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9664700000010

第10章 文化视野 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3)

周文彰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认识,一直是超前的。在主政一方宣传文化工作的同时,周文彰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都进行了深入探索。为了让更多的人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文化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周文彰专门嘱咐工作人员为到会的每一位代表准备了《谈谈文化价值观》这份稿件,用心良苦,令人感动。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周文彰构想“创意中国”概念的前奏。

“对于创意中国来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等重要;行政后勤和教育科研同等重要;软环境和硬环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作为领导者、组织者,不可有任何偏废。不可偏重这一个方面,而轻视另外一个方面。”周文彰的发言总是给人以启发,而正是从这样一种关联的、辩证的视角去洞察,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创意中国”本来就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历史延伸和具体实施,它确实具有积极推进“中国创造”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局意义,从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的完善与要素支持等层面得到应有的认同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创意”的理解,无不闪现着周文彰的思想亮点。“在内涵上暂且把创意理解为创新;在外延上把创意扩张为包括文化创意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创新”,周文彰说,十七大报告自始至终洋溢着创新精神,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于“创意中国”的诠释,彰显着活力,彰显着睿智。

三、用哲学眼光谋篇布局

20年前,周文彰写过一篇文章,《让哲学从学术圈走向决策圈》。在这篇文风犀利的手稿中,周文彰指出,“我所遐想的智慧的光环一旦笼罩领导决策圈之后,就会转换成社会的福音,人民希望的情景”。后来,周文彰成了自己观点的身体力行者。

在“创意中国·和谐世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的现场,有人提问周文彰,哲学背景给他的工作带来了什么,周文彰的回答朴实、诚恳,同时流露着执著。他说:“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所以在我的工作当中,我深深感觉到哲学给我带来的益处,并且终身受用,就是看问题比较能够按照哲学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去观察、去思考。我确实从工作当中感到它是世界观、方法论。”

作为哲学博士,周文彰既有《理由与求知》、《康德》等译著,又有《狡黠的心灵》、《从历史走向现实》等原创性著作,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够把哲学的思考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写下了《绿岛傻想》、《并非傻想》等著作,体现了他在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创新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周文彰同样把这种源自心底的哲学气质释放出来。周文彰身上的责任是重大的。全省的文化宣传工作任务繁重,而对于特区海南,通过文化宣传走向世界,已然是一种途径,一扇窗口。除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深入地进行理论的推导、演绎或“傻想”,周文彰更注重的是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科学方法,逐一解剖各文化现象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它们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它们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

周文彰在与海南近20年的情缘中,见证着特区的成长,并用自己独特的决策方式,关注着特区的“软”环境建设。多年以前,周文彰提出,海南应采取“以软取胜”的战略,努力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增强对海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今天看来,周文彰对“软”环境的极大重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这一韬略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这种对海南现实的确切把握体现了哲学的眼光。对社会现实无尽的思考,以及卓尔不群的创新能力,使得周文彰成为琼岛“特区意识”、“开放意识”和“二次创业意识”的开风气之先者和强烈呼吁者。

“哲学、科学理论一俟融入领导决策者的精神世界,就会结晶为高屋建瓴的气度、深邃敏锐的目光、灵活清醒的大脑、驾驭全局的能力。”1988年的周文彰,还是一个年轻的学者,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和洞见能力的博士,他所提出的“让哲学从学术圈走向决策圈”却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后来,周文彰将创新精神和洞见能力作为一种品质保留了下来,而他自身,也真诚实践着“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那种哲学向社会主义事业领导者、决策圈的渗透、复归”。

和周文彰对话是极其愉快的,整个过程始终洋溢着他思想的泉涌。在这个颇具才华和实干精神的哲学博士眼中,“和谐”似乎变得通融起来。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周文彰很自然地将哲学进行了一次大气的升华。“尝试一条以哲学的目光和思维研究社会现实,提供社会需要的哲学思考的路子”,是周文彰最热衷的探索。于是,哲学从“学术圈”走向“决策圈”,周文彰成为自己观点的身体力行者。

四、以创新驱动带动文化繁荣

周文彰的言辞简洁、极具逻辑,有时会激昂,但意味深长。他时刻让人感觉到,“创新精神”已经融入到这个总能给人以观念启迪的宣传部长的血液里。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于创新,文艺事业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

在周文彰看来,“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时刻充满创造活力的生活态度,早已融入到了他的思维体系中了。2008年是海南省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周文彰与这个岛屿的情结也日益浓厚。从1989年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充满着发展诱惑力的“绿岛”开始,周文彰便开始用创新精神来展开他的工作了。

