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9664700000012

第12章 文化视野 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5)

自发的创业激情与积极的政策推进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跨越了概念争鸣与基础投资,进入了以追求集聚效应为主的园区化建设阶段。山西也有很多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园区,如生态铝园区,还有农业观光园区。在园区的发展优势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山西也有很多富有激情的创业者们自发地成立起园区。但是,“这些园区只能说是自封的园区”,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政府审定,关于“园区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认定,认定之后享受什么样的政策”,尚无明确的规定。

山西现在还没有就文化产业出台政策,这也是山西文化创意产业相对落后的一个原因。王部长接着说,“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地推进政策的出台。”从2005年4月开始,山西省组织人员到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去学习考察。一方面,是要将散见在文化部、财税部、广电系统等国家已经有的政策在山西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就是要吸取其他省份已有的政策。

关于园区建设方面,山西省正在筹划一个大的优惠政策,争取让文化园区享受高新区和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和土地政策。其中主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启动用于扶持文化产业。“这样我们可以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化产业项目的补贴、贴息贷款、现代文化设施与设备进口等。”对于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王部长提出,“政府不要搞任务性的文化产业投资,重点要放在鼓励和引导市场发挥作用上。”

策划与营销:传播的魅力

说起山西的出版业,王部长介绍说,山西的出版业应中央要求,进行了改革,组成了企业化的集团。但体制只是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大更快的空间与可能,但解决了体制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发展的后顾之忧。出版业的发展,需要靠好的产品,这就是长销书和畅销书。对此,王部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论是畅销书还是长销书,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过程:策划与营销”。一个选题,不同的方案,销售结果各不相同,“这就是营销的结果”。

近几年,山西的文化形象开始在全国逐渐地树立起来,主要是靠两部戏剧:《立秋》和《一把酸枣》,这两部剧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此外,一系列影视作品,如《乔家大院》、《亮剑》、《八路军》、《吕梁英雄传》等的推出,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阵山西热。“这也说明开放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有了好的作品、好的结果,慢慢就会带动山西的演出营销走出省、走出国门。

规划+创意:文化产业的跳板

在谈及政府如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时,王部长十分看重规划的力量。“规划的过程就是创意的过程,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从产业的角度讲,创意就是使看似不相干的文化产业要素之间发生互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产业价值最大化。“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规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效力。在一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规划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王部长从山西自身的实践出发,提出了“规划要体现大区域的视野观,在区域范围整体谋划”的高视点。

2008年北京至太原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将使两地的车程缩短为两个半小时,这将极大改变山西与京津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地缘关系。对于山西来说,这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在此有利时机下,规划的创意性将发挥作用。对此,王部长详细介绍了山西在未来整合资源、打造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形成文化产业项目合理布局和梯次结构的宏伟构想。

今后几年,山西文化产业的一级龙头项目应该是三台大戏、三大基地:在北部,依托五台山打造“清净”休闲娱乐度假基地,打造一台展示佛教艺术的大型歌舞乐大戏;在中部,依托太原或晋中,打造明清影视基地,打造一台展示三晋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风格的大型歌舞剧大戏;在南部,依托永济普救寺、鹳雀楼和黄河,打造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华夏爱情朝圣地,打造一台以演绎中国爱情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剧大戏。

三台大戏体现“山西走一圈,人生三况味”的文化消费整体设计,从北部大戏感受心灵的需求,从中部大戏感受事业的需要,从南部大戏感受感情的需求。据初步估算,这三大龙头项目一年的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总体上带动相关产业增收300多亿元。文化产业化应该成为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重要力量。

在王部长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文化繁荣、创意激涨的山西文化新图景。

借会发力:文博会的山西影响

王部长对山西文化产业的忧虑和期许让我们为他直面问题的坦诚而动容。实际上,有着丰厚资源的山西,近几年发展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步提高,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史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文化衍山西,创意新形象”,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山西代表团以这一豪迈的主题,以特色和创意向世人展示了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创意成果。山西省为征战此次文博会精心准备的211个文化项目,涉及演艺业、工艺美术、影视传媒、文化场馆、文物古建等7大类,其中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等节庆会展业和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歌舞《天下黄河》、民歌《唱享山西》等演艺精品为主的特色项目显示了山西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文博会的山西展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形式现代,内容丰富,以图片、文字、实物、现场表演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文化表现形式,从这些微小的地方我们足以见到山西在创意上的用心和体现。而以6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为主脉的特色产业项目,红色经典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等山西影视产业群项目和初具规模的太原高新创意产业园、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王家大院旅游文化产业园等6个文化产业园区,代表了山西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升级方面的最新成果。

当然,背靠资源并不是山西唯一的出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以动漫、影视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开始在山西大地上拔地而起,创意生花。作为本届北京“文博会”推介的重点项目,山西舶奥动画制作公司不仅推出了自己的创意新作,而且赢得了发展的契机和动力。他们与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签订了金额为3900万元的《动画科研培训基地》项目,与中央电视台签订联合制作动画片《泥巴小精灵——考考曼》,金额为3000万元。足见在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上,山西也铆足了劲儿,迎头赶上。

