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9664900000012

第12章 美国主流报纸与台海问题(2)

从1910年开始,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35年之久。二战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于1946年2月宣布成立南朝鲜“民主议院”,任命李承晚为议院议长。1947年6月,李承晚组成“南朝鲜过渡政府”。在美国的操纵下,朝鲜被人为地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宣告成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问题进一步国际化。1953年,南北朝鲜根据由有关国家签署的国际协议,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1991年,南北朝鲜各自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由上可见,台海问题根本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后两者是根据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分裂成独立国家,而台湾则由二战期间的国际协议规定归还中国,而且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恢复行使了对台湾的主权;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也应当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因此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第二,台海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美国政府应当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彻底纠正并停止其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种种错误做法。

第三,台海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在台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第三节 美国主流报纸高度关注台海问题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主流报纸,高度关注台海问题。目前,两份报纸在大陆和台湾都设有记者站,涉及台湾的议题占据了报道的重要版面。这两份报纸高度关注台海问题原因有两条:

一、美国媒体追逐负面新闻的需要

一直以来,美国媒体热衷于负面报道。在西方新闻从业者和学者看来,新闻价值实质上是关于“什么是新闻”的问题。纽约《太阳报》主编查尔斯·达纳(Charles Dana,1819-1897)认为,人类真正的趣味是衡量新闻好坏的绝对标准。他手下的本市新闻版主编约翰·博加特说得更明确: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就是那些稀少的和不寻常的事。新闻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者们头脑中的概念。新闻价值可以概括为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这五个方面。其中人情味包括的因素有: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现在美国媒体上每天的新闻很多都是根据这些因素选择的。根据美国研究媒体与政治关系的资深学者的观点,美国式的新闻除及时、简洁外,还要以新、奇吸引人。统计数字则表明,在国际事务方面,美国的新闻除去要员出访以外,涉及最多的是示威、动乱、政变、革命、灾难、独裁、冲突、战争等。美国媒体认为自己天生肩负的就是批评、监督别人的责任,不是“唱颂歌的”,更增加了负面报道的比例。

以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美为例:应布什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4月18日至21日访问美国。从中国方面来说,国家主席胡锦涛此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话、扩大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全面推进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访问显然达到了目的,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胡主席参加了多达32场活动,广泛接触了从国会议员到市政官员、从工商巨子到学生学者等各阶层人士,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演说与谈话,让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相信,中国对美国不是潜在威胁,而是一个值得信任和合作的战略伙伴。

2006年4月20日,布什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举行隆重仪式,欢迎胡锦涛到访。随后中美元首在白宫举行会谈。新华社以“友好”、“合作”为基调,报道重点是中美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纽约时报》的报道基调则与我国媒体完全相反,报道以“冲突”、“批评”为主轴。报道称:准备时间长达1年多的中美元首会谈因为卡特里娜飓风而推迟,会谈着重讨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和它最快速崛起的对手之间一系列重大问题,而没有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两位元首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90分钟的会谈没有达成任何成果。不仅如此,《纽约时报》还报道“法轮功”支持者对胡锦涛访美的“抗议”。

反观台海问题,由于这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两岸至今都没有消除敌对状态。半个世纪以来,台海问题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其间虽未爆发全面战争,但也曾一波三折,历经几次大的军事危机,远可溯至上世纪50年代的金门炮战,近则截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当时美军在台湾海峡部署了“独立”号和“尼米兹”号两个航母编队,进行了“自越战以来的最大军事集结”。2006年开始,台湾海峡一跃成为“未来亚太地区冲突的三大热点”之一。台海问题日益攸关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不仅直接关系我周边安全环境,还将牵动中美关系、日美同盟、中日关系和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和安全态势。

2000年以后,台湾地区领导人经历政党轮替之后,民进党的陈水扁在统独议题上频频挑衅大陆。陈水扁当局全面推行“去中国化”,积极谋求国际生存空间,台湾“和平走向分裂”的危险增大。从“一边一国论”到“两边三国论”、从“制宪公投”到“终止”国统纲领,都不断冲撞大陆设定的红线。而大陆在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前提下,始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再加上国际势力或明或暗的插手,两岸关系的发展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充满冲突,变数极大。

台海两岸的冲突对热衷报道负面新闻的美国媒体来说,无疑是“亮点”所在。有关台海问题的新闻事实与“新奇、”“冲突”、“动荡”等标准高度契合,在美国媒体看来,这类新闻才具有新闻价值,才是美国主流媒体心目中的“好新闻”,也才能够最终出现在美国的报纸和电视上。

