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论
9667000000025

第25章 理论编(1)

浅谈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

任何一次播音,哪怕只是一两句话,都离不开情、声、气及其及关系,下面,仅就个人的一些体会谈几点看法,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情、声、气,在播音中应该有特定的含义。

所谓“情”,是指在播音中由稿件具体化、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是被简单化、庸俗化了,往往作为“冷冰冰”、“气昂昂”的同义语。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本来是崇高而丰富的。现在应该恢复它的这个质的规定性,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正包括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品德。最珍贵的素质,诸如宽广的胸怀、纯贞的情操、美好的憧憬、深邃的境界、蓬勃的志趣、灵动的活力等。

在播音中,播音员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时时处于运动状态,根据播讲目的,具体落实到稿件上。失去了具体化,那崇高和丰富也就会在静止状态下丧失净尽。

所谓“声”,是指规范化、艺术化了的有声语言。从声音通道看,属于中部通道,即声带颤动发声后,声音经咽壁、软腭、硬腭、上齿、上唇发出。主要用胸腔、口腔(包括咽腔)和鼻腔共鸣。口腔状态要求:嚼肌提起、下巴放松、槽牙打开、软腭挺住,各部肌肉较均衡地紧张,使口腔成圆筒状,为声音的集中、明亮、圆润、持久创造必要条件。发音时,元音的舌位、辅音的发音部位,都应在音色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前音稍后、后音稍前、开音稍闭、闭音稍开”的方法,以利于缩短发音路途,更灵活地吐字归音,避免开口过大、槽牙过紧、发音位置偏前或靠后等毛病。

所谓“气”,是指在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即两肋扩开、丹田收缩的用气方法的过程中,形成气根和气柱,自如地控制吸气、呼气的气量与流速,以便于增强发声的支撑力量、减少声带的压力、加大唇舌喷弹力的幅度。播音中用气以快吸慢呼为主,并力求避免气息的浪费。

总之,我们要“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以达到“字正腔圆、清晰持久、刚柔自如、声情并茂”的境地。

我们所说的“情、声、气”,虽然各有要求,但重点应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只有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才可能解决它们之间的联系,摒弃形而上学地运用它们,以有效地提高播音质量。

情是统帅、主导,是内在的;气息、声音是被统帅、被引导的,是外在的。有声语言要“形神兼备”,这“神”就是情,这“形”就是声音、气息。片面强调“神”,必然导致“魂不附体”,片面追求“形”,必然造成“体不纳魂”。这应该是马克思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真正含义吧?

在有声语言中,“情”只有通过声音和气息才可以表达。没有布景、道具、眼神和手势帮助的播音语言艺术尤其如此。而声音和气息除了表达思想感情之外,也就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但是,声音和气息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绝不是消极的、机械的,而是积极的、灵动的。它们不仅因具体的思想感情而异,还要坚持这共同原则的“个性化”,也就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气息是运动的

古人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我们说,善播者必善调其气。这个“调”字相当重要。

气息要运动,就要通畅,要通畅,就要身体各部分松弛。松弛当然不是松懈,而是指:在精神高度集中于稿件、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情况下,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不僵持、有弹性。并非要紧就全紧,要松就全松,要紧就自始至终地紧,要松就从头到尾地松。在播音中,有松有紧,时松时紧才是“松弛”。这样,气流才可能时强时弱、时快时慢。

通畅,意思是说在丹田与唇舌之间气息的流动没有阻碍,没有做作的外力干扰。气息的深浅、多少、快慢,都不过、有欠。丹田过紧或无力使气息或滞或散,两肋过开、过闭使气息或僵或短,两肩端起,气息显得浅,腹部鼓起,气息显得空。要通畅,就要使两肋下端与丹田形成有弹性的倒三角区,并协调运动,自如扩张或收缩,尤要注意前胸不憋。

要根据需要进气、补气、用气。进气以适当为好,不以吸得满、吸得多为好,说两个字和说五个字进气不一样;亲切的呼唤和愤怒斥责,字数相同,进气却不一样。补气分换气、偷气、就气三种情况。换气一般不在句尾后,而在句首开口播之前,吸气多少、快慢都比较从容,有时有声,一般无声。偷气,在句中或句尾前,在顿挫、连接的空隙处,吸气快而少,不露痕迹。就气,不进气只靠肺内余气补充,顿挫后一气呵成,倒三角区坚持加强控制,不觉气息不足。

