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9664200000011

第11章 创意产业中艺术与市场的博弈思维(2)

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必须注意到,许多伟大的作品在市场上是不被同时代的人们所认同的。贫穷的莫扎特曾经只能用乐谱换一份便宜的烤牛肉藉以充饥,凡·高的画作曾被认为一文不值,尼采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根本是个疯子,贝多芬曾被评价为毫无音乐才能……,引起作品核心价值和市场认同不一致的关键就在于市场认同“以消费者为最终决策者”。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市场运作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作为市场决策者的买方能不能充分认识到作品的价值,进而愿意用货币去交换。从历史经验可以发现,有时伟大的作品在当时是不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因为创作者的理念是那么独到、那么深刻,已经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很难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所谓“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正是因为它中间凝结的独到、深刻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会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创意产品的价值需要通过市场来体现,但是,市场认同绝不是衡量创意产品价值的唯一要素。

经济效益的产生必须依靠市场和买方。既然市场的决定因素是人的需求,对于这个矛盾的深层分析就必须以“人”作为出发点。创作者的理念和受众的情感需要达到一致时,创意产品就会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和拥护,价值就能够在市场中得以体现。反之,当创意产品的理念没有在受众心中引起共鸣,就不会得到受众的认可。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受众的心理需要应该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市场的浮躁心理

市场总是浮躁的,因为市场所遵循的是“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站在微观的创作者和制造者的角度上,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切身利益,他们只能从市场角度出发,一切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经济利益作为基本考虑。这种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属性和需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浮躁的功利心理,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调控,否则,市场就会陷入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泥淖中,对于市场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

在这个重视经济效益和效率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或被动、或主动地去讨好和迎合市场,只一味地揣摩市场的需要;或者为了创作效率的提升,重量不重质,忽视了自己的精神沉淀,丧失了创作的主体性;还有一些创作者过多地注重“器”和“术”,太注重形式和技巧,只求“包装精美”,忽略了作为作品灵魂的精神内涵,实属“舍本逐末”。“台下苦练十年功,不如台上三分钟”,就是对这种浮躁心理的生动写照。我们的五千年文化沉淀使我们对精神实质和理念有着更独到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为什么在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最需要创意、精神和理念的时代,这种核心价值却被有意无意地遗失和忽略了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市场的浮躁心理。浮躁就是短视功利,就是只重视眼前,不求长远,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用功利的眼光和浮躁的心理去追求短期效益,这就是文化产业市场上很难出现创意精品的原因。精品需要理念,理念需要沉淀。

市场和受众需求并不总是正确的。人性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有色情、暴力、攻击、投机等负面的元素,这些负面的元素对市场也有需求,甚至有些时候,这些负面需求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非常大。浮躁的创作者会将大众和市场的负面需求作为着力点,对市场上这种需求加以刻意放大和扭曲,继而形成产品的卖点。这种现象正持续地在我国文化创意市场上泛滥,从广播、电影、电视到网络文化和图书出版,从流行音乐到广告设计,到处都可以见到包含有色情、暴力、攻击、投机等等负面的元素,对社会风气和整个文化市场面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毕竟属于精神文化领域范畴,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就是丧失创作的主体性和文化精神的独立性。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甚而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而且是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或纠正。

精神与经济的博弈

文化创意产业有其本身固有的经济属性。创作者的创作和生产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获得经济效益本身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创作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繁荣文化市场的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创意产业的精神和文化特殊性,创意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绝不能够一味迁就市场的需要,因为市场本身包含有浮躁、低俗等元素。

解决这场“精神与经济”或者“艺术与市场”之间博弈的关键不是牺牲经济效益或是牺牲市场,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合理的出路应该是发展“绿色市场”和“良性经济”,改造一味追求粗糙的“短、平、快”发展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方案。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曾经因为急功近利而走过许多弯路。对资源过度开发,竭泽而渔;只看重数字,不细究质量;只在乎结果,不考虑过程;只重视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保护;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忌长远发展。这些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正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了这种严重的潜在危机,我们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也是解决艺术与市场、精神与经济矛盾的关键。

在创作者或生产者进行创作时,当然会考虑市场的需要,这是现代市场行为的基本要求。创作者或生产者需要的是经济利益。只有市场才能提供这些经济利益,也只有市场才能使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所以,没必要、也不能将市场看作“洪水猛兽”。笼统地将市场视为艺术的天敌而加以拒绝和排斥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在消费者层面,需要加以注意和矫正的应该是市场中的“低俗”成分。根据上文的分析,这些“低俗”成分正是引起当今文化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市场中这些“低俗”的成分也正是消费者“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既然是“人性”,就不可能完全消除。那些想要压抑这种“人性”负面需求的做法属于蔑视人性的表现,只会产生反效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是我们又绝不能以“人性”为借口而任其发展,毕竟这些是负面的、有害于社会发展的元素。那么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坚持自身的创作主体性,对市场不是一味取悦和顺应,而是积极加以引导,利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对市场的反作用性,对“人性”的这些负面元素加以教育和影响,这也正是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既具有经济的属性,又具有文化的特征。偏废任何一方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过多地偏重经济效益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影响。过犹不及,过多地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反而会削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克服市场的浮躁心理,以富有理念的创意精品去感染人,去教育和改善“人性”中的负面元素,去积极引导和净化文化创意市场,才能够实现在这场精神与经济、艺术与市场博弈中的双赢。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