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导演基础
9666600000025

第25章 细节(2)

阿曼达在房间里边看电视边看放在身边的叔叔的提包,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她打开了叔叔的提包,意外地发现了一把漂亮的左轮手枪,还有一盒子弹。她以为这就是叔叔要送给她的礼物。她拿起枪装上一颗子弹,又抓了一把子弹放在口袋里,便走出了房间。

在厨房里,母亲正忙着做饭,阿曼达将枪口顶着妈妈的后背开了一枪,撞针撞在空膛上,妈妈不经意地叫阿曼达到外面玩去。

阿曼达到了外面,在路上又向一位小朋友开了一枪,幸运的是又打在了空膛上。可是观众却时时刻刻在为这个手持一把装着子弹的真枪的6岁的小女孩悬着心,担心她射杀了人。

后来,阿曼达来到了超级市场门口,又安上了两颗子弹,并开始玩游戏机。这时一个小女孩也嚷着要玩游戏机,女孩的父亲和阿曼达商量,要她让女儿玩一会;阿曼达不肯,女孩父亲硬将她抱下,让自己的孩子去玩。阿曼达一怒之下掏出了手枪,瞄准女孩扣动了扳机,所幸又撞在了空膛上。

与此同时,阿曼达的家人已发现孩子拿着真枪跑了出去,他们焦急地出门寻找阿曼达。

阿曼达在超市里又将左轮枪里的空膛上满了子弹,再次遇到了和她争夺游戏机的父女,她又举起了枪。所幸这时一辆手推车从她面前经过,遮住了她的视线,她才放下枪走出了超市。

此时,她的父母也赶到了超市,可惜没有碰见。

阿曼达来到公园的小树林里,找到了正在玩打仗游戏的男孩首领比利,她亮出那把左轮手枪,要求参加游戏。比利仍然拒绝了她,说她是女孩。阿曼达盛怒之下举起了手枪,恰在此时,阿曼达的父母和叔叔赶到了,而阿曼达已经扣动了扳机。只听“砰”的一声枪响,子弹击中了比利身后小屋的玻璃窗,比利吓得从树上跌了下来,阿曼达则吓哭了。杰克叔叔从地上拣起了自己的那把真的左轮手枪。

从以上短片的剧情发展来看,完全是靠一把左轮手枪来维持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如果把这支真的手枪抽掉,或者换成一把假的玩具手枪,情节就无法维持和发展,整个结构也将随之散落和垮掉。由此可见,这个物件细节——一把真手枪,在剧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一件普通道具,它已经攸关着人物的命运,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具有了艺术的品格和属性。

另外,在美国影片《赝品》(又译《怎样偷一百万》)中,其情节发展的脉络就是由一件假维纳斯艺术雕像物件细节构成的。该片讲述了一位伪造名画的画家邦内,在他的家中收藏着一件切利尼的维纳斯雕像,而这尊雕像则是他父亲雕塑的一件赝品,可巧被博物馆误认为珍品借去展览,并在保险公司投保100万元。

由此,保险公司聘请了一名外国专家即将来巴黎对这件珍品做技术鉴定。如果被鉴定出是赝品,邦内一家将身败名裂,遭到致命的打击,这使邦内父女感到非常不安和恐惧。邦内的女儿尼科尔(奥黛丽·赫本饰)为了帮助父亲摆脱困境,她设法雇佣曾被她误认为小偷的私家侦探德蒙特前去博物馆偷窃自家的维纳斯雕像。这似乎有些荒诞,也使德蒙特百思不解:为何要雇人去偷自家的东西呢?尽管他有许多不解和顾虑,但由于他对尼科尔的钟情,他毅然答应了。

博物馆内戒备森严,特别是在投保了100万的作为艺术珍品的维纳斯雕像周围,安装了有特殊红外线护卫的警报系统,只要有人将手伸进光区,尚未触及雕像,警铃就会大作。但是德蒙特凭借他的聪明和才智,终于把雕像偷了出来。

德蒙特的偷盗方法可以说既简单,又巧妙,既让人拍案叫绝,又蕴涵着人的高智商的智慧,所以观众看了,会觉得赏心悦目。这种方法说穿了并不那么稀奇,可是要能想出它却不那么容易,德蒙特也是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从而联想到的。

当德蒙特和尼科尔在公园内漫步,正苦于无计可施时,偶然看到公园内有些孩子正在排队购买用竹片做的飞来器玩耍,这种飞来器被扔出后,在空中绕行一圈后又飞回到原处,所以很受孩子们的青睐。德蒙特看到后很受启发,于是买了两副拿回家中频频练习。

