是我从一位幽默的德国哲学家那里偷来的。这是个好定义。我们明显感到有某种超越我们之上的东西。我们不断面对大自然的构成、昆虫的习性、生命的繁衍等复杂问题。”“是谁在支配这一切?生命终归不过是通往别的地方的过渡,这不是坏事。我们发明所有能够使我们在太空中旅行的机器可能是必要的。这些机器是一项计划的组成部分。当我想到这一切时,我就成了神秘主义者。”“如果说我不信存在着显灵的神,不相信上帝或耶稣基督,我也不能肯定所有的生命表现都是纯粹的巧合。”1959年的5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12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

二、影像语言

本片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和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打破了时空界限和对情节的外部描述,把过去与现在、经历和对经历的描述交织在一起,在对记忆与遗忘、经验与时间等问题的探讨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梦魇。影片对过去的表现并不局限于对往事的回忆,而是被深深地“嵌入”到现在之中,与现在构成了隐喻式结构,过去与现在的交融构成了影片的时间主题。两位都拥有幸福家庭的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显然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毋宁说是一种象征。内维尔少女的个人遭遇与广岛的惊世浩劫完全不能相比,然而雷乃有意把这两个相差悬殊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以独特的对比手法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两个发生在异地的事件被时间线索联系起来(“她”在获得法国解放之时正是“他”在日本遭受灾难之日),从而进一步打破事件之间的空间界限,成为人类的永恒记忆。

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意识流”方面,《广岛之恋》可以说是一部卓有建树的影片。雷乃创造的“闪切”手法(即极短的闪回)成功表现了人物的意识的瞬间流动。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这部影片也是把文学与电影完美结合起来的一次成功尝试,优美的画外解说与抒情的语调给影片带来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另外,雷乃在本片中对记忆与遗忘主题的探讨也成了他后来的一系列重要影片的主题。本片于195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大奖(因故未参加角逐金棕榈的比赛)和法国梅里爱奖,1961年获纽约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在《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现在与未来、回忆与幻想、真相与错觉循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互交织,扑朔迷离,难以索解,因而这两部影片被视为意识流电影的高峰作品(后者荣获196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正因为这两部影片在法国电影界乃至世界影坛所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雷乃被公认为是最杰出的现代导演之一,对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主要的贡献可以说是,使大量闪回镜头以及将现在与过去相互交织的表现手法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基本语汇。

雷乃自始至终关心时间及其对人们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的影响,非常善于用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把现实与事实和在记忆中变了形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与其他任何现代电影导演的作品相比,雷乃的电影叙事手段除了直接讲故事之外,还有更多可以运用的电影形式所固有的元素。美国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将雷乃的电影元素归纳为:1.时间的主题——过去对现在的影响。2.采用著名作家(杜拉斯、罗勃-格里叶、桑普隆)创作的具有高度文学价值而又复杂的电影剧本。3.简单的情节线索与复杂的主题探索相结合。4.高度依赖视觉形象,较少依赖明确的对白。5.紧紧地把握着节奏和速度。6.对下意识闪切的极其成功的运用,特别是为了造成视觉对比。

(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