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改变一定应该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再进行。由于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体育现在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金牌战略。我知道有一些文人从雅典开始就对这个战略颇有微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在北京获得金牌是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一个关键部分。假如北京的金牌数与雅典时只是持平,我现在就可以想象出媒体和民众将是什么样的心情。重在参与是对小的参赛国说的,更快、更高、更强则是类似中国队这样的代表团的追求目标,否则奥运会就会失去它的魅力。所以我非常理解和支持中国乒协的立场:改革要在北京奥运会之后进行。
但是在奥运会之后一定要改革啦!最好改得使中国队只能在世界比赛上面拿到半数金牌。否则很快地乒乓球在我们这个乒乓球王国里面也会失去观众的支持。
一些金牌和荣誉的牺牲如果可以带来这项运动长久的生命力,那么一个国家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因为从事乒乓球运动的人们的目的不仅是使一支队伍长盛不衰,他们是要这个运动长盛不衰。
“中国体育”
(2007年7月)
当缪鲁让我给新版的《中国体育》杂志每期写一段文字时,我立马就答应了。这一方面由于老朋友的面子,人民日报体育部的人员是最稳定的,大部分人我们认识都超过20年了;另一个原因就是杂志的名字《中国体育》。
可能是在这个行当里时间久了,我非常喜欢带有“中国”字样的文章或者栏目。我在体育中心主任任上时,曾经也创建过一个叫做《中国体育》的栏目,不过那是在十多年前,中国体育还没有今天这么多的故事,栏目办得不温不火,后来就关张了。
还有另外一个关张的理由:什么是“中国体育”?中国体育已经与世界体育相融合了,如何做一个栏目只讲“中国体育”?难道只是武术等国粹才可以称作中国体育?何况连武术都已经走向世界了。
其实我们有些偏颇了,中国体育应该讲体育在中国里面的现状和发展,以及中国体育和世界的关系及位置,就像这本杂志现在这样。
中国体育里面有着太多的故事,让我们哭,让我们笑,也让我们悲让我们怒。人们记住的当然主要是那些英雄,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我们的英雄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人为的政治性色彩而显得有些遥远,但是英雄在什么时代都是英雄。只有在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体育开始变得色彩斑斓,人们在英雄的旁边逐渐可以看到善意的欺骗,恶意的中伤,阿Q式的自我感觉,以及黑暗中的罪恶勾当。许多人在问:为什么中国体育变成了这个样子?
其实中国体育和世界体育是不可分开的,英雄主义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是体育的主旋律;但是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着伴随着英雄的小人,只不过在过去他们在中国没有被发现或者说我们压制着自己不去发现他们而已。这并不是生活中的悲哀或者是社会的堕落,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社会。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一个统计: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人均2000美元之后,这里的民主诉求就会直线增加。看看这几年的网络和报纸,就可以发现这个统计是有道理的,因为批评在逐年增加,而批评正是民主诉求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其实也不奇怪,人们挣得多,交的税就多,而政府靠税收运转的特征就越明显,交税的人们当然会问:既然我是养活政府的一分子,我为什么不可以质询被我养活的人的行为呢?当然可以。
