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9665700000031

第31章 中国图书贸易(6)

(7)加强资本运营,增强我国出版企业竞争力

2001年11月,北京旌旗席殊书屋有限公司与总部设在香港的天卷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合并,有人称之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购并案,这也是中国书业的第一购并案,因为国有书业企业的那种行政性撮合是不能算作企业并购的。资本运营一直是国内出版业的薄弱环节。从本质上讲,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灵魂就是资本运动,即以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来实现价值的增值,所以,人们将资本视作现代社会中的血液,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能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其他各种要素,如土地、厂房、原料只不过是资本运动中不同的变换形态而已。资本运营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出版业要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获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走资本运营的道路,这在国外以及国内其他行业中都已得到证明。我国已经成立了几十年的新华书店,目前在全国有一万多个发行网点,但由于不能实行资本运营,结果不能形成合力。而全世界最大的连锁书店——美国巴诺公司不过1468个门店,其竞争力是举世公认的。2006年5月25日,随着华联超市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落实,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借壳华联超市实现A股上市的目的,使上海新华书店率全国之先进入了资本市场。

资本运营有助于优化我国出版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其一,资本运营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其二,优势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对劣势企业实施并购,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与壮大,形成更大更强的竞争优势,劣势企业也可以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实现退出。其三,我国内地出版业单一媒介现象十分普遍,要实现多媒体经营,最经济的办法就是通过资本运营,获得其他媒体的经营权,充分利用原来媒体的优势,实现多媒体混合经营,而不必一切从头开始。

(8)由单一能力的竞争转变为综合能力的竞争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卖方市场时期,出版社主要发展自己的图书编辑制作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甚至成为出版社的唯一职能,谁有好的产品,谁就有市场。在加入WTO后,企业的竞争将是全方位展开的,表现为一种出版企业的综合能力。仅有好的产品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好的营销。要创造好的产品、好的营销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有了高素质的人还必须有好的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措施。任何单一的能力不能成就一个好的出版企业,缺乏任何一种必需的能力,也不能成就一个好的出版企业。

为了全面提升中国出版业,全国各地均在创造各种条件为开拓和扶持图书市场而努力。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出版物展销中心和图书音像制品集散地——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已落户通州,并于2006年底开业。其中的展销中心面积为3万平方米,吸纳出版社420家以上,长年展销图书50万种和各种音像制品,建成后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物展销中心和图书音像制品集散地。

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是北京六大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总投资10亿元,预计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80亿元,形成税收2.4亿元。该中心是集出版物展销中心,图书音像制品市场大厅和出版物代管、代发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出版发行信息中心,外省驻京出版发行基地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出版发行集散中心。

二、台、港、澳图书贸易

从总量上看,台湾与香港分别为华文出版业的第二、三大基地。从市场竞争力看,台湾与香港是中国出版业最发达的两个地区。

台湾与香港两地在社会制度、经济实力、法律背景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两地出版业都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在出版业的进入方面都采取登记制度,在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机构数量,总体上都是以民营为主,在出版产品的进出口、外资进入等方面开放程度都非常高。民众的平均收入都在1万美元以上,消费习惯与水平也大致相同。

但两地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人口与土地面积等方面。台湾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中文是最重要的语言。香港由于有被英国统治150多年的历史,西方文化背景较浓,文化上更多的是中西结合,语言上中英文并重,英文占强势。人口方面,台湾是香港的3倍多,又都是受中文教育。这两个因素使得台湾的中文出版实力超过香港很多。在面积上,香港为1098平方公里,台湾是香港的30多倍。这又决定了台湾是区域出版,香港是城市出版的格局。这些基本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地的出版业也都有许多自己的特色。

台湾地区最大的连锁书店为金石堂,在全台湾地区有100余家门店,在台北市有近30家门店;其次是诚品书店,也有50余家门店,在台北市有近20家门店。诚品信义旗舰店位于台北最繁华的信义区,靠近全球目前最高的101大楼;而Pageone就在101大楼的第4层,为新加坡投资的书店。论台北的书店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地理位置之优,是大陆和港、澳其他城市难以相比的。香港的图书出版业发展较为稳定,其生产总值在2001年占到了香港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印刷产业出口总值在2002年达到了52.1亿港元。澳门在回归祖国后,图书出版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中国台湾图书市场

台湾有关机构在2005年6月至8月对台湾2004年图书出版业及图书行销通路业进行了调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图书出版业者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及台北市。多数企业规模为小企业,但亦不乏大型业者,因此,图书出版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宗教类、医学、家政、儿童读物、电脑与科学资料、漫画书、教科书以及考试用书为市场主流。书价有上升的趋势,精装书及平装书的平均价格上升。整体市场的退书率约介于26.5%~39.7%(含通路部分)之间,对于景气较为悲观,尤其以单一书局的状况最为明显。出版业者兼营通路的比例日益提升,但通路业者兼营网络书店的状况却很少。业者实际的海外投资并不明确,但随企业规模会有实际的差异,但大多仍以本业为主。

现在台湾每年的图书销售年码洋约为600亿元新台币(约合150亿元人民币),而台湾图书出口却只有2.5亿元新台币;十几年来,祖国大陆图书进入台湾的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也只有7000万元人民币的市场,只是台湾图书销售年码洋总数的0.5%。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认可简体字图书,祖国大陆每年出版近20万种图书的数量优势以及相对于台湾图书的价格优势,将使简体字图书在全球华文市场上渐成主流,因此,简体字图书市场将会越来越大,而台湾也将有更多的出版发行商加入销售祖国大陆简体字图书的行列。

1.中国台湾图书市场概览

根据台湾《诚品报告》对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11月30日,按艺术、文学、人文、商业、学习、科学自然、生活、亲子等八大类别,对全台湾诚品书店累积销售数量满一百本以上的书目进行统计的结果,我们对台湾图书市场作一分析。

