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9667400000050

第50章 导演的中期组织工作(2)

第二节 指导排戏

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说:“导演必须反复不断地精读剧本。从某一人物的台词里去挖掘他的思想、性格和行为,还要从其他人物的台词里找到对这一人物的态度和行动,而来进一步刻画这一人物的思想行为。”[1]导演只有在仔细研究过剧本及那些用以补充和丰富剧本内容的材料之后,他才能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对演员进行排练。“在排练一出戏的整个过程中,导演要抓住三个要点:作家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要表现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他是如何表现的。”[2]经过导演不断地思考,形成了导演阐述。

一、宣读导演阐述

导演阐述是排戏阶段非常重要的步骤。任何一门戏剧艺术,导演都需要向全体工作人员作导演阐述,阐述他为什么要选择这部戏,这部戏的现实意义以及导演的构思和艺术要求。导演要在演员们进入角色之前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先提交给演员。前苏联著名导演格·尼·古里叶夫在《导演基础学》一书中写道:“戏剧就是集体艺术,一台戏的创作需要各方面人力的配合,如剧本的作者、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作曲家以及一系列其他部门的舞台工作者,为了使他们的努力奔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使他们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就必须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一台戏的全体参加者‘在主题思想下面团结起来’。”

广播剧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门类,它的工作程序自然也需要有导演阐述,通过导演阐述中的艺术要求,统一全体演职人员的思想,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共同完成一部广播剧的创作。广播剧的制作周期短,演员们又是各个单位临时拼凑来的,排戏更需要讲究时效,因而要求导演阐述必须更加精练、细致、具体。除了要阐述剧中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要讲艺术构思,导演对全剧的设想,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以及全剧的风格、节奏,戏的高潮在哪里和重点场次的处理想法等,使演员对全剧和剧中每一场戏的音乐、音响效果的运用都有所了解。当然最主要的是对剧中人物的分析,导演要把自己脑子里的艺术形象变成演员脑子里的东西,并通过演员的创造传达给听众。在这个过程中,导演要诱导演员产生对角色的创造欲望,使他们自觉地进行创作。

比如广播剧《千条水,总归东》的导演阐述是这样写的:

这个戏表现的是1996年广西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和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解放军奉命保护城市的交通枢纽——铁路大桥,大桥旁住着一对盲人老夫妇,此时他们正准备到外省区探望在部队唯一的儿子,故事就这样展开了。当这对盲人老夫妇得知解放军是来保护他们的家园,立即投入到拥军的行列中。他们平时以卖小日用品、凉茶度日,生活过得并不富裕,而且盲人的生活又有诸多不便。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了部队,此时儿子也在外省进行抗洪救灾。从民政部门传来消息,老人们的儿子在抗洪中失踪,而在护桥的战士中也有一个战士失踪了。在悲痛中老人们决定不去部队了,而要和护桥的战士们在一起,等待那个失踪的战士归来。他们把护桥的战士们都看成自己的儿子,要和他们一起保护自己的家园。

本剧重点突出一个“情”字,老人们的爱子之“情”,军民的鱼水之“情”,解放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忘我之“情”,老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夫妻之“情”,要求演员们在演播中把“情”字贯穿始终。男女主角是盲人,要通过语言把他们的生活特殊性表现出来。剧中的女记者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实际上是代表着人民政府在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政府、军队、人民,这是我们国家强盛的基石。戏的高潮是老夫妇最后与全体官兵在大桥上相见,他们用双手抚摸着每一个战士,使全剧的主题升华。老夫妇的儿子在抗洪中牺牲和护桥小战士的牺牲,使全剧染上悲壮的色彩,震撼人心。这部戏反映的仅仅是抗洪中的一个小侧面,但是主题意义很重大,表现出政府、军队、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万众一心,抗洪救灾,不畏艰难困苦,体现出高度的军民团结、军政团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精神。

在表演以及语言处理上,突出人物个性,特别是要把这对盲人老夫妇的特点表达清楚。由于反映的是抗洪救灾,戏的节奏要注意张弛、平衡,该松的要松下来,语言忌讳一味地大喊大叫,紧张与抒情相结合,要引人入胜,避免听众听起来很紧张、很累,高潮时一定要催人泪下。