体育是最容易被一般人群质询的,因为它最透明。所以尽管体育和其他行业相比市场发展得比较晚,但是它在社会上得到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这对于当事人来讲有些痛苦,但是对于这个行业却是幸福的,“注意力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被“注意”的行业是可以在市场上活得比别人滋润一些的,当然它得付出被“注意”的代价。这个代价对于个人来讲是隐私,对于行业来说就是批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中国体育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我相信许多人在思考着或者在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出于各自不同的位置,这个思考将会大大的不同。但是无论怎样思考和决定,变化是一定要发生的,因为中国的体育已经融入了世界,而世界的市场也已经在影响着中国体育。
花钱看英超的意义
(2007年8月)
2007年2月12日下午,一个叫天盛的公司宣布,他们已经购买了未来三个赛季的英超转播权,将全部放在广东电视台属下的欧洲足球付费频道中播出。七月份他们又宣布购买了意大利联赛。8月11日英超比赛正式开始,在此之前几天,天盛公司宣布将网络播出权卖给了三家互联网。
尽管有一些抱怨,但是说实话,英超从一开始就是为付费电视定制的,每个周末七八场比赛,每场比赛间隔两个半小时,只有单独的付费电视才可以安排播出。
依我看,除了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等大赛之外,未来大多数的常规体育赛事都会安排在付费电视频道之中。这原因一方面是现在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开路电视频道和像CCTV5这样的基本有线频道由于频道资源的限制已经安排不下那么多的赛事;另一个原因在于体育赛事观众和娱乐节目观众相比还是少数,而且各有所爱,并且对所爱的赛事忠实度高。当然奥运会和世界杯除外,在那个时期由于它的巨大的新闻效应,受众大大超出了球迷范畴。日常的体育观众则是一个个的特性观众群体,他们所喜好的体育项目是不同的。我曾经设计过付费体育电视集团,我认为那真的是未来体育电视的发展方向。而付费电视之所以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就在于它可以提供给这部分愿意付费的观众在别的电视频道中看不到的个性内容。
同时付费电视的出现就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的付费用户都是少数。不像新闻等社会服务内容,特定的体育比赛是可以只提供给特定群体的,球迷们实在用不着抱怨英超电视的收费。何况收费标准比手机话费还低很多。
但是我认为这个决定对于广东电视台的欧洲足球频道是个绝大的利好,而对于天盛公司来说则是一场赌博。
为什么呢?
首先,尽管现在的欧洲足球频道是由天盛公司经营,而且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现任广东电视台台长。我相信广东台只是将频道资源注入在这个公司里面,不会有现金投入,而且还必须是占有大股。他与另外的投资者的合作前景完全取决于频道的“钱景”,如果天盛现金的提供者有足够的支持,或者如果这个频道在两三年里面有明显的增长,或者换句话说,有了明显的增长才会给投资者有继续烧钱的信心。转播权就算是传说中的5000万美元或者英镑,如果有看得见的前景,那对于投资公司来说只是一个小数,因为他不是在根据这个体育赛事的实际价值在买版权,而是为了将来再卖这个频道,无论是卖给另外的投资者,还是自己经营卖给用户。
问题在于它是否可以在看得见的将来形成盈利的规模?
付费电视的经营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一种商业:买来内容,卖出机顶盒。但是这个“容易”是在这个国家和地区有了付费电视的基础。
我说的这个“基础”不是有多少潜在用户,这个问题由于中国的人口是不成问题的,我说的是最简单的基础:在未来的五年里有多少想付费的人可以有地方去付费而安装到自己想要的付费电视。四年前广电总局的数字转换计划就要求在2005年底达到3000万户,现在呢?在2008年能够达到1000万户?
