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9664700000015

第15章 出版春秋 出版人的创意智慧(1)

演绎商业思维,传播中华文化——访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陈万雄

储钰琦

陈万雄:现任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及印刷媒体专业人员协会委员会成员等。2002年获选香港出版学会会士,2003年荣膺第十五届“香港印制大奖”——杰出成就大奖。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时代,也是失望的时代。”即使在一个濒临绝境的世界里,也会有充满希望的角落,保持着它依旧耀眼的光芒。在面临强大外部竞争和内部压力的华文出版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陈万雄仍然带着他的梦想走进了出版业,走进了内地,走向了世界。陈万雄表示,近十年来的中国出版界,总结起来有两个巨大的变化是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和思考的。一个是整个华文出版界跨地域的出版,以及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趋势;一个是新的科技带来整个传统出版业的变革。这两个变化对整个华文出版界而言,只是一个开始,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出版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承载的使命任重道远。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信息社会,人们到处接受着信息的“轰炸”,他们已经不再缺少海量的信息,而是缺少有用的信息。在众多传递信息的载体中,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纸质媒介已经日益地被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所取代。图书出版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正处于一个需要自我转型、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创新的时期。陈万雄当然也意识到了图书出版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在陈万雄的眼里,图书出版业是最难经营的一个行业,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图书数量惊人,这不是一个很乐观的现象,近几年已经出现了库存积压严重、退货率高的迹象,隐藏在这种图书市场背后的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快速发展,谁把握住了机会,谁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谁就能占领一定的图书市场,只要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道路,在夹缝中仍能取得成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随之提高,陈万雄认识到这种现象对图书出版业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人们对图书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图书出版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是华文出版界的航母,占据整个香港地区图书出版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在内地,通过各种商业合作模式,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内地图书市场,如:成立了在内地独家投资3000万元的广东联合图书公司、与北京印刷总公司合资的北京华联印刷公司、包括香港商务印书馆在内的五家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合资成立商务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三联出版社合资开办北京三联书店、与上海三联书店合办沪港三联书店等,这些合作模式遍布印刷、书店、出版和发行四大领域。陈万雄非常注重整个香港联合集团的战略布局,他认为联合集团要想应对国际上的竞争,就要有一个长远并且周密的战略,联合集团投资多个领域,既能拓展市场,扩大业务,又能规避风险,产生互动效应。

梦想——跨地域出版

每一次向陈万雄提及对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未来发展的希望时,他总会兴致勃勃地谈到《卧虎藏龙》。他坚定地认为《卧虎藏龙》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还是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人们共同努力的成功。这部“文化大餐”融合了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智慧和精神,整合了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资源和优势,陈万雄将其成功归结于跨地域合作。同样地,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自然也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途径,把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跨地域的出版。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是香港地区最大的中文出版集团,陈万雄说:“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是以香港为基地,跨地域发展的一个出版集团。”出版业跨地域发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作为华文出版界的航母,开始了一段跨地域的“书香传奇”,实现了大陆和港澳台地区跨地域的出版之路。陈万雄非常重视内地市场,他深深地意识到如果联合集团在内地的市场打不开,就会直接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联合集团希望成为一家有特色的发行公司,有着国际化的运作和精良的发行链条。

联合集团要走向世界,香港是基地,内地是后盾。在中国,香港是一座有着很高国际声誉的城市,融合了世界的各种流行元素,而且市场运作已经很成熟,特别是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感非常有感觉。陈万雄认为,时尚的嗅觉、现代意识的敏感以及流行元素的捕捉对出版业非常重要,它们是一个出版商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元素。联合集团的基地在香港,得天独厚的商业思维和市场灵感让它很快在图书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当然,仅仅在香港的发展不足以施展联合集团的实力,目前,该集团在香港、中国内地、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北美地区拥有近70个销售网点,遍布全球最重要的华人地区。因此,融合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力量,打造华文出版界的航母成为了联合集团又一坐标系,而且继续刻画着坐标的刻度,攀登着新的纪录高峰。

视野——传播中华文化

跨地域的出版不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陈万雄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困难。他从事图书出版业已经长达16年,过去的香港联合出版集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政策的限制,而现在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集团已经能够实现跨地域出版,而且也享受到了政策的相关优惠,但是图书市场毕竟是一个无情的“战场”,作为来自香港的出版商必须了解自己的读者,必须调整思维来适应内地读者的口味,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内地市场,从而打开华文出版市场。

如何来适应内地读者的口味?香港与内地读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别?这些问题曾经一度困扰着陈万雄。也许是因为一直对中华文化有深度研究,陈万雄很快找到了跨地域出版的关键所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这种地域上的距离和产业运作上的差异毕竟还是其次的,陈万雄说:“跨地域出版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适应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如何适应不同地域的民众口味,如何在不同地域培养有用的人才。”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这个概念的内在差异。经营图书靠的是专业的经营手法和娴熟的商业思维,但是拨开图书这层外壳,仔细解剖图书作为商品的特殊属性,其背后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是文化,只有理解文化的出版商才可以经营好图书。正是对图书有着这样理解的陈万雄,才有了他的另一个责任和使命——用商业运作的方法传播中华文化。

