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9665100000042

第42章 大学生媒介教育(1)

与儿童、青少年一样,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内容与实施模式也不仅与其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媒介使用模式极为相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大学生媒介教育方式有着更多的选择。

第一节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群体特征

进入大学学习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不但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新的变化,而且社会层面对他们的综合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心理特征及其表现

大学生年龄一般为18~23岁,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这一阶段处于从青年晚期到成年前期的过渡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生理发展趋于稳定,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已基本定型,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

思维方面,在经历过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以及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之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进入第五个阶段,在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形成了较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并积累了许多经验,掌握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技能,思维品质也趋于稳定。

大学生的人生观趋于成熟和稳定,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划分为人生目标价值、人生手段价值和人生价值评价。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价值呈现出如下特点:多数人在观念上认同社会的人生价值取向;相当比例的学生试图在社会和个人取向之间维持一种现实的平衡;少数学生崇尚个人奋斗的人生目标;随着年龄增长,个人价值取向有增加的倾向。在人生手段价值观上,多数大学生努力进取、自强不息;表现出自我取向和多元化趋势,比较重视个人素质的意义;在重大的挫折面前,多数个体在进取和承认现实之间调和折中,也有少数人消极退缩。在人生价值评价上,多数人赞同社会和集体取向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近半数的个体力求在贡献和名利标准之间求得平衡;表现出比较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少数个体推崇个人取向的人生价值标准,赞同个人取向的比例有所增加。

其次,在道德观方面,大学生心目中排在前10位的道德目标为:诚实、正直、自信、爱国、自尊、自强、民主、上进心、宽容和坚强;大学生心目中最有价值的道德动机是人格高尚、内心平静、证明自己的存在、世界和平,而社会要求、带来荣誉感、异性喜欢等项目则被排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上。此外,在社会观方面,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逐渐成熟,使个体开始对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的社会观,如人际观、自我观、审美观、宗教观以及幸福观等方面的社会观都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社会影响价值观形成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呈现出上述心理发展特点的同时,成年前期即青年晚期的发展任务,主要表现在择业和就业、择偶和成家,生儿育女,获得社会地位,做一个好公民等方面。在心智趋于成熟的同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发展任务的繁重,也将带来较大的压力。尤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更是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们是父母心中的“太阳”却不再是社会公众眼中的“天之骄子”;就业及考研的压力使得他们几乎从入学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定律冲击着他们脆弱的耐挫力和稚气的心高气傲,使他们时而激情狂飙,瞬间又“看破红尘”;贫富差距、物欲的需求使得他们的价值观更是在时空的压缩之下摇曳。

大学生既面临来自自身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又面临来自社会变革所赋予的压力与矛盾,由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各方所营造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释放和促进作用。大学生处于媒介化生存环境中,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及社会需求。

第二节大学生媒介使用与心理发展

的对应性毋庸置疑,对大学生而言,媒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大学生与媒介之间是否达成了和谐的“人—媒”共生状态?大学生对媒介的识读程度如何?媒介对大学生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

一、大学生媒介选择的变化

大学生在媒介选择喜好方面,短短几年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一项对西安市大学本科生媒介素养的调查显示,58.7%的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介是电视,27.9%的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介是网络。2005年6月,一项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和南昌航空工业大学等高校的6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为青睐的当属网络(27.9%)、电视(23.1%)和报纸(21.1%),大学生对网络的喜爱程度已超过电视。在随后的几年中,多项相关调查显示出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介。一项对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结论认为,互联网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年级、专业、性别,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另一项对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媒介接触消费上,大学生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

笔者的一项对大学生展开的媒介素养状况的访谈结论,也证实了网络“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喜爱程度最高的媒介,对网络媒介的偏好受个体差异影响最小,而对报刊、电视、手机等媒体的偏好不同受个体差异的制约程度较大。大学生谈到使用网络媒介时,几乎都用到“每天”、“天天”、“经常”这样的词,而且每天上网的时间一般会在2~3小时,至少在半小时以上,表现出对网络媒介的“忠诚”使用,而他们主动接触和使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时间则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