美国媒体对一般性国际新闻都浓缩成简讯,这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特别明显,但是一些国家的社会动乱、屠杀、冲突总能占据美国主流报纸头条或者其他显著的位置。以2000年3月20日的《纽约时报》为例,该报在头版刊登两篇文章:一篇标题是《台湾大选后的暴力抗议》,介绍因国民党选举失败,李登辉躲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窘迫场景;另一篇标题是《目标:以前喜爱的领导人》,介绍国民党支持者对李登辉的抗议。《纽约时报》极力渲染台湾国民党支持者的失意,烘托出浓烈的冲突场景。

二、美国媒体服务本国外交的需要

国际新闻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新闻媒体是为国家服务的,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就决定了新闻尤其是国际新闻的报道内容、数量、倾向等具体问题,国际新闻报道必须站在本国立场上,为本国外交服务。西方一位学者曾经在首尔举行的一次国际传播学会议上评论美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说,国际新闻报道看起来是国际报道,其实是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从中不难看出,任何国家媒体的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都脱离不了其国家安全、国内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语境。对于国际事件,是否报道、报道数量如何、角度如何都必须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前提。媒体服务和服从于外交,是媒体的使命决定的,全球各国概莫能外。美国媒体高度关注,充分报道台海问题,也是美国媒体服务外交的应有之意。

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是“大陆不武,台湾不独”,奉行“一中一台”的政策。台湾背靠大陆,面向大洋,是遏制中国的咽喉所在。早在1950年6月14日,麦克阿瑟就意识到台湾对大陆和美国的极端重要性。在他的备忘录里写道:“台湾是美国太平洋防线,自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冲绳至菲律宾的一个环节。战时如果掌握在友好国家手中,可以握住敌人从东亚出击的航线,切断敌人从东南亚获得资源;如果掌握在不友好国家手中,则敌人平时可以用作空军、潜水艇的基地,战时可以冲破日本冲绳、菲律宾防卫线,并使之成为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使之对美国的进攻能力增加一倍。”如果两岸顺利统一,台湾就成为中国的战略资产,而不是战略负担。

支持台湾当局,推行“以台制华”,本来就是美国历届政府的既定政策,只不过会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形式和力度上的不同。

从国际大背景看,冷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就有人认为,中美间的战略纽带因苏联东欧集团的瓦解而不复存在。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的对手,因此主张尽早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有一位叫西格尔的研究员,即以炮制“中国威胁论”而闻名。他在1995年初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了“以台湾牵制中国”的主张,说什么人权问题、最惠国待遇问题都不能有效地牵制中国,唯独台湾问题“最能刺痛中国的神经”。

现阶段,由于美国尚未走出伊拉克战争的泥潭,解决伊朗核问题迫在眉睫,朝鲜核问题也进展缓慢,反恐之路依然千头万绪,在台海问题上美国没有必要也绝不可能与中国战略摊牌。因此,美国对大陆奉行“接触+遏制”政策:美国一面与中国接触,以期获得最大受益,一面对大陆进行遏制,这就需要倚重台湾来制衡大陆。而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对比海峡两岸的综合力量,无论是国际位置,还是幅员和人民,大陆应该是海峡两岸的主导力量,是统一进程的决策支配方。

美国政府对此忧心忡忡,美国国内的新保守主义竭力对中国进行“妖魔化”,“中国威胁论”版本不断升级,增加了“中国导弹威胁论”、“中国潜艇威胁论”和“中国科技威胁论”。美国媒体对此则心领神会,主动自觉服务于美国外交大局。《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版面上充斥着对大陆的批评,使用率最高的关键词无非是“威胁”、“警告”、“咆哮”。

美国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打好“台湾牌”,有助于美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美国媒体充分报道台海问题,运用美国媒体的影响力,渲染两岸对峙与冲突,警惕两岸实现和解。2005年4月底到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总书记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胡连会”,此举得到两岸绝大多数同胞的赞许和祝愿。但是2005年4月30日的《纽约时报》在A1版刊登这则新闻时使用标题却是《六十年后,中国的政敌结束了他们的战争》,在国共两党“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喜庆时刻,《纽约时报》把国共双方描绘成“敌对双方”,言语中充满了酸溜溜的伤感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