导演阐述既是统一思想,同时又是抛砖引玉,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力,发挥他们在表演上的优势,塑造好人物。有的导演习惯一上来就对词排戏,演员们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入角色,很难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二、通读剧本

通读剧本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检验所选择演员的音质、音色是否合适,搭配是否合理

导演在选择演员时,只是从心里认定某位演员适合演播某个角色,或者通过试音确定了角色。选择的演员是否真正合适,只有在通读剧本时加以验证。所有的演员在一起通读剧本,音色搭配如何?是否有“相靠”的感觉?角色之间是否有不合理的,是否需要调换?等等。在通读剧本的过程中,导演的神经应该是高度紧张的,他要仔细地观察每一位演员的表现,判断他们最终是否适合这个角色,这是在进入排练录音前对演员进行调整的机会。

(二)通过演员之间对台词,从中发现问题,以便在排练中加以指导、修正

演员们接触到剧本后只会有个体的感受和理解,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上。所有演员在一起通读剧本,加深对全剧整体感的认识,加深了角色之间的相互刺激和交流。通读剧本一般不要求演员太释放音量和情感,只要求他们找准对角色的感觉,导演此时关注的是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合理。如果是不谋而合,那是最好不过了;若出现了分歧,这就需要停下来共同进行探讨。此时导演一定要虚心倾听演员的解释是否合理,是否有独特的见解,这时是最能碰撞出创作火花的时候,导演千万不要简单地否定演员的创作热情。如果演员的解释有道理,很有新意和创造性,导演应该给予肯定并采用;如果演员对角色的解释不合理,是他对剧本的理解出现偏差,则应坚决加以纠正。导演和演员对剧本的解释角度不一样,导演是从全局入手,演员则是从局部入手,因而难免出现分歧。导演在通读剧本时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排戏时帮助演员找到正确的感觉。

(三)在对台词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导演的艺术构思

导演在剧本的案头准备中,会试图模仿剧中的人物在交流,但他毕竟不是演员,也不会把每一个角色都准备得很细致,他只是想到了、看到了这个角色,这种准备理性的成分更大一些;而一旦由演员来塑选角色,他会用演技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那些造诣很高、很有天分的演员,他们的创作是对导演工作的一种激发、刺激,会使导演产生一些新的灵感。所以通读剧本也是导演不断完善、修正构思的最好时机。

通读剧本是开始排练前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有经验的导演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通过通读剧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以便在排练中解决。导演决不应该因为排练时间紧而省略这一环节。有的导演一上来就开始排练,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演员的创作热情,这对全剧的整体创作是不利的。

三、排戏阶段

导演选定演员分配完角色之后就要进入排戏阶段。排戏是导演运用启发诱导或示范引导的方法,使演员在不断加深对剧本思想内容和剧中人物理解的基础上,寻找、探索准确的表达台词的方式,通过运用话筒,体现出导演对剧本主题思想及人物的解释,表达导演的思想和情感。排戏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粗排

在粗排中首先要抓住全剧的主线,围绕主线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戏剧冲突、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特征的轮廓,筑起全剧构思的雏形。在这个阶段,要求演员达到掌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取得以角色的身份在规定情境中“行动”的能力。

粗排从哪个角度入手呢?一般是从规定情境入手。导演心里要清楚演员的台词表达或者说演员的表演是靠什么使听众感兴趣的,靠什么来吸引、打动听众。没有这些特定的规定情境,人物不可能产生心理动机,不可能产生语言的动作,也就不可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听众听不出人物语言产生的规定情境,就不能理解演员为什么要说这些台词。因此,在粗排中首先要求演员在重点戏中把角色在规定情境中说了什么话,对谁说的,为什么要说,用什么方式、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说掌握准确,使演员掌握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除此之外,由于人物在规定情境中行动,产生了事件,事件的产生引起规定情境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反过来又导致人物行动的变化和发展,所以,要求演员随着每段戏的规定情境的不同,把其中主要台词含义表达清楚。这样,角色在全剧中的贯穿行动就清楚了,人物的思想线、感情线就能流畅地表现出来了。

