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9665700000044

第44章 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3)

(三)中国内地对外版权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对我国内地近十年对外版权贸易现状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年的探索与付出,我国内地对外版权贸易在贸易种数、种类、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内地版权贸易逆差较大,虽然这种逆差在近一两年有所趋缓,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2)我国内地版权输出能力还相对较弱,版权输出发展很不稳定,输出数量时涨时落,而且输出种数的绝对值也很低。1995~2003年间我国内地出版社图书版权输出种数年均只有591种,这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团年均输出种数。

(3)我国内地对外版权贸易不论在版权贸易伙伴的国别与地区以及版权贸易主体分布上,还是在版权贸易的作品语言和作品类别分布上,都表现出不均衡性。

另据调查表明,我国内地大多数出版社认为目前对外版权贸易最大的障碍是信息不灵,寻找合适的作品或确认某作品之真正版权人都不容易。其次是贸易渠道不畅,效益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还有涉外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等方面的问题。

二、中外双边图书版权贸易现状

与迅猛崛起的经济相比,拥有五千年璀璨历史的中国,现今的文化贸易逆差现象显然与其大国地位不相称。有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内地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1000∶6。同时,输出图书以传统文化和汉语教材为主,主要面向华文市场。

世界并非不需要中国文化,而是中国文化输出不够。由于中国外文图书生产规模小,缺乏适合国际图书市场的产品,对国际市场研究不够,以及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其输出的图书难以进入西方主流渠道和影响西方主流社会。

但可喜的是,这一情形在2004年中法文化年出现了转机。当年3月,由中国政府资助、法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70种中国精品图书,在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上受到热烈欢迎,短短六天中就售出约三分之一,并进入法国主流销售渠道。借鉴法国模式,2004年下半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主要内容包括资助翻译费、鼓励外国出版商和出版机构翻译出版发行中国图书、向国外图书馆赠送关于中国的图书等。

中国政府的积极姿态显示效果。2005年,中国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十余家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300多万元人民币、出版179种图书的协议,截至2006年底共出版了103种图书,目前尚有百余个资助项目在进行中。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年决定加大计划实施力度,将资助翻译费对象由原来以国外出版机构为主,改为也可面向国内出版机构。正在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华版权国际合作推进会”,便是努力搭建一个海内外出版界交流合作的平台,它将成为中国首个常设性国家版权交易平台,推动中国出版走向世界。

2006年5月12日,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和俄罗斯最大的地方出版社——凤凰出版社签约成交中俄版权贸易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即一次性从中国集中引进《道教风俗谈》、《孔子与世界》、《中国西藏寺庙》等75种图书的版权。这是中国一次性对一个国家集中输出版权图书种类最多的一次,也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启动以来取得的最丰硕成果。

(一)中美图书版权贸易

美国版权产业在对GDP的贡献和就业水平两方面已经持续超过美国经济的其余部分,而且在美国出口增长中也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版权产业的就业规模直逼美国保健与社会救助业(从业人数1530万人)、制造业(美国制造业21个制造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450万人)。以图书版权为代表的核心版权产业延续着比整个美国经济更快的增长势头,其就业人数的年增长率为1.33%,超过整个美国经济增长率(1.05%)27%。《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4年报告》显示,版权产业的增加值继续在美国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值达到6266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6%;美国全部版权产业约占到美国GDP的12%,为12500亿美元,同样不可小视。

如果不考虑2002年这个对整个美国经济来说糟糕的一年,1997~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年就业增长率为3.19%,是同期整个经济年就业增长率(1.39%)的两倍强。当美国继续扩大和增长贸易赤字时,版权产业在国外销售和出口上持续繁荣。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中四个部分的海外销售和出口达到了892.6亿美元。甚至在盗版和糟糕的经济状况下,估计的全部海外销售收入2002年仍在增长,比2001年高出1.1%。

增值、就业水平和海外销售三方面持续性的积极趋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引领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的地位。当新技术支持合法版权产品的新传输方式的发展时,美国版权产业的繁荣将继续为美国和全球市场的经济增长铺平道路。

而在中美图书与版权贸易方面,根据国家版权局的有关统计,至少从1989年起,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图书中,美国作品的数量(无论是种类还是印数)始终处于首位。1989年,我国翻译出版(包括重印)外国图书3470余种,印数近1.3亿册以上,涉及国家共48个。从种数上看,美国超过1146种,占总数的33%。以下的五个国家依次为日本(629种,占18%)、俄罗斯(387种,占11%)、英国(353种,占10%)、法国(165种,占4.7%)及德国(149种,占4.2%)。在图书的印数上,美国图书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超过1.02亿册,占出版外国图书总数的83%。

