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节目编辑
9664000000025

第25章 镜头的挑选(3)

如果不是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人们会本能地让摄像机不断地运动,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打破视线所受到的局限,回到日常生活的视线范围。这个本能的反应表现在镜头上就会出现“推、拉、摇、移”等镜头的过量使用。而专业的摄影人员与编辑人员要在拍摄、编辑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心理上的这种下意识反应。因为观众看到屏幕里的画面时,他的视线范围并没有受到限制,电视机里的画面与生活中的内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线关系,而不是像拍摄者拍摄时那么狭窄的视野。所以编辑挑选镜头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如何有效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具体的原则是:加大固定镜头的数量,限制运动镜头的数量。运动镜头虽然在引起人关注上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目的,但由于运动镜头拍摄所要求的技术条件要高于固定镜头的拍摄条件,运动镜头从技术上达到稳、准、匀的要求比固定镜头更困难,尤其是非剧情类节目的拍摄,往往拍摄的技术条件相对比较简单,获得大量的运动镜头从技术保障上有一定难度。从观众欣赏的角度来看,运动镜头往往会给人更强烈的冲击力、不稳定感等,但叙事是否一直能够保持这种烈度,是值得编辑思考的。而且运动镜头本身带有创作者主观情绪,而来自于生活原生态的非剧情类节目,如果过于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未必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节目的表达,需要合理地控制运动镜头的数量,而选择那些稳定感相对强一些的固定镜头。

2.如何使用固定镜头?在强调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比例的同时,虽然主张加大固定镜头的量,但绝对不意味着让镜头的表现成为一潭死水,一动不动地“固定”镜头。相反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内容,从视觉效果上强化观众的注意力,编辑应该合理控制镜头的外部运动,减少拍摄者表达中的人为因素,而去寻找镜头的内部运动,使得节目中的动感来自被拍摄对象自身,减少节目中人为干预的因素。镜头内部的运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摄像机应该拍摄被拍摄对象位置的移动。

(2)摄像机应该拍摄被拍摄对象姿态的变化。

(3)摄像机应该拍摄被拍摄对象外表的变化。如红绿灯的拍摄,就要拍摄出红绿灯变化的瞬间,也就是说要尽量拍摄到变化的过程。

(4)用镜头的切换形成节奏和韵律,而要让切换成为一种节奏和韵律,镜头剪辑的频率必然要加快。

五、镜头选择的过程中,镜头拍摄的风格与所表现内容之间能够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欢快、沉稳等不同风格的内容在镜头里如何才能被体现出来,甚至镜头的运动与否都与这类风格是有关系的。一个很欢快的段落,但镜头却是一动不动的,那么这类镜头风格就很难与内容找到关系。除了挑选镜头时要寻找其本身是否具有这样的逻辑之外,镜头的编辑也同样需要具备类似的节奏以体现其风格的变化。

编辑具有比较好的视听语言基础或对镜头的使用比较娴熟,镜头的技术处理只是其编辑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毕竟节目编辑不是漂亮镜头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意义表达。所以镜头挑选的原则最终还要落实到对镜头表现的思考,这是镜头挑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考环节。如果说“熟悉素材”的过程是一个编辑思考过程的话,那么更多的思考都需要集中在对镜头意义的读解上。因为镜头在表意过程中具有一个特点:解释的随机性。能够让这种解释具有随机性的镜头变成表达过程中解释的相对单一甚至是唯一,才算完成了编辑对镜头的思考和挑选,镜头才能找到与表达对应的含义。