陈万雄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情感,这份感情使他对于自己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陈万雄认识到,中国图书应该是时候走向世界了,但是步伐一定要有层次,在经过充分的市场分析和周密细致的研究后,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也许没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其他国家的读者并不了解中华文明,国与国之间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缺少文化认同感。如果能够对国外市场进行详细的读者市场分析,找到各个国家的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点在哪,根据这些分析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出版迎合国外读者口味的书,自然也会打动他们,在字里行间中就能传播中华文化,宣扬中华文明,传递中华之魂。陈万雄非常赞赏日本时装打入欧洲市场的成功之道。为了打开欧洲市场,日本时装界不惜花了整整25年的时间,25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段,用25年的时间研究欧洲人对服装款式的喜好,对服装颜色的挑剔,对服装档次的追求,最后日本的服装终于赢得了欧洲的市场,打开了属于日本服装的一片海外市场。图书出版业是一个以传播文化为使命的行业,更应该花时间去分析和研究,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这是一个伟大的责任和使命。走向世界不是一个一蹴可就的目标,经过时间积累和周密策划的图书才是一杯值得细细品味的中国好茶,才能博得世界读者的喜爱,才能真正达到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正在努力开拓内地和海外市场,扮演着沟通华文出版和世界出版的桥梁。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跨地域出版也渐入佳境,现在更要把眼光朝向世界这个大市场,做出和世界水平一致的图书,参与世界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打破自我中心意识,树立走向国际的视野,真正把华文图书推向海外市场,并且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明,了解中华文化。

血液——新科技浪潮

当这个世界热捧新媒体到来的时候,传统的图书行业又遭受了一次严峻的挑战。新的科技在不断地推动着整个传统出版业的改革,陈万雄深刻意识到新媒体给图书行业带来的危机。当人们开始通过网络、电脑来阅读图书,当一部分免费电子图书流行于人们的生活时,传统的图书出版业该如何转型,适应新的挑战?陈万雄认为,新的科技不会拖垮图书出版业,反而会为图书出版业注入新的血液,这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为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增加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读者市场。从以前的纸质图书,到现在的电子化、网络化,它的变化只是一种物理上的突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图书出版界的突破。

作为出版人,陈万雄强调首先要在意识上重视这种新科技将给传统图书出版业带来的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图书的经营策略也随之变化。出版人不仅要创造和开发新的图书产品,还要推广这些新产品,让人们熟悉这些新产品,更要在推广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品牌,充分运用市场营销的思维模式,建构图书产品的整个营销网络,建立一套全新的市场观念和模式。世界图书业已经快速地融入到新的科技浪潮中,华文图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跟上世界的潮流。利用新的科技,创造全新的出版优势,这才是传统图书出版业未来转型的开始。

在整个采访中,陈万雄一直很认真地说准每一句普通话,尽管依然带有粤语口音,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对传播中华文化的激情和信心。这种激情和信心感染着整个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使之在跨地域出版的领域续写着属于它的神话,而作为陈万雄本人,凭借着商业理性和文化激情的完美结合,继续演绎着自己的商业思维,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商业出版的生意经——访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

齐骥

王亚非:2005年10月起出任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王亚非主张“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在此战略思路指引下,安徽出版集团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出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图书出版商还在集体沉默观望时,王亚非站了出来,提出“做强主业,做大产业”,那时候还是2006年3月,数月之后,中央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王亚非成为先行一步、锐意改革的领航者。“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考虑成熟等于落后!”王亚非如是说。王亚非语录还有许多,它们见证着王亚非作为出版行业领军人物的传奇色彩,见证着许多事业单位转企之后的不断探索,更见证着中国出版业的变迁。

可以说,王亚非是出版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员工们谈及这位经历丰富的总裁时总是赞不绝口,充满了敬佩,但又无法用合适的词汇来表述他。在出版人眼中,王亚非是卓越的,然而他的智慧又不囿于出版行业。眼光更远,意识更超前的王亚非正在以大文化、大产业的视野,制造着商业出版的生意经。

亚非的新锐意识

王亚非:“做强主业,做大产业。”

每次见到王亚非,他总是非常主动地寒暄。针对每一个问题,他都会仔细斟酌,给出明确而意味深长的回答。讲话时从头至尾都是一种敏锐但又平静的语气。

“出版集团要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发展,出版是一方面,开发与出版相关的产业又是一方面。出版集团目前不仅要壮大主业,还要多元发展,向出版产业的上下游延伸,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如何去做,关键是策划。”王亚非一开始就把集团的定位摆得很明确,“跳出出版做出版”已经成为集团人的共识。

集团要“做大做强”,需要做强的是主业,在王亚非看来,这是出版者的责任;需要做大的是整个集团,是集团多元发展的目标。王亚非把集团的职责定为争取社会关注和政府支持,“要想吸引关注,就一定要出头,一定要有影响,一定要有被支持的理由。”王亚非向来就是本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原则,这与他的性格格外相似。“三年内要在行业里出头,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这是他的寄语,更是无形的要求。

在做大产业方面集团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集团成立伊始便成立华文国际经贸公司,大力开展国际和国内贸易,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并以成功控股安徽省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而正式介入医药行业;同时,集团还积极介入文化产业的不同行业,加大创意传媒发展力度……王亚非说到这里,面露自豪,表现出做更大产业的信心。安徽出版集团继成功策划、实施了包括“安徽首届国际动漫嘉年华”在内的多项大型活动之后,在不久前还成功地在杭州国际动漫节上分得了一块蛋糕,实现了“动漫之都”杭州与安徽动漫产业的有效嫁接。而类似于在园区建立数码产品制造工厂,生产数字电视、电子画框等数码产品等积极推进出版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做法,在集团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集团在数字和网络出版方面也积极进行探索,尝试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数字传媒技术整合传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