1992年中国与美国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备忘录》,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两个国际版权公约的初期,中国翻译出版外国作品的数量曾一度有所减少,但美国图书依然排在了第一位。又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出版的外国图书按国别统计(包括经过授权出版与进入公有领域不必授权出版及再版或重印书),位列该年度前六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日本、独联体、法国与德国。其中,美国分别以423种与360余万册(分别占总数的21.96%及23.53%),居种数及印数的首位。这个数字比位居第二的英国均高出两倍多。

据北京市版权局对1997年北京各出版社引进外国图书版权贸易合同登记的统计结果,居北京市该年度引进外国图书版权前六名的国家与地区依次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与新马(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其中美国以984种高居首位,占该年度引进总数的61%;比居第二位的英国高出三倍多。而北京市该年度引进图书版权的数量则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强。另据国家版权局年度统计,1998年和1999年两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分别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2236种与2920种,分别占当年引进图书版权总数的42%与45%。2005年,中国内地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达3932种,占当年引进图书版权总数的42%。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美国图书始终占据着中国出版外国图书的首席位置,这在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后,也没有发生变化。不仅如此,这一数量还在不断上升,且已几乎占据了中国引进图书的半壁江山。随着中美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和市场的逐渐开放与服务贸易的繁荣,这一状况将会持续下去。

中国从美国引进的图书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各个领域。近几年引进的图书又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电子信息类、财经类书籍大幅增多;二是其他类畅销作品增多。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加之美国在此方面的领先地位,使得国内出版社引进的此类相关书籍较以往明显增加,不仅品种多,印数也较大。在美国新出版的一些电子类书籍,几个月后就会有中文版问世。同时,一些较具学术水准与价值的人文科学类书籍及拥有众多读者的流行图书如文艺畅销书、人物传记等书籍的引进也比以往明显增多。影响较大的如20世纪80年代引进出版、90年代重新签约修订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及《爱因斯坦全集》、《走进未来》、《廊桥遗梦》等,个别美国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新书几个月后也能在中国内地见到中文版。

与此相比,中国向美国输出图书版权的数量则微乎其微,与引进不成比例。根据国家版权局的数据统计资料,1990~1996年的六年时间里,我国内地向美国输出的图书版权仅为17种。在中国输出版权国家排名上,美国仅居第六名。1991年和1999年,我国内地对美国版权输出分别为4种与59种,2005年为16种。1999年是近些年来图书输出品种最多的一年,也是较为特殊的一年。对美国输出的中国图书内容多与中国文化有关,如《气功图谱》、《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三松堂》、《中国历代名著全译》、《英汉倒排辞典》、《企业信用的再创造》等,出版这些书的美国出版社多属大学或科研机构,如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美国数学学会等。

就美国图书的进口而言,2002年和2003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国。2003年从中国进口到美国的图书增长22%,达到4.131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了5.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9.2%。过去五年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图书已经增长了190%,远远超过这一时期美国图书进口23%的增长率。2003年美国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图书进口额下降幅度最大,高达15.1%,为1.898亿美元。2004年降至1.898亿美元。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美国从中国内地的图书进口额包括了美国将编辑好的图书内容拿到中国来印刷的部分,而其编辑内容并不是从中国内地引进的。美国对中国内地进口图书的大幅增长和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香港的许多大印刷厂内迁,中国内地成为美国海外印制出版物的重要基地。

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步伐正在加快,国内出版界通过输出版权、合作出版以及在国外设立出版机构等形式,“走出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以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文局)为例,其采取国内出版、国外发行,版权交易和合作出版等模式进行图书和版权以及出版资本的版权交易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外文局1984年在美国成立了常青图书公司,位于新泽西。1987年在旧金山成立了分公司,后来全部业务都迁到了美国西海岸。2002年以前,外文局的英文书刊主要是以供货的形式交由美国的中国书刊社在美发行的。中国书刊社是一家向美国社会和大众传播中国信息和书刊发行的机构,创建于1960年,在美国很有名气,总部设在旧金山,并曾在芝加哥和纽约都设有分社。冷战时期,这是唯一的一家发行中国对外书刊的机构,也是美国读者了解新中国的唯一渠道。后来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这家已有40多年历史的书刊社到2002年时已濒临破产。这时候,外文局联手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一起收购了中国书刊社。这样,国内出版社进入美国图书主流市场便有了自己的专有渠道,改变了此前图书只能在华人圈子里转的历史。但仅有发行渠道还不够,由中国人策划、编写的图书并不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大众,如何发行美国市场需要的中国图书,这是外文局及很多国内出版社的共同困惑。在此背景下,外文局开始实施“两头在外”的本土化战略方针,即市场调研和选题策划在国外,推广发行在国外,资源即作者和初稿加工以及印制在国内,希望以此改进书稿质量并真正进入美国主流图书市场,以满足美国市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学习的日益高涨的需求。基于此,2002年,外文局又携手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在美国成立了长河出版社,双方各控股50%,基本实现了出版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