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9664900000010

第10章 台海问题的由来(7)

1992年9月2日,美国大选投票在即,由于在民意测验中远远落后于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布什孤注一掷,宣布他将授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A型和B型战斗机,总价值达69亿美元。11月12日,美台在华盛顿签署了有关协议。布什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悍然打破美国政府售台武器禁令,严重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强烈反对。尽管布什走出险棋,以台海关系为筹码豪赌大选,还是未能扭转颓势,终于在选举中败北。

克林顿时期,美国台海政策几经调整,中美关系也几经跌宕起伏。在克林顿第一届总统任期内,美国进一步提升美台关系,而且在对台军售上一再违反《八一七公报》。1990财政年度美国售台武器是5.1亿美元,而1993财政年度是60.3亿美元。1994年5月,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为推行“实质外交”和“弹性外交”,出访中美洲途经夏威夷作“过境停留”。出于全局考虑,克林顿政府仅仅给予李登辉座机在阿拉斯加机场45分钟的加油时间。李登辉故作姿态,称其受辱而不下机,以期“借媒体对美国政府造成压力”。其后,美国国会借机兴风作浪,为李登辉鸣冤叫屈。76名参议员联名邀请李登辉访美,随后37名众议员再发联名信,向克林顿政府施压。

1994年9月7日,迫于国会的压力,克林顿政府宣布5项“调整对台政策”方案:1、支持台湾加入除联合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际组织;2、同意将台湾驻美国“北美事务协调会”更名为“台北驻美国经济文化代表处”;3、允许经济和技术部门的美国部长级官员访台;4、在美国在台协会主持下同台湾进行次于内阁部长级的经济对话;5、允许美国国务院负责经济和技术的副国务卿级以下官员在非官方场合会见台湾官员。

1995年5月22日,克林顿政府同意李登辉赴美进行“私人访问”,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这一事件导致中美关系迅速跌入建交以来的最低点。作为对李登辉之流的教训和对美国的警告,1995年7月和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在东海进行军事演习,让国际社会认清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为打击“台独”势力和分裂势力,199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海和南海进行实弹军事演习。美国“独立”号和“尼米兹”号航母编队随后开赴台湾附近海域,加剧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中美在台湾海峡军事对峙,军事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3月2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应帮助保卫台湾”决议案。为抗议美国干涉中国内政,3月22日,中国宣布取消国防部长迟浩田计划中的对美访问。5月17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华盛顿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时重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我们(中国和美国)有深刻的分歧。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长远目标上,必须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来解决分歧。自1972年以来,加强中美两国接触的基础是“一个中国”政策,这体现在美中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国坚持认为,必须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之间的问题。美国重申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的关系必须由它们之间解决。克氏的演讲对美国介入台海危机进行了总结,也为美国对中国“全面接触”定了调。11月24日,中美元首出席在马尼拉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敲定两国元首互访事宜。围绕台海危机,中美关系得以暂时修复。

在第二届克林顿政府任期内,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在中美元首会谈中,克林顿强调美国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主张。中美两国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克林顿访问中国。6月30日,克林顿在上海公开重申美国对台湾的“三不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2001年1月,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美国的台海政策再次进行调整。早在大选期间,小布什就攻击克林顿倡导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小布什上台后,尤其是“9·11”事件之前,美国的亚太战略是针对中国的。当年4月,美国就抛弃了历届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概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小布什声称,美国将尽一切所能来保卫台湾,从而将“战略清晰”引入台海问题。小布什政府甚至为台湾列出了150亿美元的武器清单,敞开口子向台湾出售军火。

2001年,“9·11”事件爆发,小布什政府被迫调整对华政策。美国出于反恐目的,需要中国全力合作。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政策从“战略清晰”回归“战略模糊”。美国高官表示:美“协防”台湾必须以“台湾不会单方面破坏现状”为前提。据美国媒体透露,早在2003年底,布什就曾派当时白宫官员赴台北会见陈水扁,并面交布什私函,信中说,他担心台湾当局的激进言行可能让大陆方面感到被挑衅而做出不符合美台利益的举动;美国反对台湾任何可能改变现状的片面行动,要求陈水扁降温。

2004年11月,小布什竞选连任。要“民主”、不要“台独”,成为小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新风向标。布什政府一方面给台湾当局鼓气,使台湾的“民主”不至于在武力之后退缩。2005年2月19日,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2+2”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发表共同声明,首次将台海问题列入共同战略目标。另一方面,美国又抛出“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应由两岸人民来解决”等话语,明确表示不愿卷入战争。

2006年农历大年初一,陈水扁就两岸问题发表讲话,声称要废除“国统委员会”和“国统纲领”,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并在2007年举行新宪公投。次日,美国政府立即对此做出表态。美国务院发言人再次强调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在美国压力之下,台湾当局没敢明目张胆地“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用的是“终止运作”(cease to function)国统会和“终止适用”(cease to apply)国统纲领。

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访问美国。4月20日在与胡锦涛的会见中,布什就台海问题表示,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2008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后,布什祝贺马英九赢得选举胜利,并说这个结果提供一个让大陆与台湾和平解决歧见的“新契机”。

综上所述,近60年来,美国的台海政策不断调整,从1949年到1972年,美国奉行“一台无中”政策;1972年到1979年是“一台无中”到“一中无台”的过渡阶段;1979到1989年,美国政府奉行“一中无台”政策,但由于国会的介入,“一中一台”政策初露端倪;1989年以后,随着冷战结束,美国逐步放弃“一中无台”政策,“一中一台”政策逐步清晰。“大陆不武,台湾不独”是美国最理想的台海现状。

美国“一中一台”的台海政策的内涵是:如果台湾宣布“独立”,将得不到美国的军事支持。如果台湾在未宣布“独立”就遭到中国武力侵犯的话,美国决不会袖手旁观。2006年3月中下旬,马英九访美时也透露,美国官员向他表明,在台湾没有挑衅大陆的情况下,如果大陆对台动武,那美国出兵保护就具有正当性,但如果是因为台湾挑衅引起,美国将没有意愿,也没有义务出兵保护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