2.声音是自如的

古人说:“声非学器,器写人声者也。”我们播音也最怕模拟乐器和它的声音。应该使用自己的自如声区,反对压、挤、捏、抻的声音,不勉强追求声音的响度和亮度。在用声时千万不可为了响亮而使傻劲、歪劲。否则,响亮的声音也是苍白无力的。

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必须用自如声区,但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声音的对比。高和低、强和弱、长和短、明和暗、宽和窄、前和后、虚和实等都得在对比中显露。当然,这里还有抓住自己声音的特色,摸索自己使用声音的规律的问题,这属于播音美学中播音的风格问题,本文不多谈。

声音的自如包括许多问题,不仅有声带、口腔、唇舌等生理构造方面的不可变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吐字归音、呼吸调节、发声状态等的控制能力方面的可变因素。这可变因素的有机统一就是声音的弹性。

双唇的弹性表现在成阻时气流较满,持阻时气流较密,除阻时以双唇中部三分之一带动左右,而不是全唇一齐运作。嚼肌,主要指上唇中部三分之一的两端与左右颧骨高点之间的两条斜线区。既不是嘴角左右咧开,也不是单纯的微笑状,不能向前撅出,造成唇齿之间的空当。

声音弹性的主要调节部位是前胸的支点,我们叫做“胸部支点”。胸部支点的上限在第三条肋骨处,下限在胸骨下端。每一点都是左右扩张点。在区限内上下滑动,就是胸部支点的运动。如果突破上限,喉头马上吃紧,突破下限,就失去气息支撑。从胸部感觉上说,似乎存在一个四声调值图,阴平如在上限;阳平如由中点滑向上限;上声如由偏下支点滑向下限,又由下限支点向中部滑动;去声如由上限支点向下滑。初学者可先用四声体会。在播音中,胸部支点可用于整个自如声区的控制,支点的一个小的变化,可以控制几个音程和升降,有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值得注意的是,胸部支点的滑动必须同丹田、两肋相配合,并且使前胸的整体放松与胸部支点的局部紧张相结合。在胸部支点滑动过程中,要防止单纯的前胸起伏,要防止与思想感情脱节。如“啊?”是由下向上的滑动,而“啊!”是由上向下滑动。在句子里也是因语势而上下行的。

3.气托声、声传情

情、声、气是生理现象。心理过程必然引起生理反应,“心平气和”、“理直气壮”、“痛哭失声”、“语重心长”等。生理变化又可影响心理过程的兴奋或抑制。从因果关系说,是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而从语言表达角度说,又是气托声、声传情。

这里,主要是声。声音又表现在字上,情是用字来传达的。字如何传情呢?除了注意吐字前的蓄气、吐字时字头提气、字腹调气、字尾收气之外,尤其要注意意念的活跃。意念的活跃使情真意挚,才可能字字传情,声声悦耳。当然,也不能忽视扬长避短,调谐韵律的作用。

气托声、声传情要心领神会,舒服熨帖,不能机械控制,不能单凭理智支配,更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用气发声状态表达各种感情,甚至以为这就是解决了情、声、气关系的标志。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情之所至,力所能及,行云流水,游刃有余。

解决情、声、气的关系不是一项孤立的任务。如果脱离了稿件,就无所谓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因此,播音中的情、声、气应该统一于稿件。

情、声、气统一于稿件,又要处理好几个统一。

首先是自如性与控制性的统一。

自如性是指从主观可能角度,情、声、气固有的适应能力。播音员对自己具备的情、声、气能达到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应该心中有数。有的播音员对某种内容、某类体裁的稿件,对某些声音形式、气息状态、对某种工作环境的不同要求,也应该心中有数,并根据这不同要求去播音。把握这不同要求运用情、声、气的过程就是加强控制性的过程。

由此可知,在播音中解决情、声、气的关系,控制性与自如性要统一。初学播音的同志往往把许多自然成分带到播音语言中来,以为这就是“自如”,这是因为对播音中的控制性认识不足。我们所说的自如性,必须与控制性统一,必须有准确的语言目的,必须有具体、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运动,必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并统一于稿件中,完成于话筒前。如果不顾及稿件的客观要求,一味地“自然”下去,不仅谈不上控制性,就连自如性也会逃之夭夭,剩下的便只有白纸一张了,怎能画出自如性与控制性统一的图画来?

