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9664300000007

第7章 新闻真实的哲学解读及辩证把握

彭国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觉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和神圣职责。然而,这些本应烂熟于心的基本常识却不时被一些新闻从业者淡忘。“纸包子”、“华南虎”等虚假新闻事件再次唤起人们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沉重思考。

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包含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两种情形。整体失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它是因某种功利驱使而故意失实,是“冷静的头脑”干的,属于“观点上的撒谎”、“精神意义上的撒谎”,不可原谅。这种情形虽影响恶劣,但并不多见。而部分失实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失实,绝大部分是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行为,它虽接近整体真实却又存在部分失真之嫌,此种情形虽危害不大却时常可见。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视角对后一种情形进行探讨,在重点解读新闻真实内涵的同时,理性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新闻真实与新闻报道有关问题的辩证关系。

一、新闻真实的哲学解读

新闻真实,即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必须严格遵循“准确的事实”,选择“实事求是的叙述方法”。新闻真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

个体真实又叫局部真实、微观真实;整体真实亦称总体真实、宏观真实。个体真实是构成整体真实的基础,而整体真实则是对个体真实的总体统领和质的提升,但非简单相加。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仅要求新闻报道既要个体真实,又要整体真实,而且还需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其一,新闻报道中的各个元素必须真实可靠。

列宁曾要求任何新闻报道都要做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构成一条新闻报道的要素很多,如果某一元素失真,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这个道理虽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易出问题。

几年前,安化县就出了一则新闻——五个农民自筹资金排演花鼓戏《孔繁森》。消息传出后,省内多家媒体纷纷前往采访报道,其中三家报纸的消息稿都写得不错,也很真实感人。可第二年参加湖南省报纸系统一等奖评选时,评委们发觉这三篇消息中五位农民的姓名不尽相同,于是要求有关方面进行核实。经核实,最终只有一篇报道中的五位农民的名字全部正确,于是获得了一等奖,其他两篇均因采访不实导致新闻要素错误而落选。由此可见,个体失实往往会影响整体真实。

其二,单个事实要与同类事实具有质的关联度。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用整体的观点,从它的总联系中去认识它的部分。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文中也曾说:“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甚至是片断和随便挑选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列宁的上述论述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个别事实,孤立地看,确有其事,也完全真实,但如果把它置于同类事实中去考察,放到事实系列中和全部事实中去审视,却可能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与事实总体不符,只是一个极端的事实,一个特例。新闻报道也是这样。有些新闻事实或事件,孤立地看完全正确,也相当真实,但因它只是偶发的新闻事实,没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与整体事实缺乏关联性,将它放到整体真实的背景下去衡量,就会发现它毫无新闻价值甚至有悖整体真实。比如,几年前,中央有关部门颁发了一个有关党员领导干部廉政自律的纪律条例,严禁党员领导干部包二奶和从事其他违规违纪行为。有家媒体为了“抓”读者眼球,便刊发了一个题为《领导干部不得包二奶》的报道。这显然是对条例断章取义的解读,违背了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因为此条例的内容很多,严禁包二奶只是其一,且还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又如,有媒体报道,四川抗震救灾期间,在成都某社区内竟然出现了外国援助的救灾帐篷。虽然确有此事,但毕竟是个案,是特殊的偶然的新闻事实,没有代表性,它与绝大部分救灾帐篷已运抵灾区用于灾民安置的整体真实是游离的、断裂的。该报道尽管起到了一点舆论监督作用,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被直接感知。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性的范畴;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反映事物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范畴。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发现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新闻事实也是一样。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比如,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连续数天滚动播出了一档名为《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的节目。该直播节目既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了灾情,又反映了社会各界抗灾献爱心的感人场景,通过一幕幕真实的画面彰显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可贵品质。又如,近年来,《湖南日报》刊发了一系列专稿和述评,从众多真实的事例和现象切入,指出湖南省加快“三化”进程和富民强省的本质特点及其深刻内涵,彰显出湖南发展的新走向,主题深刻,立意高远。

在谈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时,要避免以下两种情形:

一要防止个别假象掩盖本质真实。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两种。真象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事物的本质,而假象则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比如,我国近年来大力强调新农村建设,一些地方便大做表面文章,将分散的农民住房集中修建,旧房统一着色。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反映的只是假象的真实。因为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要求在房子上做文章,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又如,几年前,当美军攻占巴格达时,美国的电视新闻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个伊拉克裔美国人高兴地对摄制小组说:“谢谢你,布什;谢谢你,美国。”这个看起来很真实的画面其实是美国国务院精心炮制的新闻假象。

