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再次强调精致与粗糙
采访在拍摄上虽然很难出新意,但技术要求最好达到好的技术标准。因为拍摄对象、拍摄空间、拍摄时间都是拍摄者自己确定的,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拍摄者一定会选用包括拍摄技术条件在内的各个方面都是理想状态的时候进行拍摄。稳定可以使用三脚架;拍摄光线如果现场自然光不是很好可以人工补光;拾音可以选择编导认为最好的声音环境,所以采访是可以做到十分精致的。但此处拍摄刘玉安的采访没有用三脚架,因而缺乏拍摄的基本稳定感。在正常拍摄条件下,三脚架是镜头稳定的基本技术手段,即使在没有三脚架或三脚架无法使用的情况下,拍摄者也应该就地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获得镜头的稳定,而肩扛拍摄则是在没有办法时的最后一种选择,带有情节的专题片、纪录片、纪实段落更应该如此。拍摄中除非有不可抗拒的因素或节目的特殊需要,否则镜头要尽量地保持稳定,使用三脚架。
不要从开始就养成不好的习惯,有人认为使用三脚架太麻烦,其实这只是个借口,既然选择了电视作为职业,就得遵守基本的职业规范。
7.拍摄效率与镜头表现
节目中刘玉安老师去医院借病历的这个段落,作者用了五个镜头分别表示刘玉安老师奔波在两个医院之间,分别是三个公交车上的镜头以及他进入两家医院的镜头。解说词里强调的内容则是陶先勇的病历分别存放在两家医院,这里虽然做到了声画对位,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在证明什么,证明什么呢?是证明刘玉安老师确实去了两家医院吗?有这个证实的必要吗?
显然,在这里作者试图表现的是刘玉安老师辛苦地奔波在两家医院之间,但从电视表现来说,这是否是最好的手段?因为节目从来都不起证明作用。电视观众不是一个法官,他需要的不是证据,而是故事、是信息、是情感、是愉悦等,认识上出现的偏差带来了后期编辑的困难。
作者要用镜头证明,所以拍摄的效率不高。同样的内容,如果观众看到其中的一家医院里刘玉安老师是如何取出病历的,大家都会认为第二家医院也是同样的困难在等着他,刘老师路途上的辛苦只是一部分,更辛苦的是如何拿到病历。从拍摄效率来说,如果现实生活中这两家医院距离比较远,可能就意味着拍摄效率会比较低。
为何很多人都愿意选择被拍摄主体移动中的段落去拍摄?因为被拍摄者有了运动,就会带来空间上的变化,大多数拍摄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就会对自己的心理有一种空间会变化的暗示,于是更加注重这种纯过程的记录。但对于观众仅仅有了空间的变化并不够,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是体现在叙事中的,而不是镜头本身的变化。过程只是叙事载体,不要为过程中的空间移动所迷惑,从而带来叙事上的缺失。过去的专题片之所以会形成“走不完的路、干不完的活、欠不完的情”的局面,就是因为很多时候创作者只注重了行为本身,而没有注重这种行为如何赋予到叙事中,让其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创作者的错觉就在于将这些行动看成是叙事本身了,造成面对一堆镜头却无从下手。
段落八:刘玉安和陶家人带陶先勇去石家庄看病
段落内容简介:刘玉安老师和陶家人获知石家庄的一家医院可以医治陶先勇的病之后,决定前往这家医院看病,拍摄者以纪实的手法跟拍了这个段落。
1.解说不能太随意,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其目的
所谓不能太随意,是指解说与其上下文是有逻辑关系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是经得起比较严密推敲的,而不是随意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逻辑不严密,就意味着结构的不严密,观众会看出破绽失掉观众。同时解说的创作应该尽量让被表现对象有立体感,而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这种立体感体现在对背景材料的分析上,体现在对被拍摄对象、被拍摄事件的了解中,也体现在编导对相关知识的驾驭上。
该段落解说词说道:“还差两分钟,火车就要开了,……他们刚刚赶到”,为什么?如果仅仅只从这里镜头与同期声的表达看,观众似乎会出现一种强烈的期待感:摄像机在一个若隐若现的地下通道急速向前冲,似乎要发生什么事情,然而结果却是他们迟到了,解说和画面之间找不到关联。过去时的内容,必须找到现在时的内容并与之关联,否则背景就成为一个简单的交代,与故事没有关系;如果是现在时的,也必须思考现在时的哪些内容能够与所拍摄的镜头建立联系。寻找关联是编辑的一个基本能力,这里的关联体现在:一是话语与话语之间,一是话语与画面之间。
在寻找这种关联的过程中,直接的体现是解说词的写作。能写好的散文、好的记叙文、好的议论文并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的电视解说词。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文字创作的最大区别在于,解说词写完是用来听的,而一般的文章写完是用来看的,这一听一看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从表达方式上,叙事感、故事化应该是一般的要求。以下是一段解说词写作的实例,这个例子展示了从原始材料到电视解说词的转变,通过它可以了解“听”和“看”的差异。
以上三段要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同样内容的三种不同表达,体现了文字材料和电视解说词“看”和“听”的差异。
原始文本只提供了信息,不考虑其他的因素。而电视节目作者在获取这些材料进行解说词创作时,更多的只是对画面描述,或者说对该照片的描述,这种描述只是从说法上进行了修改,并没有完成从看到听的转换。相对前两段而言,第三段里出现了叙事主体即照片。这时的解说词创作不仅把照片当作一个叙事载体,同时也从照片里发现了问题。解说围绕主题清晰,逻辑推理性强,让观众围绕着这张照片思考,同时在推理的过程中又附带了相关信息,材料转化之后有了叙事感。
以上所说的只是一般电视纪实类或纪录片类节目解说词创作。
初学者对解说词的写作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每一个节目的解说词写作方式都很宽泛,似乎哪里都可以下手,又似乎哪里都无法下手,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试图能够提供解说词写作的一种思路。
