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
9663800000001

第1章 序

《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于2005年8月出版了《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调查报告之后,又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课题终于完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一成果呈献出来,它肯定会有一些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但却是我们对理论和实践作了认真思考的成果,是我们真实的见解,可以说课题组的师生,是以一颗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无限热爱和赤诚的心来对待这一课题研究的,希望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能对中国的政治改革起应有的作用。

“新闻”是个很敏感的领域,自它出现以后,就总是处于人类活动的中心位置,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新闻的发展虽自有其内在规律,但它呈现的形态和内涵,总是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势和功利的目的交织在一起,包括对它的研究也是如此,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都显示出不同的面貌和特色,人们用各种观念、方式去利用它、驾驭它,让它蒙着层层神秘的面纱,使研究者很难接近它的本质,认清它真实的面貌。课题组成立的初期,就曾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迷濛。现实的环境,以往的教育,眼前的利益,使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无所适从,如履薄冰,很长时间不敢动笔。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和思索,课题组决定首先解放思想,去掉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努力超脱功利,摆脱一些世俗的纷扰,用一种较为纯净的心态去研究学理,努力接近新闻的本质,用一种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不迷信西方的模式,也要敢于正视中国的现实,要培养一种批判精神。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同,缺少批判力。批判并非只是对事物的否定和非议,批判同样是指对人类共同的思维成果的甄别、借鉴和发展,去认清哪些是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合乎时代的发展,合乎人民的愿望,去指出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作为研究者,只要是真诚地对待学理,认真进行独立思考,那么其成果不管正确与否,相信都有其价值,都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贡献,因为没有人能够肯定自己绝对正确,掌握着完全的真理,真理是人们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地互相学习、思考、批判、修正、补充所达成的共识。

课题组还认识到宏观的学理思考必须与微观的实践结合,才能取得有用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为了能使我们有发言权,使我们的研究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课题组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到一些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栏目组进行调查研究,努力了解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实,了解广播电视新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心态,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通过调研,得到了许多书面上得不到的真实情况,它们可触可感,充满人性的跃动,透过这些言谈、行为、过程,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各种力量的博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中国新闻功能扩张的生动图景和可供分析的典型个案。

创新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课题组对创新的理解是:创新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如麦克鲁汉的“后视镜”理论,人类在前进时,总要看看后面,看看人类走过来的道路,才知道怎样往前走;另一方面,创新必须了解人类社会出现的最先进的元素,充分了解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新旧元素的重构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是人类共享的成果,数字化媒体本身就包含着实行监督权利、民主参与功能扩张的巨大潜能,它正冲击着人类社会旧的结构,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正在经历着这种冲击和重组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动荡无序的现象,如何从以往人类实践中,分析其成功可取的经验,认清新闻的本质,顺应时代的需求,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潜力,结合中国的实际的国情,找出一条改革成本最小,切实可行又合乎国家利益和人民愿望的改革道路,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设想新闻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尽可能恪守学术研究要求的超脱立场,坚持理论与实践印证,历史与现实对照的研究态度,从新闻的社会功能切入中国广播电视改革的宏大议题,以多学科视角对“监督权利”与“民主参与”两项基本功能的扩张之路进行重点考察,最终形成“理析”、“调研”、“规制”三个组成部分,共计三编九章约26万字。

“理析”编,主要对新闻理论作学理上的梳理,从宏观上把握新闻在人类进程中的发展轨迹,廓清新闻的本质。研究首先遵循历史学的“长时段”理论,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自由主义经济经典学说,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理论资源,考察系统观下的现代新闻事业中“监督权力”与“民主参与”两项核心功能的演变轨迹,对13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及日本,在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文化传承共同作用下,新闻功能扩张的成败经验进行了总结;然后集中观照近50年来同处儒家文化圈,经历威权政体向现代民主体制转轨背景下的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新闻事业的转型经验,聚焦和梳理近代以来中国新闻功能的屈张进退,定格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新闻功能扩张机遇。整体的历史视角,是为了有一个高的立足点,从人类已有的经验中认清新闻功能扩张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这一关键变迁下新闻功能的健全发展提供参照体系。

