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节目编辑
9664000000018

第18章 电视采访(5)

三、不自在性反应:被拍摄对象由于缺少被拍摄体验或其他心理问题,面对拍摄者与摄像机镜头,会产生心理、精神的紧张,表现出动作的不知所措、表情的呆滞和僵化。这种反应使事实无法自然延续发展,容易造成画面结构整体性的破坏。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激烈的反应状态,比如对抗、急转反应等,但一般在不以曝光为前提的情况下,激烈的反应不大容易出现,即使生活中出现这些激烈反应,一般都是在某种比较极端的状态下,所以不在讨论之列,但前面所述的三种镜头前的状态是比较容易出现的,所以创作者需要有比较清醒的了解。

通过对被拍摄对象的各自反应特征的分析,人们不难发现,除了部分配合性反应对事实真实没有影响,没有破坏生活原生态外,不自在反应与表演性反应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事实的进程,改变了事实的本来面貌。所以对于被拍摄者不同的反应,拍摄者必须对被拍摄对象可能出现的种种镜头反应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

电视采访与平面媒体采访比较大的区别是,平面媒体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一般只需要对采访者讲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被采访者讲述是否生动,内容是否回答了采访者的疑惑,此时只对记者是重要的,因为最终媒体表现出来的不是被采访者的讲述过程的真实影像,而且被采访者的讲述往往已经变为文字,对于受众,讲述者的直接表述能力如何是不重要的,它不会影响到内容传递的效果。但对于电视媒体,被采访者的讲述能力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讲述者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是直接被电视观众所接受的,甚至说被采访者的表述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电视媒体的采访者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引导者,他和被采访者直接将他们的讲述过程展示在观众眼前,在这种展示过程中,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的失误或其他的语言及形象上的瑕疵都会对受众接受产生影响,虽然有后期编辑的补救机会,但这种补救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补偿,而不能对其本质进行修正,无论是对采访者还是对被采访者的语言、形象和表述都无法进行质的改变,只能进行修饰性的改变。而平面媒体则与电视媒体正好相反,采访时的状态如果不是十分成功,但只要获得了重要的一手信息,就有可能经过后期写作来修正。因为受众接受到的是采访者的表达能力,被采访者不直接参与到意义的传递过程,而电视媒体一旦前期采访失败几乎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进入到拍摄过程,前期采访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这样几点:

一、采访内容。这是每个采访者都会注意到的问题,因为媒体存在就意味着采访的存在,清楚了解采访内容是每一个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但了解采访内容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采访到好内容,因为电视获得信息需要一个载体,在电视采访里这个载体就是被采访者,信息的传递还需要这个群体的表现,所以就涉及到采访者对采访内容的处理。这种处理体现在对采访内容的分析,对被采访者的判断分析,对被采访者和采访现场的控制,以及采访者个人在采访现场的发挥等。按照拍摄经验,拍摄中采访者并不是问话越多越好,那种警官似的步步逼问未必能够获得观众的赞许,而漫无边际的闲聊同样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或许某些时候,沉默、不出声也是一种提问的方式,最终的效果未必比问问题差,甚至当一个人讲述到比较动情的地方时,采访者此时递上一片纸巾比他问任何一个问题的效果都要好。另外,拍摄过程中,现场的访问要给被访者一定的回答空间,由于电视媒体能够传递过程,并且是以最直观生动的声画方式,所以有时最需要的也许并不是某个答案,而是回答过程本身,至于最终被拍摄者回答的结果是什么恰恰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二、镜头表现形式,采访的表现相比内容要简单、单一一些,最常见处理采访镜头的方式主要是下面两种表现形态:

1.固定镜头的采访方式:特点是被拍摄者的位置相对固定,拍摄的机位也相对固定或变换比较少,更多时候只做景别变换,有时也会伴随少量的推、拉、摇、移等拍摄技巧及少量的机位变化:

(1)对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寻找到与内容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场景,同时兼顾到声音环境,这种原则的应用是多样的,可能与被采访者的工作环境有关,也可能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或与内容表达的某个情节有关等,需要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分析,选择一个各方面都达到最佳平衡的地方;

(2)根据特殊需要搭建拍摄场景,比如黑色背景、特殊固定环境等,这类环境一般是经过特殊选择和处理的,所以在声音的采制上一般都能够达到拍摄要求;而背景的处理无论是出于内容上的需要还是出于镜头构图的需要,都应该在视觉上舒服、表达上有意境;

(3)这两类镜头的拍摄需要熟悉常规谈话镜头。

要求:环境选择得当,拍摄过程中使用三脚架,拍摄构图规范,声音清晰,尽可能没有任何干扰声源,拍摄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做景别变换,但这种变换最好是与内容建立起有机联系,而不仅仅是按照常规镜头需要对每个问题做景别变换,同时反打镜头和关系镜头不能缺失。

2.运动镜头的采访方式:也就是移动采访或行走采访。

(1)行走采访一般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与内容或环境有关系;

(2)要获取比较强烈的现场感;

(3)现场的行走行为是为讲述内容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将行为本身作为重点,行为只是为了获得真实空间。

要求:首先必须要有“现场”的概念,这个“现场”一般是指事实发生的“当地”,其次镜头运动要流畅,尽可能保持运动稳定,画面富有纪实感,主体镜头以被拍摄者的叙述为主,但适当地可以兼顾到与讲述相关的空间内容。运动拍摄不能冲淡访谈的内容,否则就失去了采访拍摄的意义,为了移动而移动的拍摄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有时有些拍摄者可能考虑到内容相对枯燥,于是经常让被采访者到一个与内容无关的地方边走边说,但此时拍摄者一定要清楚的是,行走采访对摄影的技术要求成倍地提高了,声音的拾取也增加了相当的难度,对编导的镜头感要求也提高了。因为所有的被拍摄对象处于一种运动中,不确定性大大地增加,所以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镜头的运动,还不如从内容和镜头编辑的节奏上去考虑,以此相对地降低拍摄难度。

思考题:

1.电视节目中的被采访者与其他媒体的被采访者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电视采访要学会倾听?

3.为什么说采访中未知到已知过程是一种思考过程?

4.电视采访者的控制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是电视拍摄中的优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