除此之外,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如何对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整合”,是创作者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如果说前面的叙述回答了说什么的问题,紧接着必须回答的是怎么说?电视解说词,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既要考虑到画面的关系,不能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同时又不能与画面游离得太远,否则观众就会感觉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大。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背景知识融会到被拍摄主体的生活活动中,并通过被拍摄主体讲述这些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弱化观众感觉画面解说两张皮的感觉,而且还能够增加被拍摄主体的厚度或立体感。
2.段落的选取
在这里创作者选择了河北电视台记者与医院的大夫一起去火车站迎接病人陶先勇,以及到医院后记者帮助病人铺床的段落。铺床段落之后的解说词提到“我们深受感动”,如果一个举手之劳能让人感动,那这里“感动”的情感从何而来呢?电视创作一般不适宜用创作者的情感来推测观众的心理反应,因为每个人情感体验是不一致的。电视创作的最终目的是用来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创作者自己看的,如果观众没有被感动,创造者自己再感动也是没有意义的,一段好的解说词永远都是为画面服务的,为画面以外所写,它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3.编辑点的确定
从医院出来,刘玉安到医院去找大夫会诊,进医院镜头的编辑点是否妥当值得商榷。一个镜头的编辑点除了要完成内容的表达外,还需要考虑镜头组接的基本技术手段,即需要遵守一般的组接规律。这个镜头的编辑点最妥当的应该是选择公共汽车从镜头前划过作为出点,也就是镜头遮挡的瞬间,这样既完成了镜头的编辑,同时又很好地完成了转场。
4.叙事逻辑的建立
刘玉安老师和陶家人拒绝了医院减免医药费的意愿,这个段落对于节目中所表达的陶家的现状和刘老师的状况有重要意义。这里重点不在于讨论他们是否应该接受或拒绝,而在于他们拒绝或接受的理由是什么。因此编辑需要让观众感受到逻辑,而不是编导给观众结果。在这个节目中社会或周围人的爱心到底如何表达?节目中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比如医院的爱心、陶先勇的单位、某些大夫等,都涉及到这种爱心的表达。作者可能更多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全社会对陶先勇的爱心,如果这种爱心表达得不够真诚,就会成为一个“表扬稿”。表扬稿只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起作用,但不会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在拍摄人物或事件时对“好人好事”的处理是编导要认真思考的,否则就有可能将比较崇高的感情做得很肉麻。
5.如何抓拍
从医院出来,刘玉安老师在街头暗自流泪,作者捕捉到了一个镜头。
这里作者用长镜头表现这个场景,镜头采用了肩扛拍摄,所以镜头晃动比较厉害,制作工艺上显得不够精良。除此之外,分切镜头与长镜头如何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当被拍摄对象动感较强,变化明显和位移效果较明显时,可采用长镜头记录表现。
(2)当被拍摄对象动感不强,变化不明显时和位移效果也不明显时,宜采用分切镜头加强影片的节奏感。
此外,编辑时还要遵循同一场景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长镜头和蒙太奇只是两种表现方法,纪实并不完全是采用长镜头,切换也能很好地表现纪实的味道。
在同一场景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下,对镜头的处理还要遵循景别渐变的原则,这样可以使镜头的空间连续感得到更好的表现。但景别渐变只适用于一组镜头连续地表现同一主体的情况,不同主体时就另当别论。
6.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
安装假肢的前后,缺少对细节的捕捉和表现。此时拍摄者需要分析被拍摄者的心态。当创作者感受到了被拍摄者的心理变化时,最重要的是电视的表现能够寻找到一个载体表现这种心理变化,即便是写意性的,也要建立这种感受。这个段落里,节目显然更注重装假肢的过程,但忽视了装假肢时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正因为更多的关注过程,所以出现了最后一个“照片”镜头———作者采用摆拍方式宣泄了此前积累起来的情绪。正是这种摆拍,使得被拍摄者在镜头前失去了生活原生态的活跃。如何有效使用各类不同拍摄技巧的镜头,是需要长期磨炼的,而对固定镜头的使用,则是一个好习惯的开始。
固定镜头的运用:
(1)编辑应该有效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加大固定镜头的使用量,限制运动镜头的使用数量。这里的运动镜头指拍摄过程中推拉摇移等手法。
(2)限制运动镜头的使用,并不意味着镜头编辑过程中都是固定、呆板的“死镜头”,也并不是就不考虑固定镜头本身的变化,如何使用固定镜头?
摄像机应该拍摄到被摄对象位置的移动。
摄像机应该拍摄到被摄对象姿态的变化。
摄像机应该拍摄到被摄对象外表的变化,尽量拍摄到变化的过程。如红绿灯的拍摄,就要拍摄红绿灯变化的瞬间。
用镜头的切换形成节奏和韵律,切换是一种节奏和韵律。
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一个编辑需要考虑的是尽可能地顺势而为,而不是强行给被拍摄对象加入一些人为的因素,尽可能让拍摄技巧都隐藏在内容的变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