他和尼科尔做了一番准备后,来到博物馆。趁清馆时,他们一起躲进了楼梯下的小屋里,待到半夜,德蒙特潜了出来,扔出飞来器,当它绕过维纳斯雕像时,触发了红外线防卫装置,于是警铃大作。警卫人员个个惊慌失措,到处寻查,却一无所获,维纳斯雕像仍旧安然无恙地立在原处,只是虚惊一场。刚刚安顿下来不久,德蒙特又潜了出来,如法炮制,警铃又骤然大作,警卫们又惊慌地到处搜寻,仍然一无所获,弄得他们疲于奔命,劳累不堪,再加上惊动了上司,备受谴责。警卫队长以为警报器出了毛病,索性关掉了电源。德蒙特利用人们的厌烦心理,借助一个小小的飞来器,轻而易举地盗走了价值100万的赝品维纳斯雕像。

由以上全剧的情节构建来看,盗窃维纳斯雕像成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飞来器则成了破解悬念的主要元素。可见这两个物件细节在全剧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

但这并不是说,离开物件细节,情节就无法构建和推进,而是为了强调物件细节在构建情节和推动情节发展时的作用,以便引起编剧和导演对它的注意和重视。上面所引例证,也只是为了开拓我们的思路,扩大视野,并使我们从中得到借鉴和启迪。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在戛纳电影节讲授电影课时,曾谈到借鉴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他说,这是在别人的影片中找到他遇到的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因而这种借鉴成为他自己影片的一个积极的部分。因此,我认为应该善于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有用的东西,经过消化之后,化为己有。

(二)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较之传统电影,现代电影更为重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尤其对感情层次的刻画更为深刻和细腻。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极其丰富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如何将其开掘出来,正是许多导演所努力追求的。导演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其中,物件细节就是导演经常借助的一个有力的表现手段。

例如伊朗影片《白气球》讲述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新年临近的时候,向母亲要100士曼去买一条金鱼,作为过年的吉祥物,以增加喜庆的气氛。母亲嫌价钱太贵,让她到自家水池里去打捞金鱼,女孩嫌自家水池里养的金鱼太瘦小,力争去买个大的,但母亲仍不同意。女孩并不甘心,就央求哥哥帮助她去向母亲求情,并答应将自己的气球送给他作为条件。经过哥哥的努力劝说,女孩终于从母亲那里讨来了一张500士曼的钞票,并被要求买回金鱼后找回400士曼。

女孩高高兴兴地拿着盛鱼的玻璃瓶,并把那张500士曼的钞票放到了瓶子里,便走出家门买金鱼去了。在路上她看到一群人在围观卖艺人玩蛇,她便挤了进去,玩蛇人将她装在瓶子里的钞票拿了出来,说是蛇见了钱才能钻出来。小女孩见钱被玩蛇人拿走后,急得直哭,玩蛇人只不过跟她开了个玩笑,又把钱给她放到了玻璃瓶里,她挤出人群,急忙跑着买鱼去了。

女孩到了鱼店,才发现装在玻璃瓶里的钞票不见了。她在好心的老太太的帮助下,循着原路去找,终于发现那张钞票就丢在地下室透气窗的铁栅栏上。小女孩高兴地正要去拣,可巧一辆摩托车从旁经过,一阵风将钞票卷到了铁栅栏的下面。这时女孩的哥哥找来了,于是兄妹俩一起去找店主,以便打开店门,从地下室将钞票取回,可惜店门已经上锁,店主回家过年去了。后来二人想尽各种方法,借用拉门的铁钩去挑,挑不出来;借用卖气球的阿富汗男孩的木杆去钩,仍然捞不上来。于是他们想起可以用口香糖黏在木杆头上,用它将钞票黏住拿上来,可惜他们兄妹连买口香糖的钱也没有。后来阿富汗男孩卖了气球买来口香糖分给每人一块,他们嚼后凑到一起,黏在木杆头上,伸到铁栅栏下面,终于将500士曼的钞票黏了上来。兄妹俩高高兴兴地拿着钱买了金鱼从卖气球的男孩面前跑过去。这时过年的钟声响了。阿富汗男孩站起来,他的木杆上只剩下一只白气球。

显而易见,在这部影片中,那张500士曼的钞票是至关重要的物件细节。它关乎孩子的命运,丢失它,将会受到父母的责骂,甚至挨打;得到它,可以满足孩子买鱼的心愿,心中会感到喜悦和幸运。因此,从女孩想得到它,到得到它,再到丢失它,直至最后失而复得,这张钞票始终左右和影响着孩子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它使她经历了喜悦、快乐、忧愁、着急、害怕等心理的各种微妙变化,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童心童趣的揭示,几乎完全是靠物件细节引起并完成的。由此可见,物件细节是导演用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

