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悲喜剧作为中国最成熟的喜剧类型,其美学魅力不仅在于它暗合了中国认得审美心理结构和节奏,还在于它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结构程式。悲喜结合、苦乐相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特色“六合之中,何所不有,七情以内,无境不生。”“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1]既道出了传统戏曲的情节特点和结构程式,又指出戏剧审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现代喜剧电影秉承传统戏曲的精神而成长,融会悲、喜、乐、正四大情感因子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现代性。悲喜的结合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情节因素根据始离终合或始困终享的原则前后相继组合的方式实现的;悲喜结合的目的其一是为对比烘托,“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2]其二是为达到和合中庸的终极关怀。贫民的悲惨的命运和美好的人性,成为这一类型的两大基础,也是悲和喜的根源。“悲”作为“喜”前的一种磨难,终归是为主体抒写自己对于正面价值的主观企盼服务的其潜在的思想基础现实秩序圆满性的艺术表达。但是,由于长达百年之久的民族灾难和悲惨现实太久太深的浸透人们的心灵,“悲”在四十年代的悲喜剧电影里似乎不仅具有工具的意义,而且带有了某种本体的色彩,我们可以从三十年代“以贫民之哀乐诉国家之衰亡”的喜剧到四十年代的“贫民悲喜剧”的过渡中看到这一变化。这种变化对喜剧电影来说是一种不祥之兆,它可能会抑制喜剧电影作为艺术类型的自觉。好在这一切都随社会苦难的消失而有惊无险。乐感文化和忧患意识共生的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敬天爱民的终极关怀哺育下贫民悲喜剧才是深得中国人喜剧精神真髓的,这类喜剧是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道德判断的,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类型之一。
温情风俗喜剧
抗战胜利后的混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豺狼被打跑之后,假扮胜利者的投机者、流氓、政客又开始群魔乱舞。充满社会关怀的电影人把目光投向丑恶的现实和依然悲苦的贫民。也有部分的电影人再一次把思虑的目光投向人的内心及温和的日常琐事,因而有“风俗喜剧”或名“温情喜剧”的诞生。代表作品有《假风虚凰》、《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
《假风虚凰》描写投机失败的经理异想天开,拜托时代理发馆三号理发师杨小毛替他应一则征婚广告,投机发财后替他摆脱厄运。谁知自称富商之女的范如华实际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因为生活无着落,才想出征婚一招,以此物色一个可依靠的丈夫。在众多人选中,范如华果真选中三号杨小毛。两人在交往中,彼此为了掩盖真相,闹了不少笑话。经过一波三折,杨小毛和范如华最终缔结婚姻,开始自食其力的新生活,假戏成真。影片并不高蹈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而是以上海为当然背景,表现金钱社会里为生计所累的普通市民,在质朴而功利的人情世态下发生了爱情悲喜剧。全片以征婚启事为剧情开端,巧妙地通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的生活细节,展示世俗的折磨,很具有温情讽喻的效果;对当时以金钱和权势为荣耀的社会现状和蔚然成风的攀比以及欺瞒习气不无嘲讽与批判;对坦诚、善良、正直与互助等美德则作了热忱肯定与呼唤。当时有这样的评价“假风虚凰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喜剧”,“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极饶风趣的喜剧……这部片子当可与舶来的最好喜剧决一雌雄。”[3]“处理高潮,中国电影中间像《假凤虚凰》当铺那一场好戏,我是第一次看到。把高潮放在当铺的一出一入,喜剧的手法,悲剧的内容,编导可以说聪明透顶。”[4]影片叙述流畅,注意从生活与人物自身性格中挖掘喜剧效果;富有价值意义的思想与形式浑然无间,堪为一流的喜剧电影经典之作。