(1)艺术类图书

艺术类图书在书市中基本上属于小众市场。以诚品为例,当其他书种的销售量增长两倍或更多的时候,艺术书却是持平无增长,这个现象固然与艺术书目的出版量有关,但也与台湾社会对艺术领域(包括艺术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有关。艺术类图书无论偏向大众趣味或偏向小众喜好,大多无法一上市便立即冲上畅销书排行榜,不过书店若能摒弃在平台上只销新书的想法,这类长销书的销量就能表现得更为耀眼。实用书的市场还有大幅成长的空间,只要品质控制得当、定价合理,几乎可以确保成为长销书。

富有编辑创意的出版品,例如积木文化的《色铅笔系列》等,无论在概念或执行方面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从排名顺序来看也反映了读者确实喜欢有创意的出版品。与生活美感或人文修养的结合,这种跨类别的思考不仅为传统的艺术出版注入新的活力,也吸引了其他领域的读者对艺术图书的兴趣。譬如《蒙娜丽莎五百年》,既是美术史研究,同时又涉及政治运作与商业利益。

关于未来艺术图书出版的走向,从一般入门书延伸并进阶到人文化与生活化发展应不可免。此外,未来的艺术出版更应该向读者诉求:适当的美学教育是完成人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要只在学校接受美学训练,进入社会也可以透过丰富的艺术出版来增进我们的美感经验。有了品质优良的艺术图书,还需要行销的努力配合。

虽然艺术图书市场不大,但是无论从出版者的角度,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都没有所谓市场饱和的问题,因为随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力成长,读者对美的需求会扩大,对质的要求也会提高。只要有好的选题、有创意的编辑、有新开发的领域、有积极的行销,艺术图书出版就会得到市场的肯定。

(2)文学类图书

文学类图书有的以多样取胜,有的以量大取胜,在《诚品报告(2003)》文学类将近150页的书目中,呈现出逾1000名古今中外的作家在这块园地的辛勤耕耘的结果。在这个书目中,最醒目的是武侠、历史小说书种,像金庸、古龙尽管引领风骚数十年之久了,但仍旧散发着出版魅力。自从几米开创绘本风潮后,就一直受到市场的认可。继痞子蔡之后,藤井树成了最受书店读者青睐的网络作家。爱情是永恒的话题,这就意味着爱情小说的读者市场永远存在。刘墉、吴若权、吴淡如依然是散文排行榜的常胜军,每年都会有至少两部作品出版。自有人在台湾鼓吹阅读推理小说之后,远流出版公司已逐步将英国推理小说家克莉丝蒂的80集图书全部出版完毕。

(3)人文类图书

这类著作是许多学术人士的谋生器具,安身立命、讲学著述都少不了它们;出版这类书籍的出版社通常要有“叫好不叫座”的心理准备,但书评版面慑于作品名声,往往不吝给予好评,所以也是打造出版社品牌的捷径,实践出版理想的领域。

从《诚品报告》畅销财经书的书目来看,给人一种复杂的情绪,因为,以销售量来说,也就是反映读者需求的数字,并没有出现一些大师的作品,可以说经典等于不叫座。

(4)财经类图书

2003年全球财经世界充满着危机与丑闻。越是频繁阅读财经的人,越容易在这一年看见财经世界虚妄的一面,也越容易感受到阅读财经不仅无法让人免于危难,反而可能因此受害。捧起财经书籍的读者,如今心中除了学习的期待,也带着更多不安的情绪。但不安情绪并没有降低人们对于财经阅读的信赖,也没有放慢出版者推出财经书的脚步。根据诚品书店的统计,2003年在诚品销售超过100本的财经书籍书种约有1227种,占整体的9.14%,也就是说,在诚品每100种能卖出超过100本的图书当中,有9种是财经书。这个数字虽然远低于生活类与文学类,也略逊于学习类与人文类,但从销售本数来看,远优于其他类型的阅读。

从出版产业的生态观察,财经书的销售之所以稳定可能还有别的因素,例如规模效应。在台湾,畅销财经书的出版者,经常是行销能力较佳的大型出版社。几乎所有的媒体与大型出版集团都不会在财经书的战场上缺席,财经书也成为这些出版集团的主力产品。其次,畅销财经书籍的作者通常也是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名字,自然对销售有所帮助。除了规模与知名度,财经出版社与作者显然也是一群比较懂得包装书籍的人。

这些操作手法,应该都是财经书在2003年表现不错的合理解释,也说明了为什么长期以来财经书的销售能够相对稳定、较少受到总体经济环境恶化的冲击以及较容易占据畅销排行榜的明显位置。

不过,这可能还是无法完全解释2003年的财经阅读现象。因为,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年的财经世界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危机——信任。明显的问题之一,在于写作的品质普遍不佳。这种品质普通不良的现象,也形成财经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淘汰率极高。在所有出版类型当中,财经旧书是最容易被新书取代的类型。

(5)学习类图书

在《诚品报告(2003)》学习工具类的书目中,1203种语言学习书,英文学习的书种有867种,占72%,远远超过日文、法文等其他语言学习的书种。不仅如此,学习工具类销售量排在前十位的全部都是英文学习书。这种现象反映了市场对英文学习书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诚品报告(2003)》所收录的860多家出版社中就有将近120家出版英文学习书,也显示出这块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6)科学自然类图书

科学发展与其他文化(如艺术、文学等),从来都是并行不悖、同兴共衰的,古希腊时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就是最好的例证。回顾台湾科普世界的演化,很有趣的是,每个高峰刚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开始,几乎都是相隔10年。每一个高峰的出现,都促成更多科普读物的出版,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