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9663100000042

第42章 摄影作品评析(4)

(一)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平衡的两种形式。对称是指画面中轴两侧(上与下或左与右)有相同的景物,如同拍摄清澈湖水边的一棵树和水中树的倒影。但是对称式的构图在现实拍摄中并不多见,常见于拍摄人体、昆虫,自然界中绝对对称的景物较少。

均衡则是指画面中轴两侧要有不同质、不同量的景物。如果画面的一侧出现景物,而另一侧呈现空白,往往会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平衡,视觉上的不平衡容易引发观者心理的强烈变化。一些摄影师在创作开放式作品时也会使用不均衡的构图方式。均衡构图并不需要画面两侧是同一景物,也不需要相同质量。均衡式构图往往是首先将画面的主体已经按照需要放置在画面的一侧,而另一侧需要一个陪体与之相均衡。例如画面左侧是一个人的全景,画面右侧可以是一只小狗(体积比人小),可以是一辆自行车(体积与人相当),也可以是一座电话亭(体积比人大)。

均衡是摄影构图的一种常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均衡式的构图法则的画面意义比较完整,信息传递清晰。当然,进一步研究均衡构图时,不光要求画面的左右均衡或上下均衡,需要关注画面内容中的纵深均衡。

(二)集中与呼应

集中与呼应都是要求画面有重心,画面不能散乱。前文提到,主体是画面的内容中心、结构中心和趣味中心,但这三个“中心”并不意味着主体一定会放置在画面的几何中心上。事实上绝大多数画面都不会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正中心。

集中是指众多景物向着一个目标汇聚,这种会聚既可能是明确的运动方向或视线方向的汇聚,也可能是表意的汇聚。

呼应与均衡有一定的相似,往往存在于画面的两侧,尤其是对角线方向的比较常见。与集中有所不同,集中式构图中的众多的元素一定是有联系的,而呼应关系中的元素则不一定有直接联系,可能是实物联系,也可能是色调呼应、线条呼应、影调呼应等等。

(三)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后被运用到绘画与雕塑艺术中。由于在摄影创作时,摄影师不可能在取景器中设置精确的刻度尺,所以在摄影中运用的黄金分割没有严格遵照数学上的黄金比率。通常将画面长和宽三等分,这样原有画面形成由横竖各四条线分割成九个面积均等的部分,我们常常把横、竖的四条线叫做黄金分割线,把它们的四个交点叫做黄金分割点。但在实际拍摄时,摄影师往往还是依据均衡原理构图,很难精确地按照黄金分割比率进行创作。

五、摄影的三维空间

照片是一个纯粹的二维空间,照相机拍摄的景物却几乎都是立体的三维空间,如何用二维空间来表现三维空间,也是摄影艺术重要的技法。在摄影实践中,透视感、立体感、质感都能够很好地还原三维空间。

(一)透视感

人眼对立体世界有明确的视觉判断,来源于人有着平行的双眼视线。当人用一只眼睛看世界时,透视感依然存在,但不如双眼看世界时那么精确。照片只是一张几乎没有厚度的薄纸,我们在欣赏照片时,对照片里的各种元素常常用“左右上下”来描述,而不用“左右远近”来描述。对于照片这样的二维画面,只能用上下左右或长宽等词来定位,但照片中“上和下”的画面内容,在现实世界里往往是远和近的关系。

摄影中的透视大部分都是人眼就完全可以体验的。有一种透视关系叫作“几何透视”。在生活中人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近处显得很大,在远处显得很小;同样的铁轨,越往远处看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显得越来越近,这些现象在摄影技术中可以概括为“物体近大远小、线条近疏远密”。

同样的一座山,种植着同样的树,在同一时间,近处山头树的颜色比较深,远处山头的树颜色较浅;近处的颜色饱和度比较高,明度高,远处的颜色饱和度和明度比较低;物体的轮廓在近处非常清晰,远处则逐渐模糊。这些现象在摄影技术中称为“空气透视”,由于空气中的大气和介质,给人眼带来了以上视觉变化。

透视感能使照片还原真实的三维空间,透视感强,空间就越逼真。透视感的强弱与拍摄角度有关,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透视感也不同;透视感同时也和镜头的焦距相关,广角镜头很容易增强画面的透视感,而长焦距镜头将纵深空间压缩,透视感减弱。

(二)立体感

在拍摄立体景物时,有些照片难以表现景物自身的立体感,有些照片则立体感非常强。究其原因很简单,没有立体感的照片往往是拍摄景物的“一面”,立体感强的照片则会拍摄景物的“多面”。

拍摄景物的一个面,画面中的线条往往都是与画面框架平行或垂直的线条,变化拍摄角度,从景物的斜侧面拍摄,景物的线条就会形成不平行的斜线条,立体感自然产生。同时光线也能协助立体感的造型。在阴天的散射光照视或晴天的顺光照视下,由于景物各个部分的亮度比较均匀,立体感也不容易表现,而选择合适的侧光或侧逆光,景物出现明暗反差,立体感会表现得比较好。

