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9667400000030

第30章 广播剧的情节及要求(3)

那么,性格与意志在创作中又是什么关系呢?在编剧时,刻画人物性格是首要的,戏剧作品重要的是反映生活,其中心也就是描写人物,描写人的行动或者说是行动中的人;描写性格并不是戏剧作品的最终目的,但在生动地描写生活的同时,必然会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而意志总是表现在一定的行动中,只有意志上出现了冲突,才能构成戏剧冲突。因此说,戏剧冲突要表现在人物的意志上,只有人物的意志之间对立,才有可能形成戏剧冲突。相反,只有孤立的人物性格,而他们又各自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不产生相对立的意志行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发生冲突,当然也就难以构成戏剧冲突。但有一点应该强调,那就是:一切毫无意义的意志冲突都不是好的戏剧冲突。一切人物的意志冲突必须与剧本的主题思想密切结合起来。人物意志冲突要能体现重要社会矛盾,反映生活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好的戏剧冲突。没有社会意义的意志矛盾所构成的戏剧冲突是没有什么戏剧意义的。

戏剧理论工作者曾根据黑格尔的冲突理论,把戏剧冲突概括为三种表现形式:不同人物之间的抵触、矛盾和斗争;人物与环境(社会的和自然的)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这三种冲突的表现方式在广播剧的剧本里也同样地存在着。“其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抵触、矛盾和冲突,在任何戏里都应该是主要的,环境对人物的压力,人物内心的冲突,都从属于人物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同时,也不能忽视描写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和人物的内心冲突。”[16]那么,这种冲突理论在剧作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将就这三种冲突的不同表现方式分别进行讲述。

(一)人物之间的冲突

前面我们讲过,社会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性格不同,思想感情、看事物和处理事物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之间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在意志上也就必然产生矛盾和斗争。在剧本里表现这些矛盾和斗争,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冲突的对立面,冲突的内容,始终基本上不变,但通过一次次交锋,冲突越来越激化和深化,到最后的爆发点,雷电交加,一泄而尽。”[17]

(二)人与环境的冲突

人与环境的冲突,这里环境指的是社会的和自然界的。广播剧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在人物的理想、抱负、志向常常与社会环境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抵触,形成了冲突。这种冲突在剧中往往没有正面的交锋,冲突的对方在剧中也没有出现,但从剧目里却能感受到冲突的存在甚至还比较尖锐。比较典型的广播剧是《彭元帅故乡行》,在这个剧中,没有出现与彭德怀相对立的人物,当然也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锋。但是,彭元帅那种实事求是、刚直不阿的性格与那种浮夸、欺骗的社会环境形成尖锐的冲突,而这种极“左”思潮占了上风的环境又是彭德怀所不能抵御的,这就必然造成了被罢官和解甲归田的悲剧性结局。又比如广播剧《晶莹的心》中,全剧没有一个反面人物或者是对立面的人物,而构成此剧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是人与自然界的病魔之间的冲突——癌症把年仅15岁的刘玲的生命夺去了。在这个人与自然界的冲突中,深刻地刻画了刘玲那种与病魔进行斗争的顽强性格和她那颗年轻而又晶莹的心。正如剧本所提示的:“刘玲离去了,一颗含苞欲放的花蕾凋零了,人们为之惋惜,回味着她的声音。她那闪光的思想,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无一不影响着每一个熟悉她的人。”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剧中描写人物与环境冲突时,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只有表现出人物那种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忍顽强的精神,虽是悲剧性的结局也会是震撼人心的,能给听众以思索和启迪。