因此,除了以上所讨论镜头挑选的技术因素外,镜头的内容因素也是画面的表达因素。在挑选使用镜头时,更多时候需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缺一不可。内容角度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1.载体明确。镜头的表现对象即是叙事对象,被拍摄者作为镜头结构的思考主体,内容都要围绕被拍摄主体来思考。编辑在镜头挑选过程中需要寻找那些能够清晰地表达被拍摄者行为的镜头,将主镜头与辅助镜头分解清晰,使观众能够从镜头里获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体内容。编辑要确定以被拍摄者为主体的内容,镜头的挑选自然就以被拍摄对象的活动、行为为主。但在找到这些载体明确镜头的同时,能否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寻找到为解说词或镜头组接留下的切口,是镜头成组的一个基本要素。一个节目是由若干个镜头、若干段解说词、若干段同期声构成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除了找到那些载体明确的镜头,镜头挑选的过程中还需要找到这些切口,因为找到了这些切口也就找到了镜头编辑点的位置。这类节目大多以人物类的为主。

2.在以事件为内容主体的节目中,更多地需要编辑从文字里寻找有画面感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再去寻找相关镜头,但在挑选这些镜头的过程中,切忌语言说到哪里画面图解到哪里,成为对文字的一种图解。如果能够让画面与语言变为互补的因素,可能会有助于在两者之间寻找关联,找到了这种关联,意义的表达才能在随机中被赋予具体,信息也才能够被传递。例如Discovery的《蛇类奇观》一片开头部分,画面主体部分讲述的是一条皮尔斯蛇捕食老鼠的过程,但语言传递的却是皮尔斯蛇的毒性、生活环境等信息。两者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即使不听解说词或听不懂解说词的人从画面里能够感受到蛇与鼠的追捕过程的紧张。作者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渲染蛇鼠大战,而是要给观众讲述皮尔斯蛇的背景知识,两者得到了很好的补充。解说词既对画面的内容做了解释,同时又超越了画面的表达,所以尽管是一个不到2分钟的小段落,但表达上十分精彩,画面与语言的互补关系处理得十分到位。

3.叙事的主体是过去时,已经失去了镜头拍摄的可能性或以情绪、意境为主,表达内容比较抽象的部分,找到相关镜头相对比较困难。此时要寻找与过去、与这种情绪意境最接近的可以转化为视觉的部分。当然这种转化一定是能够被普通观众感知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画面延伸含义的作用。在抗战题材纪录片《我们的战场》第十集《刻骨铭心》表现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牺牲的段落里,作者选用了摄影机在树林里穿行、旋转的镜头,并且镜头拍摄时使用了非常强的暖色调。镜头与叙事相关联的部分在于,张自忠将军牺牲在十里长山半山坡上的一块巨石下,周围是树木,叙事中的树木与镜头里的树木之间建立了关联。张自忠将军牺牲之前已经身中数弹,镜头里暖色调的绛红色与将军的牺牲之间建立了关联,而慢镜头的处理及镜头声音的短暂空白,把将军牺牲的瞬间以及情绪比较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4.议论为主体的内容。所谓“议论”是指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或所表示的意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版,第1614页。由此不难看出,议论除了议论的发出者外,更多的是在表达人的思想活动,所以一般都是相对比较“虚”的。镜头要想表现这类比较抽象的内容,困难在于能够与镜头之间直接对应的可拍摄对象非常少或近乎于没有,如何根据文字或语言内容所表达的含义来揣摩、转换?但这种揣摩不是随心所欲地想,与前面的情绪镜头处理一致的是:首先要尽可能地去寻找议论内容的具象事实,然后通过这些具象事实与镜头建立联系,并从这些有关的部分里逐渐延伸出去。《被遗忘的工程》是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拍摄的一期与历史、与科学有关的节目,其中一段涉及过去在南京城外20公里阳山下一次采石行动中死去的工匠,并且对采石行动发表了议论。编辑使用的是在巨石上出现的千足虫,这些小虫子既为镜头找到了表现部分,又使死亡、冤魂这些镜头表现比较困难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象征。所以对这类内容的拍摄至少要找到一个具象的切入点,然后寻找有关联的部分,再逐渐拓展。在拓展的过程中空间可以是同一的也可以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在内容间找到某种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