如果只有控制性而无自如性,情、声、气就会显得生硬,带有明显的僵化状态。必须善于把握自己情、声、气的自如状态,在可能的基础上,在深广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实现自如的控制性。在克服“自然”状态过程中,必须强调控制性,否则,只是隔靴搔痒。

我们必须认识到控制性与自如性是对立的统一,在解决情、声、气的关系时不应抑此扬彼。因为,没有控制性就失去了确定性,成了随意运动;而没有自如性,控制性也就失去了主动性,成了机械运动。

在控制性与自如性的对立统一中,我们又要注意二者的不平衡性。我们的目的是使二者融为一体,浑若天成。但在播音实践中,二者往往是若即若离,此伏彼起。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无止境的,它们的平衡是相对、暂时的。我们总是处于认识不平衡、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从心所欲而蹈矩”。有的稿件,有的时候似乎达到了某种平衡,也要分辨那不平衡的细小差异,以便向更高一级努力。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性有多种情况。一般地说,控制性过强,给人以做作、不纯熟之感,好像理智在排斥着感情,取代了感情;自如性过多,给人以模糊、轻率之感,似乎感情摆脱了理智,干扰着理智。有的播音员播某一篇稿子控制性过强,播另一篇稿子自如性过多。也有的播音员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较好,气息、声音的控制性过强(气浅声高、气足声压,语势呆板单一、停顿四平八稳之类);或者气息、声音状态较好,而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不自如(情景再现不丰富、内在语不充分、对象感欠具体、语言目的太笼统、工作环境对心情的影响等)。另外,初学者自如性过多,既不知如何调动感情,对气息、声音也缺乏正确的控制。学一段之后,明确了正确的创作道路,一时又不能全面掌握,显得控制性过强。以后,经过多次反复,理论上的明晰,实践上的体会,便可以达到初步的统一。我们可以说,控制性过多,是脱离自然状态的开始,不应该过分担心,好像是走上了错误的创作道路。这时只要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再进一步加强控制性中的自如性,问题是可以顺利解决的。

其次是规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规整性是播音语言的基本特点。规整性是指有声语言的规范、工整、质朴、缜密。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字正腔圆,呼吸无声:在吐字归音上应该“字字珠玑”,切忌音包字、葫芦字、棉花腔,不但要正确、规范,还要有韵律美。那种声音似乎优美,但吐字含混、咬字塌瘪的播音,就不可取。呼吸一般无声,进气迅速,出气发声,没有发声的气擦声,也没有停顿时的放气、吸气声。

2.格式正确,轻重恰当:每一个词、词组都有轻重格式的问题,违背了轻重格式的规律不但显得语言不够规整,有时还会使得语意不清、语气生硬。以两个字词为例,有中重格式,如“白云、水渠、伟大、必然、情况”。以台名为例,“人民广播电台”一般为重中中重中重格式,“上海、辽宁、吉林、贵州、四川”等为重中格式,“黑龙江”为中中重格式。如果在语句中因并比关系突出某个音为重音,种种轻重格式可以发生变化,如与“湖北”并比,“湖南”可变为中重格式。

3.逻辑严密,不涩不黏:如按语法关系停顿连接、按主次关系突显削弱、按逻辑关系衔接呼应、按政策高度把握分寸等。不能生涩、拖沓,不宜粘连一堆,散乱一片。

4.语势平衡,不浓不淡:播音切忌从语势上追求大起大落、突起突落,也不宜从色彩上着意夸张渲染。感情色彩太淡,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而感情色彩过浓,也会造成故作多情的印象。重要的是平稳中显出变化,分寸上把握浓淡。

规整性是指语言的一种表达特点,类似文学创作中的白描手法,绝非对感情色彩的轻视,更非对语言技巧的摒弃。它要求的是适合于播音语言的表达样式,是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这种样式或方式,并不比戏剧台词、朗诵语言的要求低。忽视了播音语言的规整性,就会失掉我们这一门语言艺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