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9664300000009

第9章 “度、量、衡”的和谐统一是舆论监督栏目成就品牌的关键

袁中科

媒体所开展的舆论监督,对于揭露问题、批评缺点、纠正失误、改进工作、防治腐败和抑制邪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积极的效果。舆论监督栏目在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也扩大了媒体在受众中的声誉和影响,提高了自己的公信力,所以舆论监督栏目的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普遍较高,因而成就了一批以央视《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舆论监督品牌栏目。

“度、量、衡”是中国古代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本文所说的“度、量、衡”是指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中“度的把握”、“量的重视”、“平衡的艺术”。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准确把握好“度”,又要把握好“量”,同时又要做到“平衡”。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时时处处做到“度、量、衡”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才能真正做到“报道问题,但不出问题”。这是舆论监督栏目成就品牌的关键。

由邵阳人民广播电台、邵阳电视台、邵阳广播电视报联办的一档舆论监督栏目——《民情通道》开办七年来,共接处电话3.6万个、来信1.2万多封、来访1.7万多人次,其中80%的问题通过舆论监督得以处理和解决,成了一档领导重视、部门关注、百姓欢迎、专家认可的品牌栏目。该栏目的成功,最关键的是在具体操作中做到了“度、量、衡”的和谐统一。

一、度的把握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反映质与量的统一。舆论监督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舆论监督效应。

1.结合度

舆论监督首要的问题就是选题确定。这主要在结合度上做文章:

一是政治层面与业务层面的结合度。政治层面的度决定着一个选题的做与不做,业务层面的度决定着选题做得好与不好。在政治层面上,舆论监督的选题必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要选那些政府重视、领导关心、群众反映强烈的题材。《民情通道》在政治层面上的选题原则是“只给政府帮忙,不给政府添乱”,因而能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邵阳市领导先后30多次对其所作报道作出批示。有了政府的支持,舆论监督的利剑不仅能划伤问题的表皮,而且能触动问题的根基,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在业务层面上,舆论监督的选题要在政策的背景下寻找生动的事实,用政策思考,用事实说话,还要便于表现。

二是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结合度。也就是说记者在确定舆论监督选题时要判断这个选题是否是受众普遍关心的,是否具有良好的新闻价值;同时还要判断这个选题是否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否有利于促进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宣传价值。

三是时宜性与时效性的结合度。舆论监督的时宜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时效性上,但时宜性与时效性有其自身的规定性。时宜性是指舆论监督能够实现最大监督效应的最佳时机;时效性是指需要监督的事件的发生与监督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这个差越小时效性就越好。舆论监督选题是否具有时宜性,需要记者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一个舆论监督报道是快发还是慢发,是此时发还是彼时发,既是舆论监督策略,也是一项艺术。

舆论监督选题的结合度把握得越好,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越好。2005年,在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水府庙内,有人开了一家鹿肉馆,很长时间无人管,市级其他媒体也曾报道过此事,但仍旧无人查处。5月26日,邵阳市召开了全市文物保护会议,《民情通道》的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调查;5月28日,《邵阳广播电视报》在头版刊发了《水府庙内鹿肉飘香,焚琴煮鹤的悲剧正在上演》一稿,次日,市委宣传部部长作出批示,责成市文化局采取措施立即整改。两天后,鹿肉馆搬出了水府庙。这篇舆论监督报道的成功,就是准确把握了政治层面与业务层面、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时宜性与时效性的结合度。可以说,《民情通道》的成功一半要依托在选题上。

2.准确度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更是舆论监督的生命。准确度如何把握?既要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个体新闻事实的准确、真实,更要符合整体真实,与党和政府相关政策、措施保持一致性和准确性。要做到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准确到位、防止错位。

舆论监督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谨慎的态度。在采访报道中,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敏感度,培养把握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多方意见,不能以一己之见以偏概全。因为,任何失实或武断的报道不仅不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反而会削弱舆论监督栏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7年秋季开学时,邵阳市内有几所学校乱收费,《民情通道》的记者在仔细调查后,刊发了《数所学校乱收费严重》一稿,市教育局立即进行了查处,并要求报道查处结果。而邵阳另一家平面媒体在报道这一事情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教育乱收费缘何屡禁不止”。这种将几所学校乱收费的行为升级成整个教育系统乱收费的以偏概全的报道,损害了教育部门的整体形象,记者、编辑受到了市领导的严厉批评,媒体公信力受到影响。

3.分寸度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分寸度的把握在舆论监督报道中非常重要。邵阳电视台《民情通道》栏目在具体运作中一直非常注意分寸,记者也好,主持人也好,说话说到点子上,不以偏概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地报道问题,辩证地评述问题;在披露单个问题时不说普遍,在揭露个人的时候注意把个人同组织分开。《民情通道》在报道某县一名工商干部“索拿卡要”且动手打人的事件时,主持人的评论把握得非常有分寸:“某县的个别工商干部站在了全市工商干部的对立面,他的所作所为为群众所不齿,更为广大工商干部所不齿……”个别工商干部的行为虽说丢了广大工商干部的脸,但没有影响群众对工商整体形象的认识。