二要适度体现个体现象与总体现象的量比。按照客观实际再现各种事实的比例,是把握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重要前提。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单个的真实新闻也层出不穷。如果新闻报道忽视生活的主流,过多地展示一些非主流的现象真实,则会掩盖甚至歪曲本质真实。比如,一些都市生活类节目和民生新闻版面常热衷于炒作负面新闻,成了垃圾新闻的集装箱,车祸、虐待老人、婚外情、偷盗等类题材充斥荧屏和版面,看后令人质疑:这难道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

(三)事况真实与表述真实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既是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具有主观的自觉的能动性。

新闻是关于事实的报道,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但报什么不报什么,报多报少,什么时候报,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报,体现什么意图,都有讲究。其前提是必须遵循新闻的党性原则,体现政党和阶级的意志,可见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和主观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有时表现隐蔽,有时表现直接,只是显、隐程度不同罢了。

新闻的倾向性就体现在事况表述之中。

要做到事况真实与表述真实的有机统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确保事况真实。事况真实是新闻真实的前提,是表述真实、引发思想、体现意图的基础。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新闻现场,扎实采访,“使事实达到场所、社会环境和演变过程的保真度”,“做到使每个细节都不失真”。

其二,增强记者的表述能力。为什么采访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报道在质量上却存在差异,原因就在于记者的表述能力有别。有些记者尽管采访是扎实的,或由于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强,或因为政策水平和知识面有限,写出的新闻报道要么与事况真实发生偏离,要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表述错误。

其三,切忌“合理想象”。新闻报道只能源于新闻事实,务必杜绝任意想象和随意生发。不能把作者的主观愿望强加于新闻事实本身,不能将自己的“合理想象”作为人物心理描写的依据,不能凭空对事实进行添枝加叶或移花接木。一些高大全的英雄事迹报道令人反感,原因就在于有些失真。

其四,替谁说话有讲究。新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尽管有些新闻事实是真实的,但多报、少报还是不报要三思。比如,一些媒体喜欢引用外国媒体的新闻信息,跟着别人赞扬或批评某人某事,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在这些问题上我国的立场和态度与他国也许并不一致。为此,《环球时报》曾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们的媒体为谁说话》的新闻述评,对国内一些媒体的“说话”立场和表述偏差进行了批评。

二、新闻真实的辩证把握

以上从哲学的视角对新闻真实的内涵进行了分层解读,旨在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真正弄清新闻真实的要义,为新闻实践和宣传管理提供指导和参考作用。

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应辩证把握和正确处理好新闻真实与新闻报道有关问题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一是,新闻真实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主义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提供舆论支持,发挥传媒引导人、鼓舞人、陶冶人的思想力量。尤其在当今思想观念碰撞强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媒体应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唱响时代主旋律,挖掘积极元素,精选新闻素材,充分做好反映时代主流和社会本质的正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和垃圾新闻。要坚决杜绝“有闻必报”的自然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法,纠正“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新闻我们都可以报道”的错误观念,自觉净化传媒生态环境。

二是,坚守新闻真实,必须克服低俗化倾向。任何时候,低俗新闻事件都会冒出,但这些低俗新闻都不应是我们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兴趣的指向点。我们提倡的新闻真实必须是正效应的高品位的新闻真实。我们媒体扮演的角色应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非教唆犯和纵容者。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虽然真实,但庸俗至极,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媒体实没必要大肆炒作。当今社会上婚外情等丑恶现象虽不鲜见,但不代表主流,且有低俗之嫌,媒体不应津津乐道。

三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必须做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任何新闻报道都有鲜明的报道动机,也都希望达到预定的报道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便会导致动机与效果背离,从而削弱新闻真实性甚至产生副作用。2006年年末有家报纸刊发了一则图片新闻,说的是某偏远地区一中年女性步行到十多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买彩电。作者的初衷是想反映当今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精神需求日渐强烈。但“她来回步行30多公里背着彩电回家”的文字介绍却令人生疑:近些年来每个省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难道这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再退一步想,难道她的家乡到镇上没有一条简易公路,连拖拉机都坐不上?

四是,维护新闻真实,必须处理好满足受众知情权与报道适度的关系。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知情权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但对某些事实的报道又必须把握好度。尤其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这一点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媒体既要及时、准确、尽量多地传递事态信息,又要谨防炒作。

五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力争兼顾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统一。真实新闻每天都会发生,但并非每个新闻事实都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至少要具备其中一个要素,如能做到两者兼顾当然更好。

六是,维护新闻真实,力争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不时冒出的虚假新闻事件极大地损害了传媒的诚信和公信力,也在严厉地拷问着新闻采编人员的心灵。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杜绝虚假新闻,减少失真新闻,采编人员应当自律,管理者也应从严把关。

(作者系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