在另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中,对物件细节小鞋子的构思与处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捷克有一部名叫《良心》的影片。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影片。“良心”是个比较抽象的字眼,它只能在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和思想斗争中得以展示善是如何战胜恶的。《良心》这部影片恰恰借助一个布娃娃玩具细节,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并通过它将抽象化的意念予以形象化的表述。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卡列尔过生日的时候,他的小女儿送给他一个布娃娃作为生日礼物。卡列尔把布娃娃挂在自己汽车的挡风玻璃前面,以表示对女儿感情的珍视。有一天,他在夜间行车时突然出了车祸,撞伤了一名妇女,他本该立即下车将伤者送进医院进行抢救,可他没有这样做,他见四周无人,便驾车逃逸了。

受伤妇女被送进医院后已处于昏迷状态,她向警方提供的唯一线索就是肇事汽车的挡风玻璃后面挂着一个布娃娃,说完后她便昏迷不醒了。

第二天,卡列尔和妻子一起听广播时忽然听到一条车祸消息,提醒听众说,畏罪潜逃的司机的汽车挡风玻璃前挂着一个玩具布娃娃,希望知情者检举和提供线索。卡列尔听后心里非常紧张,他赶忙去冲洗自己的汽车,并借机摘下了挡风玻璃前的布娃娃。这个举动恰恰被他的儿子伊尔卡看见了,他不解地问爸爸为何要摘掉布娃娃,父亲心虚地搪塞说,布娃娃在车前晃来晃去,影响视力,所以才摘掉它。

从此,卡列尔的内心开始惶恐不安,他把布娃娃拿到屋里,左藏右藏,总觉不妥。他的举动恰巧又被妻子发现了,他只好向妻子坦白出了车祸,手中的布娃娃就是广播里提到的那个。他的妻子非常吃惊,但她最终还是帮助丈夫把布娃娃藏到了柜子里。

卡列尔的儿子来到学校的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读报纸上的车祸新闻,大家都非常气愤,纷纷谴责司机肇事逃逸的犯罪行为,并议论说,这种挂在汽车挡风玻璃前的布娃娃太多了,单凭这点线索,要想抓住罪犯实在太难了。

伊尔卡放学回到家后,看到自己的父母也在阅读报上的车祸新闻。他突然询问父亲为何要摘掉汽车里布娃娃的事情,父母听后感到非常吃惊。母亲反问他,难道挂着布娃娃让你爸爸的汽车在街上到处让人查问吗?

到了晚上,卡列尔和妻子因为车祸的事都睡不着,二人在悄悄议论是不是儿子发现了什么,或者知道了这件事,惴惴不安地猜测着。这时,伊尔卡也睡不着,他悄悄来到父母的卧室门外,正好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声。他伤心地哭了。

有一天,卡列尔的邻居警察到家中和伊尔卡下棋,伊尔卡的妹妹忽然从柜子里翻出了她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布娃娃并拿给警察叔叔看,警察叔叔夸奖她的布娃娃漂亮,说要是能挂在你爸爸的汽车上就好了。伊尔卡说,爸爸不喜欢挂这个,挂在汽车里晃来晃去会影响开车的。这时父亲回来了,伊尔卡急忙从妹妹手里抢过布娃娃藏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夜里,伊尔卡睡不着,他把布娃娃藏来藏去,总觉着不安全,最后放在枕头下,枕着它睡着了。

早晨醒来,伊尔卡从枕头下摸出布娃娃,呆呆地看着,母亲叫他吃早饭,他忙把布娃娃塞进了书包里。

伊尔卡吃罢饭去上学,同学们在教室里正在读报上的新闻,说是被车祸撞伤的妇女因抢救无效已经在医院去世了。这更激起了同学们的义愤。这时伊尔卡走了进来,有的同学就跟他开玩笑,抢夺他的书包,从里面翻出了一个布娃娃。同学们讥笑他男孩子却喜欢玩女孩子爱玩的女娃娃,伊尔卡又生气又着急,拼命和他们争抢,于是布娃娃在同学们的手中传来传去。伊尔卡急了,揪着一个男孩子不放,两个人厮打了起来。老师来了,孩子们松开手,伊尔卡才从地上拣起布娃娃。

放学后,伊尔卡没有回家,他在警察局门前徘徊,之后又沿着铁路踯躅,他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

父母在家里焦急地等待他回家,很晚了,伊尔卡才回到家里,父母都很生气,严厉地斥责他。伊尔卡委屈地跑进自己的屋子,关上门哭了起来。

父亲气愤地打了儿子一耳光。儿子痛哭流涕地说,被车祸撞伤的妇女已经死了,并责问父亲说,“这是你干的,你却逃走了!”

这时,布娃娃从伊尔卡的书包里滑落到地板上。父亲捡起它惊愕地看着,他的良心遭到谴责,感情受到震荡,终于他带着儿子走到警察局门前。他让儿子留在门外,看着自己走进警察局,以证明他不是胆小鬼,他的天良并未泯灭,他有勇气承担自己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