周文彰欣赏的是那些大胆突破传统,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富于创造、富有创意,实现了题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手法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创造力成为文艺作品彰显灵魂的重要因素。《记者甘远志》是以“新时期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为原型,由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一部电影。作为电影的总策划、总监制,周文彰为影片倾注了很多。除了多次对影片的修改提出具体意见,周文彰还创作了电影主题歌歌词《坚守记者的魂》。周文彰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如同珍视他的事业一样,总是充满了感情。作为献给第八个记者节的礼物,影片2007年11月8号在全国公映,赢得满堂喝彩。

周文彰说,他喜欢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电影《记者甘远志》的创作如斯,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兴趣点亦如斯。在参观北京798艺术区时,他常常对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众多的艺术家工作室让周文彰眼前一亮。周文彰对于艺术园区的理解透彻、厚重而又大气。这种大气,早在若干年前海南发展的亮点——“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就体现出来了。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而海南很早就在实践中对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进行了探索。由此可以看出,十七大报告来源于我国发展的实际,又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升华和提炼。海南省的“文明生态村”是在2000年提出来的,从概念的提出到实体的建成,充分说明了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周文彰把文明生态村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丰富的生态文化。从建设文明生态村切入,海南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和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载体。二十年来,充满创新精神的特区海南,秉承着创新驱动带动文化繁荣的风格,用大生态带动大旅游,大旅游带动大开放,大开放带动大发展,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路径,存量开始盘活,增量开始涌入。每每提及“文明生态村”,周文彰总是难以掩饰自豪感,毕竟,对于“文明生态村”的选择,是海南多年来不懈探索的发展亮点,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也体现了一个特区博大的胸襟。

在关于创造力的解析中,周文彰辩证地认为,“只有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完美地结合,才会有创新行动、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徒有创新精神,而没有创新能力,也就无所谓创新,正像即使具有创新能力而没有创新精神,同样也谈不上任何创新”。这也正揭示出了海南“文明生态村”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的原因。与周文彰谈话的过程,常常充满了惊喜。那些鲜活的概念,超前的理念,理性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文彰的北京之行是短暂的,但却将许多文化观点留在了这个城市,将许多的墨迹也留给了这个城市。周文彰为本次论坛认真地题了词,“创意中国·和谐世界”那八个苍劲有力的行书字,愈发让人觉得震撼,唯一的遗憾是,习惯于泼墨的他这次并没有将笔墨带在身边。回到海南后,周文彰又激情挥毫,连夜赶制了一份新的书法作品赠与论坛——“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实现创意中国”。他的真诚,令人感动。

本文截稿时,周文彰部长正在前往五指山市宣讲学习十七大精神报告会的路上,一向繁忙的周文彰在海南省文化发展方面的新提法、新举措、新思路,将一如既往地与这个特区的发展一起,踏出坚实有力的“海南步调”。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与政策扶持——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冬

宋华

陈冬: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界的学者型官员,陈冬一直致力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形态和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华记者:北京市作为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何在?

陈冬:作为我国人才、科技、信息密集的中心区域,北京拥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和条件,随着北京开放步伐的加快,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相互融合,更加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中国创意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更加凸显。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了快速、良好的发展格局,出现了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确立;二是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聚集发展日益凸显。

2005年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北京的资源优势,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将重点发展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以及文化体育休闲等九大产业。一年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导与培育,北京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化创意产业显现出了兴旺蓬勃的良好发展态势,产业主体地位凸显。

记者:您说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支柱性的产业,是有怎样的衡量标准呢?

陈冬: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一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就可以算作一个经济体的支柱。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业务收入3614.8亿元,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3%,同比增长16%;从业人员89.5万人,同比增长6.7%;资产总额6161亿元,同比增长19.9%,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开始显现。

2007年1至8月,北京市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2568.9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9.3%;实现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43.3%;上缴税金103.9亿元,同比增长28.8%。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北京市出台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几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其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超过12%。

记者:您刚才提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聚集发展日益凸显,现在具体的发展情况如何?

陈冬:2006年时,北京已形成了10个主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并且规划建设8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其中,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预计到2008年产值可达100亿元,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至300亿元;三辰卡通动漫网游产业基地也将成为全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动漫网游研发制作中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计划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将发展到30个。聚集区发展总的原则是突出特色和规模,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