分寸的把握还表现在报道停留在哪一步上。在原则问题上一是一、二是二,不留情面,该出手时就出手。同时,除了违法乱纪之流,不把人一棍子打死,要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

4.软硬度

舆论监督和其他监督一样,是权力树上的啄木鸟。基层党政机关盲目决策、司法机关滥用权力、行业部门不正之风、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各种各样的行为和现象,如同藏在树中的虫子,虫子藏得有多深,危害就有多大,作为舆论监督的啄木鸟,下手就应该有多重。

舆论监督以硬度体现“威力”。在实际操作中,舆论监督的拳头砸得太软太轻,监督的效果就会不痛不痒,没有力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砸得太硬太重,就可能会砸出麻烦来,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要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软硬度,宜软则软,宜硬则硬。同时要正确选择舆论监督的方式:对严重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人和事,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行为,应采取批判性监督报道,要硬拳出击,狠狠批判,如《民情通道》揭露种子掺杂坑农的报道——《1200亩禾田“杂种”丛生》就属此类;对一般性错误现象和行为,如截留粮补款、乱收费、乱罚款之类,我们采取批评性监督报道,摆政策、讲道理,以理服人;对路灯不亮之类,则采取提醒性监督报道,提醒电业部门及时维修;对实际生活、工作中没有意识到的而又确实存在的某些问题,如随着城市改造,高楼越来越多,而公共厕所越来越少,市民外出时找厕所难之类,我们应采取问题性监督报道,提出问题,引起重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量的重视

这里所说的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就数量而言,舆论监督栏目要想成就品牌,相对于其他栏目来说,问题性报道的数量要占到一定的比例,特别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在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情况下,更要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是,舆论监督性报道的总量要有所控制。如果天天都在监督,久而久之可能会使一些人因见阴暗面过多而对社会前途失去信心,领导和主管部门也会采取干预措施,轻则整改,重则“封杀”。

质与量是并重的,舆论监督栏目要想成就品牌,必须重视舆论监督的质量,要讲究监督技巧,提高监督水平。

首先,对每一个舆论监督报道都要认真策划,周密部署,慎重操作,趋利避害,努力做到“四有”:有理(摆事实,讲道理)、有力(批评的力度)、有度(有分寸)、有果(有始有终有结果)。2006年3月,《民情通道》以《洞口七中违规收费16万》为题,对洞口七中乱收费情况予以曝光。报道播发后,市减负办、市物价局批示“严格查处,依规清退”,市教育局表态要“严肃查处责任人”。邵阳电视台、邵阳电台的《民情通道》栏目随后播发后续报道《职能部门表态:坚决查处洞口七中乱收费行为》。不久,乱收费用被责令清退,校长也被撤职。《民情通道》又跟进播发最终结果《洞口七中全面清退乱收费用》。《民情通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做到了有“理”——完全用事实说话,还播发了相关收费票据,报道对象和职能部门都认为“报道没有半点虚假,是事实”。第一篇报道放在头条位置,显示了其力度。职能部门表态,更是彰显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影响力。最后又报道了处理结果,达到了改正错误、促进工作的目的。

其次,为提高舆论监督质量,采编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真正做到“三不”:压力面前不违心,亲情面前不偏心,金钱面前不动心。《民情通道》栏目从创办到成就品牌,几年来一直都恪守着这样一个特殊的“三不规章”:不收群众一分钱,不吃群众一餐饭,不抽群众一支烟。

最后,采编人员还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期(篇)舆论监督报道。更重要的是,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增强驾驭舆论监督的能力。另外,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采编激励机制和质量考核机制,有助于提高舆论监督报道的质量。

三、平衡的艺术

“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倾向时,还要顾及其他倾向,特别是相反的倾向;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是舆论监督报道追求的理念,但如何做到平衡,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量”的标准。“平衡”并不是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平衡原则的运用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利于媒体的自我保护,还有利于以理性、客观的舆论疏导社会情绪、平衡受众心理。在实际操作中,要从“内容的平衡、数量的平衡以及记者角色的平衡”等多个方面去把握。