不能忽视的一个经验,背景对立体造型起着关键作用。当背景与主体之间在影调、色调上过于统一时,主体形象很难突出,更谈不上立体造型了,只有在背景非常简洁,良好地突出主体的情况下,立体造型才能很好地产生作用。

(三)质感

质感是对物体表面材料结构性质和质地的视觉感受。通常以质感表现为主的照片,在景别上往往不大,也就是以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主。在摄影创作中,除了少量以宏观拍摄表现独特地理地貌的风光画面,突出质感的照片主要是肖像摄影和广告摄影。拍摄人物肖像和小型物体,很难突出三维的立体空间,一般拍摄肖像和广告,画面空间本来就很小,画面容量也很少,所以要想把透视感拍摄出来非常困难,往往强调立体造型。如果主体的质感表现得很好,与立体造型共同还原三维空间,画面艺术性则非常完美。

在表现质感时,最需要讲究的就是照明和曝光控制,要针对不同的物质表面特性来确定光的种类、强度和方向,注意光圈变化时带来景深的变化。

六、光线与影调

摄影即是“用光来写作”,可见光线对摄影的重要性。没有光就没有摄影,因为没有光就无法曝光显影,所以光线对摄影的基本作用,就是照明。随着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摄影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只用光线来写作,而是将光线纳入到造型艺术中,用各种各样的光线形式实现多样的画面构图。我们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一下摄影用光的形式。

(一)光线的分类

从光源的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自然光是指自然界发出的光线,对摄影而言,能起到照明作用的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光;人工光则是人造光源,主要是通过电发出的灯光。从光的传播方式看,可以把光线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直射光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晴天阳光,聚光灯光。散射光是由于光线受到某些介质的阻挡,均匀地向四周传播的光线,如阴天天空光,覆盖柔光箱后的闪光灯。从色温角度看,光线可以分为高色温光和低色温光,中午的阳光色温就比较高,朝阳和夕阳色温则比较低。

(二)色温

色温是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的概念,科学的定义是“热辐射光源的光谱成分”。需要注意的是,色温并不是表示光线的温度,而是光线颜色的一种标志。色温的单位是K,是绝对温标单位,与摄氏温标的关系是K=-273摄氏度。

在实验中把一块标准黑体从-273摄氏度开始加温,随着温度的升高,标准黑体会发出有颜色的可见光,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标准黑体发出的可见光颜色会由暗红变成橙红,再变黄,逐步变白,最后变蓝,这个随着温度变化产生的色光,就叫光源色温度,简称色温。

在彩色摄影创作中,如果不注意色温的问题,照片就会偏色。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在室外自然光条件下拍摄的风光照片,呈现出或浓或淡的蓝色,也经常看到一些在室内人工光条件下拍摄的人物和静物照片,或多或少地偏橙黄和橙红色,这都是由于色温控制的失误导致了色彩不能正常还原。所以在进行胶片拍摄时,首先要根据拍摄对象所处的光线环境,确定胶片的类型,选择日光型或灯光型,或者使用校正色温的滤光镜。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要先在拍摄光线条件下进行白平衡调整,这样拍摄的画面就不会出现偏蓝或偏红的情况。

(三)光线的方向

除开散射光外,直射光都有明确的投射方向。这个方向对于摄影而言,可以用顺光、侧光、斜侧光、逆光、侧逆光、顶光、脚光来区分。

顺光是顺着照相机镜头投射到主体方向的光,很多初学者容易在这个概念上混淆,单纯的以为只要是对着主体正面的光就叫顺光。我们在判断光线方向时应该以拍摄方向为准。逆光就是朝着照相机镜头而来的光。侧光与顺光、逆光都成直角,斜侧光位于顺光与侧光之间。侧逆光位于侧光与逆光之间。顶光和脚光是就拍摄对象而言,顶光位于拍摄对象上方,脚光则位于下方。

(四)影调

影调主要用于黑白摄影领域,但我们可以把它借鉴于彩色摄影。通俗地讲,影调是指画面中各种元素的明暗关系。

不同的照片影调也不同,有的照片明多暗少,生活中常见的婚纱摄影、艺术人像摄影,称之为高调;有的照片暗多明少,常见的人物肖像、部分商业广告,称之为低调;在黑白摄影中,有的照片以黑色和白色为主,过渡不明显,可以称为硬调;有的照片黑白两色之间存在大量的灰色,过渡细腻柔和,可以称为软调。

各种称谓并没有统一而严格的规定,摄影师会根据自己的创作习惯和拍摄对象调整画面的影调。但只需要体会一点:影调与情绪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