由于现在的这种数字转换方式,特别是由于我国的付费电视内容供应的匮乏,经过数字转换之后,能够有5%的用户愿意付费就不错了,而在这个数目里面大概可以有五分之一是付给体育的,即能够占到总数的1%。播出英超的欧洲足球频道的月费应该在200元上下,这样算来3000万户数字电视的规模可以达到30万户实打实的英超付费用户,扣除地方分成,制作等费用就可以基本持平,所以只从数字上面看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但是,英超的基本观众来自于几个大城市,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却在中小城市进行要快许多,所以即使只要求有30万英超付费用户,这个数字在三年版权期满的期间也是不太可能达到的,但是一定会给投资者带来希望。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从2009年开始又会有新的谈判新的出价,那时候的价格可能会是现在的三到四倍。天盛是否还撑得住?欧洲足球频道由于资源属于广东电视台,所以还会继续下去,即使天盛撑不住了,别的投资者还可能会进入。因此我说对于广东电视台这是一个只胜不败的位置,对于天盛可就不尽然了。
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令天盛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我相信他们也非常清楚:直播卫星电视。尽管有一个禁止个人未经批准接收直播卫星节目的国务院129号令,但是私人家里的小型卫星接收天线在大城市里并不鲜见,主管部门是睁眼闭眼。而且中国的第一颗直播卫星虽然在去年发射失败,但是第二颗在今年又会上天,这个卫星一定会部分商用,而商用就必须对这个法令进行适当修改。一旦129号令修改或者废除,中国的直播卫星节目用户在短期内达到1000万户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和数字整体转换工程不同的是,这些用户是已经准备花钱看电视的人群,也就是说在这部分接收者里面可能有50%以上就是为了看体育节目。付费电视的前景真正在这里。
不过这不是一个商业讨论,而是一个政治性决定。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是一个意识形态主导的国度,尽管这个主导已经在逐渐弱化,但是这个弱化并不是抛弃,而是更加艺术,是外松内不忘。由于这个原因,国外的媒体是不太可能短期内正式进入我国的,而他们进入的主要渠道就是卫星直播电视。尽管现在各方面对于个人私自安装卫星天线都不是太当回事,但是一旦紧急情况出现,国家马上可以依据129号令将所有私人天线拆除。如果自己也有了卫星商用频道,允许私人合法安装,国家就会在紧急状况下缺少了取缔的法律依据,而这种紧急状态的可能性在短期内是不能排除的。所以我认为在未来的三五年内,国家不会为商用卫星这一个行业上的利益而修改法律承担风险。同时我也相信,这个法令一定会修改,因为科技的发展是基础,政治是一定要适应这个基础的。问题是:在法令终于修改的那一天,天盛是否还会存在呢?
但是,不论天盛是否还存在,不论欧洲足球频道是否可以生存下去,付费看英超都是中国体育电视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它的影响可能在几年后才可以实现,这才是它的意义所在。
陈永正的启示
(2007年10月)
2007年9月18日,大卫·斯特恩宣布,聘用原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为即将成立的独立公司——NBA中国的CEO。由于双方的知名度,这个消息被国内外媒体都摆在了那几天的头条,为还没有完成注册的NBA中国有限公司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广告。除了这些媒体之外,体育界或者商界里面有没有人想过这个消息代表着什么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最大的几家体育管理及经纪公司先后都在中国立足,例如国际管理集团、盈方公司;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国内公司涉足体育;但是像NBA中国公司这样的大手笔还是第一个,如果这个公司可以在三四年内成功的话,将给中国体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个举动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在于中国的体育市场由于中国的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而开始真正被国外资本重视。以前或者以后当然还会有单场的商业赛事,但是今后赛事的投资者可能会区别于之前,不再是做一场,赚一笔就走,更多的可能会是要求固定化和长期性;而长远投资概念对于中国体育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启示在于体育不仅是体育,更多的是生意,是和进出口贸易,资本市场一样的大生意。由大卫·斯特恩主管的NBA联盟不管球员的技术和训练,他管的是将这个生意不断地做大,给各个俱乐部越来越大的平台和收益,然后俱乐部再去管球员和教练。在此之前,国外公司都是附着在中国体育上面做生意,而这次,就像跨国公司的生意一样,NBA开始在中国开疆裂土。
第三个启示来自于陈永正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我们说了多年体育的市场化改革,但是收效并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主导这些改革的人们没有想清楚这么一个事实:体育市场首先是市场,体育不过是“定语”,而市场行为就应该由懂得市场的人员主管;中国的体育部门主管若想在中国体育市场上面有所作为,恐怕也要开始在体育系统之外物色人才了。
但是,“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吗?”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尽管几乎所有的跨国体育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子公司或者是办事处,却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说获得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功,这不能不让人们思索:或者是他们走的路不对,或者是中国的特点要求不同的道路?
陈永正简历中有这么一条:善于处理政府关系。或许是NBA意识到了以往的体育公司与中国体育主管者的沟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