(三)人物内心的冲突

顾仲彝说:“意志行动包括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分简单和复杂两种。在复杂意志行动采取决定时,对行动目的和方法的选择可能产生种种顾虑和内心矛盾,这反映在戏剧里就成为复杂的内心冲突。”比如,广播剧《裂缝》中有一段戏,内容是这样的:郭一滨1957年毕业于东大土木工程系后留校任助教。1959年初他到建筑基地考察回来向党支部写了一份与科研毫无关系的思想汇报,反映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出现了大裂缝的情况:农村中口喊放“高产卫星”,亩产粮食达几千斤、几万斤,可农民家里吃的却是糠菜,甚至封了门出去讨饭;小高炉把好的钢炼成废铁,把好铁炼成废渣……谁知当时土木工程系的党支部书记石虚,认为他是在丑化社会主义的农村,和庐山上那股黑风唱的是一个调子,是借思想汇报向党进攻。他找到郭一滨的恋人和入党介绍人李平来做郭一滨的思想工作,叫他承认错误,做深刻的检查,但郭一滨认为这是把看到的真情告诉党,向党讲真话。他认为做人要诚实,绝不能昧着良心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李平的说服工作没有做通,结果,郭一滨受到全校的批判,作为右倾分子的典型被清除出党,接着,又被下放去基层建筑队劳动。临走的那天,李平冒着大雪给他送行。从这一段戏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平内心的种种顾虑:她是郭一滨的恋人,而且深知郭一滨的为人和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在清除郭一滨出党时,她又举了手;在下放郭一滨到基层劳动时,她又去送他。正如她向郭一滨表白时所说:“在处理你的支部大会上,我也举了手,但是我的心情有多矛盾,多痛苦……”而且,李平要求郭一滨同她保持联系,企图填平他们之间的裂缝。直到她觉得郭一滨与她难以恢复以往的关系时,还把为郭一滨买的书送给了他,并希望他不要拒绝。通过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揭示,李平的性格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有的剧目是用第一人称的解说和对话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比如广播剧《金鹿儿》,剧中的团委书记王淑娴与优秀售货员金明露既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也没有相对立的意志冲突,只是在顾客投票选举优秀售货员时,金明露是得票最多的第一名。这使王淑娴的内心产生了冲突,原因是王淑娴对金明露爱唱、爱跳、爱穿着打扮看不惯,尤其严重的是,附近工厂里的小伙子把金明露排成最漂亮的“一号”人物。如果是普通的售货员爱穿着打扮倒也没有什么,可作为一名优秀售货员这样爱穿着打扮,“举止轻浮,也与最优秀的售货员的光荣称号太不相称”,连金明露热衷于文化宫排戏演节目,也被看做是不安心商业工作的表现。并且王淑娴还听说金明露有好几次把糖果拿到宿舍里去,请一些青年人吃糖——作为售货员当然是不允许的严重问题。王淑娴向郭经理建议进行调查,如果情况属实,金明露绝对不能当选最优秀的售货员。王淑娴内心所产生的冲突是她的种种顾虑造成的。但经过认真了解账目和仔细盘点,她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且金明露在售货时,技术娴熟,对顾客态度和蔼,“接一问二照顾三”都无懈可击。王淑娴认为金明露是在做戏,在进一步调查金明露请一些青年人吃糖一事时,她得知金明露是自己花钱买糖,请大家品尝后评价这些糖的特点;为改进服务质量,金明露利用业余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上秤、包装技术……当王淑娴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她改变了对金明露的看法,感到内疚,深夜辗转难眠。全剧的戏剧冲突都集中在王淑娴的内心上。而这些内心冲突是通过人物对话和解说词来表现的。

在广播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常与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结合在一起进行表现,较少的剧作有单独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整部剧作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抵触、冲突是主要的,而人物与环境、人物内心的冲突则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这里之所以要费些笔墨来讲述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和人物的内心冲突,目的在于使大家了解,人和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是戏剧冲突中不可缺少的。

综上所述,情节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在根据故事组织情节的时候,要把故事中最能代表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许多环节重新筛选加以安排,构成一个展示人物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完整序列。这个序列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这个原则就是:它必须体现出戏剧冲突发生、发展、解决的完整过程,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主题思想。所以,人们常这样说,“情节是人物形象成长的历史,主题是情节发展的逻辑结论”。