《太太万岁》是一出关于上海中产阶级家庭的轻喜剧,在沉默了四十多年后,再次被现代人奉为经典。影片叙述太太陈思珍嫁了一个没出息的丈夫,为了丈夫能开公司,她用善意而圆滑的处世技巧应付周围的人们:替丈夫吹嘘,替娘家撑场面,在婆婆面前想做个好媳妇,在小姑面前想成为好嫂子。虽然总是受到婆婆的责难,丈夫的背叛,但她总是忍气吞声“顾全大局”。作者对思珍这样一位软弱的善良人寄予深刻的同情和善意的批判。整部影片茵蕴着一种发生在软弱的凡人身上关于爱情的起起落落的情绪。这样一种情绪、一种人情世态的感受“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他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5]所有的悲欢都是淡淡的、柔柔的。这样的影片无论是在战乱频乃的年代还是在商潮汹涌人人奔忙的现代,都会轻轻地渗入人心,给人一种戚戚之感和温柔的抚慰。它代表了张受玲身上弥漫的女性的柔情,欢乐与思虑。
《哀乐中年》是探讨人生意义,观察人生处境之作。情节并不复杂,小学校长陈绍常,早年丧偶,抚养二子一女长大成人。长子供职于银行,与经理之女完婚后,恐父有损他的体面,劝父亲退休。陈校长过不惯老景苍凉的生活,执意又参加教育工作,更不顾子女反对,与年轻女教师结婚,创办了一所学校。影片因为“渲染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哀愁和欢乐”而不被时人青睐。现在看来,这部影片仍是一部优秀之作。作者主张老有所为,破除世俗偏见,将人性加以积极的肯定;把含蓄而淡雅的风格表现和对人情世态的感触结合得天衣无缝;运用生活化的电影场景与叙事手段表达严肃的人生哲理、努力将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时代变化中的道德精神的准确把握成功地结合起来。
《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因其风格的一贯性,几乎构成温情风俗喜剧系列。如果说讽刺喜剧是社会的,那么温情喜剧则是人文的。与讽刺喜剧思想倾向上的鲜明性和尖锐性不同,风俗喜剧显得温和、含蓄;艺术表现与掌握更显复杂、精确和透彻。温情喜剧片在其细密真切的生活细节呈露和喜剧幽默的特意营造背后,所着意显现与弥散的是一种人际的、人情的、人文的,同时也是日常的人生回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描绘出一幅幅“浮世悲欢图”。它们虽与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距离,却更深入地探讨了个人主体的价值,它们不是以表现、或渲染,论证的方式,而是以体悟的姿态展示人心细微的波澜。这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关照,触及到了人性的根本。温情风俗喜剧的灵魂是谐趣,是一种笑对人生的哲学。人性中可爱的弱点或者缺点是类型关注的核心,也是打动观众心灵的原因,因为观众就是与影片主人公同样的平凡人。“我们决不喜欢用讽刺的眼光来看自己的人格,或者任何我们真正爱慕的人。”[6]所以,象我们一样平凡的人的缺点或错误绝不会使我们感到不愉快。在温情风俗喜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缺点都绝少作为笑柄来处理,而是把有趣的弱点和可爱的人性结合起来,影片便具有了幽默的美的品质。乐天安命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悲是淡淡的悲,喜是淡淡的喜,悲喜交融,不温不火,是中国人希望的真实状态。以这种方式/态度去把握世界,进行艺术创作,才算深得中华美学本质。时隔半年多世纪温情喜剧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涟漪,依然是那么美丽。正是因为温情风俗喜剧体现了中国人真正的喜剧精神和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
市井笑闹喜剧片
市井笑闹喜剧影片是指为数众多的商业化类型片中具有喜剧特征的影片。这类影片由于受市场话语和商业背景的影响,对制作技巧和表意策略及题材选取都缺乏精雕细琢,品质不一。除少数以外,它主要关心的只是市场,也即观众的欣赏味,或者说是观众对类型成规的熟悉和可以接受的程度。其主要类型有,爱情笑闹片如《终身大事》、《青青河边草》、《肠断天涯》、《湖上春痕》、《卿何命薄》、《龙凤花烛》、《玫瑰多刺》、《假面女郎》、《春归何处》、《鸾凤怨》、《十步芳草》、《红楼残梦》、《桃花依旧笑春风》、《苦恋》、《三女性》、《玉人何处》、《海茫茫》、《万象回春》、《夜来风雨声》、《风流宝鉴》等。滑稽喜剧片如《乱点鸳鸯》、《痴男怨女》、《十二小时的奇迹》、《从军梦》、《海上英雄》、《年年如意》、《吉人天相》、《同心结》、《异想天开》、《花外流莺》等。
