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9667400000013

第13章 选材、题材和主题(4)

作者在莫高窟采访的时候,正遇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莫高窟实习。其中有一个学生创作了一幅敦煌县乡民保卫莫高窟的大型油画,这对作者写《沙海魂》的启发很大。通过这几次到敦煌的经历,作者在脑海里形成了这样的意念:劳动人民既创造了莫高窟艺术,也保卫了莫高窟艺术。但是,作者也听到两个让人不太理解的说法。其一是,敦煌艺术是20世纪30年代一些有志于祖国艺术的专家们经过艰苦努力才发扬光大起来的,特别提出如果不是某某某,敦煌艺术不会介绍给世人;其二是,如果不是外国人取走藏经洞中的经卷,放到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和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莫高窟的艺术就永远被埋在黄沙包了,不会进入世界艺术的宝库。对于这些议论应该怎样认识呢?作者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一些艺术家在莫高窟艺术上的研究功绩是不能否定的,但将功劳都归于他们似乎不太合适。至于说是外国人拯救了敦煌艺术,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作者要写的剧作主题形成了。《沙海魂》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要歌颂我们的炎黄子孙——劳动人民。忠魂又是何人?是那些世代保卫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无名氏的英雄人民。

通过对以上两部剧的分析可以看出,剧作者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时有了某种感受,产生了剧作的主题思想。当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题材将要形成时,主题也进一步得到提炼,同时也开始发挥主题对素材取舍的决定作用。最后,题材整理出来,主题也就成熟了。正如高尔基对主题所作的论断:“主题是孕育在作家的体验中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生活暗示给作家的,它潜伏在作家的印象仓库里还未形成;当它需要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唤起作家心中要形成这种思想的欲望。”[11]

从剧作家的剧作实践和作家的理论阐述,可以作这样的归纳:

第一,剧作的题材是作者在作品中用来表达主题的材料。在叙事的作品中就是记述了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而生活中的素材只有经过作者的选择、集中、加工、改造,才能成为作品的题材,它是作品全部内容存在的客观基础。没有题材,也就没有了剧作的内容。

第二,题材和作品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主题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而不是游离于题材之外。题材能对作品的主题起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李健吾说:“主题思想是一盏明灯,题材划定照明的范围。写戏的人靠灯亮,从题材划定的社会生活理出一个头绪。”[12]概括地说,就是主题统帅题材,题材体现主题;主题是剧作的灵魂,题材是剧作的血肉;题材受主题制约,而主题又寓于题材之中。

第三,主题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题材本身所赋予的思想意义;主观方面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进行判断、选择、处理。要确立深刻、鲜明、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戏剧主题,必须将主客观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作者既不能“站在跟事实同一高度来观察事实”,仅就题材的表象就事论事,也不能脱离题材本身的内在意义去任意拔高主题。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就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充分挖掘题材本身蕴藏的丰富内容,认识到它所包含的普遍意义。这种对题材的剖析、研究,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探索和概括,蕴含着作者的立场观点和爱憎情感。它不是进行抽象概念的逻辑推理,而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的透彻理解和强烈的感受,凝聚着作者的看法和主张,因而才能激发起作者要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抑制不住的冲动,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广播剧的主题要求

广播剧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广播剧又是声音的艺术,它不能像舞台剧和影视剧那样,通过直观的艺术形象来加深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更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可以细嚼慢看。它是想象艺术,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产生间接的形象,领会作者的意图。含混的内容和主题都将破坏听众的艺术想象。根据广播剧的这一特点,对主题提出这样两点要求:

(一)广播剧要求主题鲜明

作者在写剧本的时候,所确定的主题必须鲜明。英国一位广播剧作家曾说过:“应该选择用一句话能说明内容的主题。”日本的一位广播剧理论工作者说:“广播剧要依靠听,所以剧应当一贯地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下去。”有人把广播剧比喻为贝多芬的交响乐,贝多芬的交响乐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田园”、“英雄”、“命运”等。广播剧主题要鲜明,具体是指:准确地、本质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揭示社会的进步与光明,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就是说,要求整个作品思想倾向要积极、正确。在戏剧矛盾真实、复杂、合理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主题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来。矛盾的基础要可信,矛盾的发展要合理,矛盾的解决要自然,从而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生活的本质。

一部剧作的主题含混,往往是作者的创作思想不明确造成的,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模糊不清。此外,主题鲜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作品的主题直接说出来不可,刻意的“点题”反而会破坏了作品的含蓄性。含混不等于含蓄,鲜明也不等于直白。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反映剧作者的艺术功力不足之外,也与有的作者对“广播剧主题要鲜明”缺乏正确的理解有关。这是从事广播剧创作的人应该注意的。

(二)广播剧要求主题深刻

一部广播剧作品,只有深刻地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的艺术形象,揭示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才有可能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如果一部剧作只停留在描写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去透过表面现象发掘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剧作可以说是只见人物的行动,不见人物的思想,只见事物发展的过程,不见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我们说这是思想肤浅的作品。那么怎样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刻呢?我们以1984年度“丹桂杯”获奖剧目《序幕刚刚拉开》为例,看看作者是怎样在开掘作品主题上下工夫的。该剧最初的剧名为《新官上任头把火》。剧中的矛盾冲突仅仅是围绕着坚持原则、大胆维护人民利益的新上任的林业局局长柳春鹤与损公肥私的落后工人、绰号“滚刀肉”的牛大力展开的。在剧本初稿中,作者将自己的注意力较多地停留在柳春鹤怎样整治了“滚刀肉”牛大力。这样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剧作的矛盾冲突的背景就不够广阔,充其量也不过是与不良倾向作斗争,这种斗争的思想内容就不够深刻了。作者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逐渐扩展了作品中主人公的社会生活空间。牛大力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应该有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因此要给剧作中的主要冲突赋予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在修改的过程中避开了就事论事,而是揭示出“只有党风纯,才能民风正”的思想主题。这个主题思想要比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就显得深刻多了。这样开掘剧作主题,不仅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而且使主题更富有现实的社会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开掘作品较为深刻的主题,作者必须抱着积极、严肃的创作态度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创作。很多广播剧目在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时,都摒弃了就事论事的处理方法,而是努力从理想、道德、情操的高度来展示矛盾,组织情节,探究与阐发生活的哲理,使主题思想开掘得更为深刻。只有那些能真实、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规律,有较强的普遍性和社会意义,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广播特点的广播剧,才能对听众起到更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

思考题:

1.为什么在创作广播剧时对题材的选择一定要有严肃的态度、正确的立场?

2.题材的选择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3.概括地说,广播剧的题材有哪几种类型?

4.题材与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5.简述广播剧的主题要求。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3页。

[2]《广播剧选》序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3]《广播剧选集》,广播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7页。

[4]王朝闻等著:《论剧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页。

[5]〔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7]《真理报》1939年6月18日,第4版。

[8]叶紫著:《叶紫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9]摘引自《全国广播剧本创作座谈会发言汇编》,第10页。

[10]王朝闻等著:《论剧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81页。

[11]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96页。

[12]李健吾著:《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