在粗排中还要求演员统一按剧本的风格去研究角色的台词结构,处理所扮演人物的台词。其次,要求演员在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赋予所扮演人物相应的声音基调,也就是要检验演员是否把声音与角色的身份、性格结合得比较紧密。在粗排中,如果能完成以上几项任务,就可以使戏粗具规模了。

(二)细排

细排是在粗排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细排中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1.进行细部刻画

所谓细部刻画,是指抓住剧中最能表达每个人物主要思想活动的台词,以及展现主要人物性格的台词,深入挖掘台词背后的思想及人物说话目的,挖掘人物语言动作的内在根据,展示出人物的灵魂和鲜明的个性,使人物更加饱满。对潜台词挖掘深度的不同,对人物思想活动的解释就不会相同,导致处理台词的方法也就不同,结果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揭示就不一样,主题的表达也因此有深浅之分。

2.检验角色之间的感情交流

演员在准备台词时,大部分是独立进行的,很多精彩对白也是在排练前演员各自构思、读熟了的。在排练时,对话双方会按照各自的方法处理台词,虽然意思表达对了,但会使人物的语言表达出现呆板的现象,缺少那种人物之间交流产生的真情实感。所以,在细排的时候,导演要想方设法使演员之间互相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这种精神和情感上的看不见的交流,挖掘内涵,使人物的对话更有生命力,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3.统一台词表现风格

广播电台演播队伍以外请专业演员为主,有时根据剧目的特殊需要,还要请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演出,这些演员各具自己的台词表演风格特色。导演要因人而异,针对演员的不同条件、不同特点,把不同的表演风格统一在剧中,从而达到逼真、生活、自然的广播剧表演风格。为什么要强调逼真、生活、自然呢?因为话筒本身有还原声音、复活声音、夸张声音的特性,犹如电影镜头有夸张电影演员表演的特性一样,话筒可以把任何声响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听众面前。演员的台词夸张或不真实,传到听众那里也就不真实,结果是不可信,这样使得剧目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细排时,导演要统一台词表现风格,使之更和谐、更符合真实的要求。

4.确定台词录音的层次

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导演对台词声音层次的构思,导演要同演员商定台词录音的声音层次。不同剧目对声音层次的处理方法虽然不同,但原则只有一个,即要达到展示剧情、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目的。广播剧一般是借鉴电影手法,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原则进行处理。同时需要注意:(1)帮助演员找到恰当的形体自我感觉;(2)声音层次的处理必须与实际生活中的音响相协调,否则也会产生不真实的感觉。

5.确定台词节奏

广播剧的总节奏是指全剧冲突的张弛与急缓,表现在声音的强弱主次等有规律的交替,通过节奏的高低起伏、强弱张弛,激发情感、表达感情,使广播剧更有动感。它是在人物的台词、音乐、音响及录音合成技术处理中体现出来的。在广播剧中,各种艺术成分都有自身的节奏,语言有语言的节奏,音乐有音乐的节奏,音响也起到节奏的作用。对演员来说,主要人物心理冲突的发展,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发展,戏剧冲突的发展,构成广播剧的基本节奏。要想把握住全剧的节奏基调,导演自己首先要准确地感受到剧中角色及全剧的内在节奏,才能在细排中对全剧的台词节奏进行梳理和调整。

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及角色之间的相互冲突都是通过人物的台词进行表达的。台词节奏是人物心理状态的复杂转换过程的表达方式,也是全剧节奏的主导部分。导演要帮助演员通过台词声调的抑扬、快慢、断连、对比、交替的变化,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体现人物的内心节奏,要使人物的情感和动作在情节发展的各个段落都能有重点地、不间断地抒发和表现。对叙述戏的处理要做到简洁轻快,不要过分渲染;对高潮戏的处理要做到充分展开,人物关系挖深、挖透,使之重点突出,浓淡相宜。导演必须抓住这几个环节,才能使台词节奏准确、鲜明。节奏,是广播剧导演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