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9664300000026

第26章 媒体走向市场应警惕功利主义

田琳

进入21世纪,我国广电系统的体制改革成为热点。媒体走向市场,是进步,也是时代和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媒体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应当警惕功利主义。

一、功利主义在媒体上的表现

1.新闻报道庸俗化、媚俗化倾向

为了争夺观众眼球,媒体对社会阴暗面、离奇生活方式、明星绯闻大肆炒作报道。一些广告在价值取向上把女性当成了男性的玩偶和附属品,如一个女人暧昧地伏着,被一个所谓的“成功男士”抱起,然后旁白抛上一句广告语“成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不仅仅是广告,为片面追求轰动性,《小偷问失主:能帮忙找个小姐吗?狂妄窃贼聪明失主昨日大斗法》、《买来的女人,交出来!》等这样的新闻屡见报端;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是新闻报道庸俗、媚俗炒作的极端表现。在一系列跟踪报道中,媒体不再甘于对社会进行客观观察和描述,而是异化为推波助澜甚至制造“新闻”。

2.“看客”取代“良心”,节目人文关怀匮乏

与新闻报道媚俗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文节目的被冷落。五年前,某电视台几位记者到湘西州采访,对老少边穷地区还办有人文类专题节目甚为吃惊,说这类节目他们早已不做了,做的都是赚钱的栏目。五年过去,无论是湘西州台还是吉首市台,昔日的人文类节目都已被娱乐类、联办类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栏目所替代。

而放眼全国,最具人文关怀气质的纪录片也是危机四伏,很不景气。它们的阵地正在被媚俗节目占领,一些新闻报道也与人文关怀的理念背道而驰。一名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某电视台却号召观众发短信竞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奖竞猜的背后有利益的分成。马加爵事件,不少媒体都不惜大肆渲染:“马加爵从小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个人兴趣就是上网,经常浏览一些宣扬色情暴力的网站。”但马加爵的同学认为“媒体报道马加爵有不少失实的地方”。从马落网后的初步交代来看,马加爵是一个存在心理障碍的普通青年,因为长期郁积的阴暗情绪得不到舒缓,终因生活琐事而恶性爆发。从这一事件折射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缺失和遗憾,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值得反思的反面教材。而有些媒体居然这样报道:“马加爵是一个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与某大学艺术系男生存在同性恋行为。”“星象学家认为,马加爵生于5月4日,他的星象预示他有强烈的暴力倾向。”

诚然,观众也并非媚俗者想象的那么低俗。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用的是平民视角、平民化语言,并不庸俗媚俗,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过度重视节目包装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媒体从过去不注重包装到讲究包装是一种进步。但时下很多电视台不惜花大成本制作的形象宣传片,追求视觉表象上的华丽唯美,盲目地仿效,金玉其外,内中无物,有买椟还珠、喧宾夺主、自我炒作之嫌。

二、功利主义在个体上的表现

生存状态不安定、职业流动性强等因素,使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心态浮躁,追求眼前实际利益,职业道德缺失。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抢夺眼球,制造轰动效应,夸张和所谓的合理想象等文学手法也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一位花甲老人靠捡垃圾艰辛抚养四孤女成人的稿子,某省台编辑竟擅自将其说成乞讨。弱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求助媒体,是想获得媒体支持,而媒体却通过展示他们的伤口以获取社会同情,在给弱者支持的同时却表现出对其人格的不尊重,给他们带来新的伤害。

有人认为,由于新闻媒体大面积实行聘用制,少数聘用记者因人事关系松散而怀着强烈的短期寻租目的。因此,利用职务之便替亲朋好友出力、出气的行为也开始抬头,甚至为了达到个人获利或出气的目的,往往邀请多家媒体记者共同出击,形成报道声势,迫使被采访对象委曲求全。

有的记者为了稿子能够播发,随意更改数据,夸大事实。去年某乡一位农民率先试种麻竹笋,拿了两根共七八斤重的笋子到菜市场上试卖,卖掉了。这一事实,在某报上却成了某乡麻竹笋俏销,200多斤笋子投放超市供不应求。当再有记者来到某乡采访时,群众就笑道:“又来吹牛了。”

某报新闻《一次感动》中,说兵妈妈认了176个兵儿子,任意拔高夸大,给主人公造成了困扰和伤害。当事人承认,《一次感动》的初稿此前“接连投给三家(刊物),人家都说不用”,原因是“感人的分量及细节不足”。其间,“每当一家(刊物)说不行,我就改一点,先后改了四次,最终,稿子被留用了。”

片面追求轰动,不怕耸人听闻的病态畸形的新闻观,使众多新闻造假者为假新闻传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纸馅包子”、“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等,让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争相登场!

另外,为了以最少的劳动获取最多的稿酬,同一地区不同媒体的记者还交换稿件。通讯员送来的稿子,署名往往就变成了记者、编辑的也大有人在。

三、功利主义的危害和影响

1.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缺乏,优秀记者流失

事业留人,福利留人,感情留人。但眼下,不少媒体把这三者简单归结为稿酬。按稿取酬是时下媒体的流行做法,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媒体都有效的万灵丹药。记者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是决不应仅仅是养家糊口。媒体主管对记者的认识如果仅仅是凭稿酬就能调动记者积极性的话,是不能成功的。工作劳累,缺乏关怀,只会让优秀的人才流失。记者跳槽频繁,优秀的记者或升职成为远离一线的局台领导,或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是目前我国媒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2.记者的社会地位下降

媒体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肩负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强调“文以载道”。新闻前辈以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业绩,塑造了记者的美好职业形象,使记者这一职业在我国成为备受社会尊敬的职业。而近年来功利主义极大地损害了记者的职业形象,记者的社会地位也相应下降。有调查表明,560人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9%的公众十分渴望成为一名记者。在这部分公众看来,记者就是荣耀、诚实、道德、良知和正义的象征。而更多人在考虑这一职业角色时,更看重的是记者的职业便利,想通过记者这一职业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以后更换职业做好准备。7%的公众表示有些犹豫,18%的公众明确表示不会考虑记者职业。

3.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失去社会良知和责任,媒体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南非著名摄影家凯文·卡特以其摄影作品《饥饿的女孩》而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但众多读者却指责他把镜头对准了苦难,甚至他的好友也责问他为什么不去帮那个小女孩一把。卡特为此万分痛苦,获奖三个月后,他终因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极度自责而服药自杀。2002年10月20日,香港杂志《东周刊》以某女艺人被辱照片做封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虽然《东周刊》连连道歉,但仍未能平息众怒。愤怒的市民走上街头,焚烧该杂志并举行大规模游行。11月2日,在一片谴责声中,《东周刊》停刊。

新闻事业的繁荣需要的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媒体善待员工就是善待媒体自己,关怀他人就是关心自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坚守真实,才能守住阵地;一味追求功利,反遭抛弃。走向市场,诚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原则,但切不可忽略自身的社会职责。

(作者单位:吉首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