第二节 情节的选择、构思和要求

一、情节的选择

广播剧作者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在选择情节的过程中,往往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选择生活中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根据这个人物来组织情节。谭霈生说:“先有人物,由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构成冲突,冲突的发展自然地形成了情节的渠道,这是一种途径。”[18]广播剧《裂缝》、《二泉映月》、《南宫玲霞》等剧作都是先有人物之后,才开始组织情节的。比如:《南宫玲霞》这个剧作的原始素材是一个戏校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评剧团工作,当她在舞台上刚刚崭露头角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因为父亲的问题受到株连,被清除出剧团改行到工厂当了工人。据主要作者介绍,他很为这个有才华的演员遭到这样的不幸而惋惜,想以这个青年演员的遭遇写作一部广播剧。但仅是“被清除剧团”这样一个事件难以构成一部较有深度的剧本,于是,作者又根据生活中的其他矛盾,比如婚姻上的种种不成文的规定,有些领导在选用干部时不看本人的表现,只重视档案上的死材料等生活中的一些极“左”现象,经过选择、提炼,运用艺术想象,把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组织成各式各样的人物关系,构成了戏剧性的情节。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是典型的,尤其是方进的行为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没不久,极“左”思潮的流毒还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的情况下,不但真实而且有普遍性,像方进这样的领导人物在对待南宫玲霞的问题上必然会出现戏剧性的冲突。“冲突的发展自然地形成了情节的渠道”,[19]是完成全剧的主题思想。

另一种途径,“往往是先有了具体的冲突,有了情节的线索,在这个既定的渠道上去刻画人物。某些以反映历史事件为内容的剧作,由于事件的基本过程是不能改动的,走这条途径当然难于避免;某些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剧作,也可能走这条途径。”[20]这里我们以广播剧《沙海魂》为例进行说明。《沙海魂》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帝国主义文化盗贼先后三次试图盗窃我国艺术宝库敦煌县莫高窟的宝物,人民群众为了保卫莫高窟的珍宝,自发组织起来同帝国主义文化盗贼进行战斗,赶走了以司伯纳为代表的盗贼,保卫了莫高窟的艺术珍品。这是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的基本过程是不能改动的,而且这个过程充满了矛盾冲突。剧作者根据具体的矛盾冲突,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陆岚、华民、红柳、沙蓬、钱道士等,并且使他们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构成全剧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序幕刚刚拉开》也是“先有了具体的冲突”,广播剧一开始讲述的是上级派柳春鹤到一个“班子软弱涣散、群众思想混乱、不正之风蔓延”的林业局当局长,目的是为了整治以“二山神”为首的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物。矛盾冲突得以展开,构成全剧情节的基础。剧作者沿着这个“既定的渠道”构思剧情。而且,在这个既定的渠道上,作者刻画了柳春鹤、黄雅芬、牛大力、牛嫂、老吴等不同性格的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使冲突的展开、情节的发展都有了坚实的基础。《序幕刚刚拉开》这个剧作不仅富有真实性而且具有典型意义。

以上我们以三个剧目为例,谈了选择情节的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大致可以概括相当部分的剧目情节形成的渠道。

情节选择的途径确定之后,在安排情节时就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形式的矛盾冲突和生活事件的展开,都是有头有尾、有起有伏、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的。所以,情节的表现形式与矛盾的发展过程相符合一致。一部广播剧的情节发展也是由头、身、尾组成,这是为了使剧情清楚、明了、完整。但是,为了使剧情表现得更活泼一些,也常采用倒置的方式。有的剧目在情节安排上就是采用插叙的方式,比如《项链》、《丹凤朝阳》等剧目;也有的剧目是从尾部开始,采用倒叙的方式。但不管从哪里说,还得想办法回过来“从头说起”。这样做能使听众了解剧情发生的地点、时间、环境、主要剧中人物,以及使听众了解主人公进行的争执、斗争的实质,听众很容易地进入戏剧的冲突气氛中并注意到表现剧作基本思想的各个瞬间,最后,听众根据剧情的进展得到艺术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