市井笑闹喜剧片成为战后商业电影的重要形态,观众/票房成为首先考虑的核心因素,影片的摄制首先被视作一种商业行为,其次才是一种艺术行为,艺术或意识形态话语不过是其为自己赚取利润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它提供给观众的是难以抵挡的对他们来说包含着异常亲切感的东西:粗糙、浅薄、苍凉、暧昧、浮华、艳俗……这种传奇”,[7]让观众心情在民间化、世俗化的源始品质的舒张与发泄中,获得安详的抚慰,承担了喜剧电影应尽的职责。市井笑闹喜剧片的兴盛,一方面是自早期滑稽短片以来、“软性”喜剧电影、孤岛商业喜剧电影创作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商业社会和广大市民观众造就的产物。作为洋场世界的上海的都市市民,有着特定的审美定势:他们已经习惯了固定、单纯的声画及意义系统;处于战后浮华与苍凉、血腥与劫难、壮烈与贬损、保护与防卫的特定时代,生活对他们并不意味着多姿多彩的拓展事业、增强教养,而意味着享受安逸、舒适、爱情、食物和娱乐,一种欲望对欲望的末世狂欢,他们不再追问生命的意义,而是渴求感官的刺激。市井笑闹喜剧片中放纵与游戏的因素为这种群体的宣泄和狂欢的欲望提供了契机,因而也就能找到一茬又一茬(相同的)共鸣的观众,商业喜剧类型片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间。笑闹喜剧片寻找到符合观众审美心理的经典叙事策略,显示了把社会历史本土风格的娱乐性缝合起来的潜力,既坚持类型的确立,又对类型重新拆解,在观众审美定势的游移和不确定性中挖掘电影创造的潜力,在大众与高蹈、媚俗与骇俗、官方与民间、艺术与商业之间寻到一条出路。笑闹喜剧片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的边缘地段游走,另一方面在喜剧类型的模式中重下工夫,不断的推敲、锤炼,探测类型的张力及其内涵,既是对强势话语的消解,也是对电影本体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市井笑闹喜剧片善于贴近世俗与大众的努力,把中国的商业喜剧类型推向成熟,并且形成了与主流艺术电影进行美学对话的历史语境。
凡事都有两面性,市井笑闹喜剧片既为类型的确立做出贡献,也不小心走进了自个儿设置的歧路。从类型创作心理看,很多人具有投机心理,十天半月就拍一部,也不需要剧本,只有个故事梗概,就硬住模子里面套。而观众的接受心理呢,人们伴随春光易去、人生哀苦、社会政治地坼天崩的种种复杂感喟,对不断重复的类型模式既有习惯亲和的一面,也有几近麻木的感觉。所以便易于沉湎于感官享受、耽溺在形式之中了。这也许正是商业喜剧类型片多爱情笑闹片和滑稽闹剧的创作与接受心理势况吧!喜剧的笑闹和讽喻背后一定要藏着一种哲理和一种感悟,才不至于失去灵魂。像《花外流莺》、《异想天开》等作为典型的情景喜剧/闹剧,追求用视听表演上的噱头作为情节演变的基础,内容尤显低俗,也影响了观众的热情。一味地好弄滑稽而不计其它,乃是低级趣味和对美麻木不仁的症候。如此数量众多商业化的类型片,固然推动商业的繁荣,然而却没有一部被当作艺术杰作而传世。应当引发我们对类型的思考!类型肯定是商业的捷径,也许也是艺术的陷阱。
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一、二十年代的创始与奠基和三、四十年代的坚持与探索,历时四十余年,终于在新纪元的到来之前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和整体格局!喜剧电影各种亚类型的成熟,为后世的喜剧电影创作积累了丰盈的历史财富。
(原载《电影新作》2005年第6期)
注释:
[1]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第13、14页。
[2]转引自张庚主编《中国戏曲通论》,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3]《为<;假凤虚凰>;营业预计》,《青年电影》,1947年,转引自《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4]李健吾《从<;假凤虚凰>;谈民主》,转自《中国电影艺术表演945—1949》。
[5]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大公报》1947年报12月3日。
[6]《美感》[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缪灵珠译,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丁亚平著,1998年,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