1.内容的平衡

舆论监督报道是要将事件真相如实揭露出来,“用事实说话”,因而报道呈现出来的内容要做到客观、公正,力求平衡。首先记者在采访中不能偏听偏信,要将与事件有关的方方面面都采访到。在写稿中,记者应注意措辞上的冷静,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态度与情绪,要避免报道的情感失衡。还有,由于舆论监督记者的调查结果并不一定就是事件的全部真相,况且舆论监督的报道往往涉及众多法律问题,因此,在表现过程中,要给予各方说话的机会,哪怕他们讲出来的话是没有道理的。2007年8月23日,邵阳电视台和邵阳广播电视报的《民情通道》栏目以“水淹稻田问题出在哪儿”为题,对北塔区陈家桥乡白泥田村部分村民种的中稻,因新邵县大坪工业开发区排水设施处置不当,造成雨后稻田被淹、稻谷失收一事进行了报道。记者在报道中,既指出了大坪开发区排水设施处置不合理是造成稻田被淹的主要因素,又说明了白泥田村领取了开发区的排水补偿费后对一口有着防洪功能的水塘没有及时清淤,是造成稻田被淹的另一因素。特别是栏目编辑配发的评论中,更是为这条报道的平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编辑和后期制作人员在对一篇报道或者一组报道的处理过程中,从版面安排、标题制作或镜头、声音剪辑等方面,都要把握好平衡,不能只对事件一方的说法和观点重点展示,忽视另一方的观点和说法。

当然,内容的平衡不是多种意见、多种因素均衡地报道,而是在报道中仍然带有倾向性,只不过这种倾向性是建立在更加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的基础上,把倾向性寓于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之中。

2.数量的平衡

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保持一定的度和平衡。从总体数量上来说,要有1/3的批评性稿件,这样才能形成舆论监督的气候,才能给受众更多的期待;中性问题报道(或在节目中有处理结果的)占1/3;其他报道也要占1/3。三类报道的比例保持在一个黄金平衡点上。从时间和报道对象上来说,舆论监督报道在某一时期不能太集中,更不能针对某一地方、某单位或部门频频发难,否则很容易造成舆论监督报道的失衡。2007年9月初,邵阳广播电视报《民情通道》栏目接到来自邵东县的近十个投诉,有学校乱收费的、有环境污染的、有退耕还林款被挪用的、有粮补款被截留的,还有村务不公开的等等。记者采写出来的稿子交到部主任手上后,部主任一看内容基本上全是邵东的,只有两条稿子是其他县的。为确保报道平衡,部主任马上向分管领导汇报,当即停发邵东方面的稿件六篇,邵阳广播电视报当期的《民情通道》版面也由原来固定的两个减少为一个。如果一个或两个整版的监督性报道都对准一个地方,读者会认为这个地方的领导工作不力,甚至会怀疑媒体在故意发难。

3.角色的平衡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不能失衡。记者就是记者,不能越位行事。记者应是独立公正的,最佳定位就是超脱事件,是与事无关的“第三者”。

记者不是法官、裁判员,采访中不能疾言厉色,以审讯的口气采访;也不能随意评断,妄下结论;记者也不是“包公”,不能以“青天大老爷”自居,不能对采访对象许下诸如“曝光后问题一定能解决”的承诺。特别是一些新来的记者,激情似火,大有“铁肩担道义”之胸怀和意气,认为只要是与政策法规相违背的事就能通过记者的努力得以解决,到头来弄得自己狼狈不堪。2007年10月,新邵县一些群众反映某房地产商违章加盖房屋影响他们通风采光一事,邵阳广播电视报《民情通道》栏目一位新来的记者在仔细看完相关材料后对上访群众胸脯一拍,掷地有声地说:“这种明显违反相关法律、侵害你们利益的事,只要我们记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肯定会采取措施拆除的,你们放心,这事包在我们身上。”记者的过分热情最后搞得自己下不了台。原来,群众反映情况后,地产商加紧施工,加盖的房屋已经建成了,有关部门对这种情况的处理一般是罚点款赔点钱了事。但群众不愿接受那一点点赔偿,隔三差五打电话来催问违章建筑何时拆除,记者因当时表了“硬态”,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可以说,记者角色定位的平衡是保证舆论监督报道客观、公正的首要前提。

舆论监督有其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公开性,是一项运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开设舆论监督栏目,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前者需要的是勇气,后者需要的是艺术。“艺高人胆大”。这里所说的“艺”,就是舆论监督栏目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只把握好了“度”而忽视“量”和“平衡”是不行的;只注重“量”和“平衡”而不把握好“度”也是不行的;把握好了“度”和“量”而没注意“平衡”仍是行不通的。在具体操作上,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时时处处做到“度、量、衡”的和谐统—。只有这样,在开展舆论监督时才能真正做到“报道问题,但不出问题”。这正是舆论监督栏目成就品牌的关键。

参考文献:

梁建增:《把握好度》,《新闻战线》2002年第2期。

佚名:《浅析党报在舆论监督中“度”的把握》,《中华新闻报》2007年8月24日。

沈仰佑:《提升舆论监督的“硬”度》,光明网2005年12月3日。

孔令升:《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6期。

陈剑晨:《浅谈如何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河北广播》2004年第2期。

杨美萍、赵前卫:《论新闻写作中的平衡手法》,人民网2006年11月1日。

李正善:《试论舆论监督报道的平衡原则》,《今传媒》2005年12月。

张卫鸿、俞水:《平衡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运用》,中华传媒网2007年1月。

(作者单位:邵阳广播电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