为期5天,签约20余项,资金额达3亿元,这样漂亮的成绩,足以证明,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道上,山西正加速起步。未来,将走得更远。

从文博会观甘肃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之路——访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民

朱敏 赵莹

张瑞民: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在甘肃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中,张瑞民认为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是当前工作的关键。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也是必须要做的。甘肃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出路就在于发动民间的力量,挖掘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做大做强甘肃现有的文化品牌。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社会参与,创新体制和机制,面向市场,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甘肃地处祖国大西北,有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资源,但是经济比较落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和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通过参加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样一个国家级展会,不但可以扩大影响,也能够让甘肃省参与到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

记者: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年已经举办第三届了,和以往相比,甘肃省此次参加文博会,从参展规模、档次、参展内容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张瑞民:这是甘肃省连续第三次参加深圳文博会,前两次是省文化厅主办的,这次是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前两次是政府唱主角,市场主体是配角,此次参加文博会,我们把市场主体推向前台,让市场主体唱主角,而且我们这次主打民营企业,推介民营企业,所以在甘肃展区,有三分之一是民营企业,数量达到20多家。起初众多的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参加博览会对于他们企业产品营销的重要性,但到了后来民营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的积极性空前活跃。甘肃省有一家汉唐陶艺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参加第二届深圳文博会的时候,他们的产品拿到了一大批订单,而且是东南亚国家的订单,在那次会上,他们尝到了甜头,这次又来参加,他们现在的生产规模是年产值四亿多,资产三百多亿,目前在搞一个五千万的项目。他们感觉到产品有市场前景、有效益,所以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另外一个纪元公司,在上次文博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小手工作坊,父子两个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的模仿,制作复制品。在上一次文博会上,他们拿到了一大批订单,现在这家公司准备在澳大利亚开自己的专营店。另外,我们参加这次展会,要突出的是讲求实效,不过分考虑形象工程。突出项目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项目来支撑,主要是靠好的项目来吸引外界的关注,既然是产业,更多的是市场行为,既然是市场行为,企业首先要考虑有好的投入产出率,考虑回报,考虑效益。效益的关键是看你的项目怎么样,所以我们把项目作为重点。2008年甘肃省参加深圳文博会将完全面向市场,由政府出资,统一为甘肃的参展商设计展台、招商、招展,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市场主体唱戏。甘肃省这次参加深圳文博会,有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让甘肃的企业家更好地、更充分地了解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开阔眼界;第二是利用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综合性的、国际性的大展会,宣传甘肃,把我们的文章做出来。

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我们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开发的层次很低、规模小、效益差,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第一个我们放手让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开发我们的文化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把它做大做强;第二个我们要依靠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这样一些要素,参与我们文化的开发,和甘肃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和当地的民营文化企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把它做大做强。

记者:在此次文博会上甘肃省在项目洽谈上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张瑞民:这次文博会上,甘肃省签约的项目一共有27个,这些项目全部是合同项目。这27个项目有两种层次,一种是26个项目我们签了14.7亿,另外还有一个项目是3亿欧元,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是30亿元。这个项目是甘肃省与意大利合作,根据我国汉朝时发生在甘肃的一段真实历史投拍的电影《消失的罗马军团》,在深圳文博会上、在各种场所,甘肃省都重点推介了这个项目,现在我们已经建设了一条复古的罗马街,就在甘肃省的永康,也是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编写了一部同名的电视剧。应当说,“成果在展会、工夫在会外。”在深圳文博会上,我们要向外商、向投资商推出好的项目,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来做。借助展会这样一个机遇,推动各个方面的工作,把项目的深度、广度、精度大大地推进。没有这样一个展会,工作也在做,但是力度不够、深度不够、精度不够。

记者:围绕这些签约项目甘肃省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张瑞民:首先,利用展会推动项目,其次也推动了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签订之后,必须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后续工作不能推进的话,再好的项目也不会成功的。所以要扩大宣传、扩大推介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我在前期已经做了一些项目,我在会上也签约了,同时我又带来新的项目,一批投资商就会在这寻找商机,充分发挥展会的桥梁作用、平台作用。展会是沟通市场和企业家的桥梁,是搭建合作的平台,是看好发展的舞台。我们把一批好的文化产品带到深圳文博会上来,第一是推介,第二是通过这些产品了解现在大众的审美需求、审美趋向,看看我们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怎么样。我们这次选了八大类、120多种产品来参加深圳文博会。这些产品在深圳一方面销售,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合作伙伴,一些合作伙伴看到我们这些产品有市场前景,就加盟进一步投资,把它上规模、上水平。我们省的产品销售可以说很可观,是销售最红火的省份之一,这是我们达到的第一个效果。另外,我们这批产品已经寻找到一批合作者,拿到了一批订单。还有一批产品,已经有大批客商对它们非常感兴趣,或者是签订供货、采购合同,或者是想参与投资开发,前景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