“调研”编,是我们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实践进行的考察报告,是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思考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中心环节。课题组在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将近一年的时间,兵分三路,到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甘肃五地10家电视台进行调研,与115名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同时还访问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三家广播媒体的十余名从业人员,其中有主管新闻的台领导、新闻频道总监、新闻栏目制片人、记者、编辑,加上我们课题组的一些成员本身就来自广播电视新闻的第一线,或者参与过新闻节目的釆访制作,这种参与式的考察和深度访谈,使我们对中国电视新闻实际有深切的体验和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能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河北电视台的《阳光热线》,江苏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作为个案剖析,这些栏目都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和从业人员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在实现新闻功能的扩张方面所面临的奋进、挫折、困境、抗争,都反映出当下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实践的危机与转机,我们正视这一现实,不回避问题,以共同探寻适合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功能扩张之路。

“规制”编,是我们在“理析”和“调研”之后的一些建设性的思考,以宏观制度规制作为研究重点,力图对广播电视新闻系统的技术、经济、法律及系统组织内部的生产组织结构这四个要素,进行规范性的建构。“技术”要素,在媒介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字化给人类的传播带来根本之变,在网络平台上媒介正在相互融合,广播电视新闻界应如何应对,如何认识目前的危机,迎接挑战,变危机为转机,未来的新闻在信息的生成和传播上,将更加平民化、个体化,受者的权利在增大,大众媒体在语态、观念、政策和体制上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变革,以免陷入被动的局面;“经济”要素,着重从公共利益和商业运作,政府权力与市场规律、公平公正与社会效率等似乎对立的概念之间寻求平衡点,中心轴线则是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中,总不断会有这样那样的力量,使新闻功能偏离中心轴线,中心轴线应有一种力量让它回归,让前进的路走得更直,这就要求现在的主流媒体在体制、法制的层面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组织”要素,借助现代管理学资源,研究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生产的组织层次的重组,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比如现在电视媒体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在进行的调整,从“栏目化”到“频道化”的组织结构基本单位的转换,从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到试行的大编辑部运作,各电视台内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调配等等,都在自我调适。当然这种调适不会是十分顺利的,以往的惯习,既得的利益,观念的滞后,都会产生冲击波,在课题组出版的调研报告《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中,从业人员所体验的困惑和尴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改革必须进行,势不可挡;“法律”要素,着重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的法制进程,在这个争议较多的问题上,我们表达了一种谨慎的见解,认为承诺、利益让渡、阶段性渐进,是中国新闻立法的未来之路,而对当下的知情权、釆访权,评论权、报导权等,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争取有益的案例,促进制度的事实变迁。

总的来说,我们的一些规制设想,走的是一条吸纳中西方新闻事业发展的成败经验,尊重新闻应有的功能规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各种利害冲突之间,寻找一条改革成本最小,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道路,好在我们是研究者,不是决策者,我们的研究仅供决策者参考,现在中国有了较为宽容的学术气氛,使我们能消除顾虑,真诚地表达我们的见解。

这个课题的研究几起几落,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它的完成得力于我的2004级的博士生,他们一进校就投入了课题的研究之中,他们都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高传智是兰州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生,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从知识政治学的角度,对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的旗舰节目《新闻调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其栏目理想与现实操作中的冲突,对其监督功能乏力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阐述,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他是整个课题的主要执笔者,撰写了“理析”编、“调研”编,及“规制”编中的“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技术变局”一章,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的谢勤亮,具有优良的学术研究素质,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勤奋坚韧,赢得了中央及省级台的一些主管新闻的台长、栏目主编、制片人的信任,与他坦诚交流,乐于提供资料,他还为后期调研资料的整理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写作了课题的“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体制重构”一章。田维刚是我院保送的博士研究生,他积极参与了调研、资料整理及课题研究的后勤工作。同年级的博士生李艳、曾晶也以很高的热情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和写作,曾晶写作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组织架构”一章,李艳写作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法制进程”一章。博士生顾洁、蔡海龙、秦瑜明、杜友君、杜志红、张军华,都参与了课题的讨论研究,他们的论文为本课题提供了资料参考。尤其应提及的是北京大学硕士生张冉的关于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毕业论文,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兰州大学的冯燕老师为我们在甘肃进行的调研做了大量工作,特此对她们俩人表示谢意。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新闻与电视学院的许多老教授,如曹璐、叶凤英、刘宏、刘燕南、雷跃捷等,都对课题组做了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们顺利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和写作,特此致谢。

课题的完成,我们的心情并不感到轻松,一方面我们肯定会有错读和不足之处,我们等待着各方的批评与指正;另一方面,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越深入调查研究,就越有一种改革的紧迫感和焦虑感,要想真正发挥新闻的“监督权力”、“民主参与”的功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学术上则要解放思想,广开言路,更新观念,改革才会有更快的步伐,更好的前景,这是我们衷心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