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9663100000002

第2章 影视艺术和影视作品(2)

二、中国电影的历程

电影1896年进入中国,但中国自己拍摄电影是在20世纪初。中国电影历经风雨,在一代代电影人的努力下,以其自有的观念与形态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中国电影发展史所呈现的明显的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05年,中国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迈出了它的第一步,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组织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国粹意义的影片《定军山》,他请来了京剧老生谭鑫培为主演,由照相馆技师刘仲伦拍摄。这是一部用影像记录京剧表演的影片,也是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私营电影业开始繁荣。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创办“明星影业公司”,开办明星影戏学校,正式培训电影演员。他们拍摄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爱情》(1922)《孤儿救祖记》等影片。1930年,“联华影业公司”成立,主要导演有孙瑜、史东山、洪深、欧阳予倩等,他们拍摄了《故都春梦》(孙瑜)、《天涯歌女》、《少奶奶的扇子》(欧阳予倩)、《玉洁冰清》(卜万苍)等影片。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左翼电影、抗战电影风靡荧屏。1934年蔡楚生成功导演了《渔光曲》,在上海连续上映84天而不衰,第二年参加莫斯科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左翼电影家们组建了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等领导,拍摄了《桃李劫》、《英雄儿女》等影片,其中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一代青年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热情。

1937年抗战爆发,“明星”、“联华”等影业公司遭重创,大批电影工作者云集武汉,转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抗战题材影片。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昆仑影业公司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文华影业公司的《夜店》、《小城之春》等。

(三)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经历了“文革”劫难后,在新时期复苏并取得长足的发展。

首先是第四代导演在艺术上的创新与成熟。在《苦恼人的笑》(吴天明导演)、《城南旧事》(吴贻弓导演)等影片中,大量运用变形镜头、运动镜头和声画对位的蒙太奇技巧,进一步丰富了电影语言。

然后是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和突破。第五代导演是指“文革”结束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电影创作的一批年轻导演,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他们创作了一批具有探索意义的影片。如《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别姬》等。因其创新与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影片频频问鼎国际电影节奖项,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关注。如张艺谋的《红高粱》获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分获第48、49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和金狮奖。吴子牛的《晚钟》获第3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六代导演是指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事电影创作的一批青年导演,有张元(《妈妈》)、王小帅(《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娄烨(《周末情人》)、路学长(《长大成人》)、张扬(《昨天》)等。第六代导演认为拍摄电影是导演个人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拍摄的影片更具有个人化风格。人们在评判第六代时,往往把第五代作为一种潜在的参照系,从与第五代的差异中寻找第六代的种种特征。杨远婴这样总结第六代的特征:“他们作品中的青春眷恋和城市空间与第五代电影历史情怀和乡土影像构成主题对照;第五代选择的是历史的边缘,第六代选择的是现实的边缘;第五代破坏了意识形态神话,第六代破坏了集体神话;第五代呈现农业中国,第六代呈现城市中国;第五代是集体启蒙叙事,第六代是个人自由叙事。”从第六代拍摄的影片来看,他们的确更注重个人化叙事和现代感。

三、电影艺术的分类

电影按表现手段和表现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和故事片。

美术片是角色不由演员扮演,而用人工绘制、制作,再由人工配音的电影,包括动画片、木偶片等。

纪录片以纪实为主要创作手段,纪录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狭义的纪录片只指新闻纪录片和文献片,广义的纪录片还包括风光片、舞台纪录片、人文纪录片等。

科教片指利用各种电影特技讲解科学常识的影片。

故事片是电影的主体,种类很多。根据风格、题材和内容,可分为喜剧片、悲剧片、历史片、儿童片、武打片、枪战片、科幻片、侦破片等。按体裁,可分为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的不同发展时期,电影总是侧重于向其他兄弟艺术学习。1920年代,电影主要向诗歌学习,蒙太奇式电影成为主流,以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为代表,涌现出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5)、普多夫金的《母亲》(1926)等一批著名电影。30年代至40年代,电影主要向戏剧学习,戏剧式电影盛极一时,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最为著名,出现了《魂断蓝桥》(1940)、《卡萨布兰卡》(1943)等一大批名片。50至60年代,电影主要向散文和小说学习,纪实性电影达到高峰,出现了意大利的《罗马11时》(1952)等一批纪实性电影和《罗果和他的兄弟们》(1960)等一批小说式电影。60年代以后,随着“新好莱坞”电影的重新崛起和欧洲、苏联电影的复苏,电影的片种也越来越多样化。

四、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通过展现在银幕上的视听形象给观众以身心的愉悦,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具有与其他艺术如音乐、文学、戏剧等相似的艺术特征,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制约,但它又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

1.视听造型性

电影是视听艺术。电影所运用的一切手段,如摄影、灯光、化妆、道具、服装、声音等,主要是为了加强视听效果,电影要在一定画面的有限空间内,通过直观而生动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塑造人物,叙述事件,抒发情感,表达主题,因此电影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是它的视听造型性。在电影艺术中,景别、焦距、镜头运动、光线、色彩和画面构图等,共同组成画面造型。人声、音乐、音响共同组成声音造型,与画面相互配合,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2.画面运动性

电影通过运动着的画面表现动态的人和事物的状态,当人们欣赏电影艺术时,会清楚地看到场景不断变换,人物不断活动,事件不断发展,一切都处在运动之中。电影的运动性主要通过被拍摄对象的运动、镜头本身的运动及被拍摄对象与镜头的复合运动来实现。

3.时空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时空艺术,它能直观、逼真、多方位地体现时空关系。在影视作品中,空间可随时变换,可以从沙漠到大海,从天空到地面,从偏僻的乡村到现代都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的空间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电影艺术中时间的转换也是灵活自由、手法多样的。运用蒙太奇手法,电影作品中时间可以被拉长、倒流、缩短。在电影作品中,现在时空、过去时空、未来时空交织重叠。

4.艺术综合性

电影艺术是综合艺术,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另一方面是综合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段。

电影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就电影的技术基础来看,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如果没有现代工业提供光、电、声、化等方面的条件,没有感光胶片、光学镜头、摄影机、放映机等配套设备的问世,就不可能有电影的诞生。而且影视的最基本构成元素——画面与声音,也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画面由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声音由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音响,都是以科技发展为前提的。蒙太奇的应用,也同摄影机摆脱固定状态密切相连。而变焦摄影、叠影、高速摄影、背景合成等无不依靠科技的发展。在当代电影的发展中,动作片、枪战片、科幻片、恐怖片等片种的发展,则更多依赖科技的进步。

电影的综合性更体现在它吸收姊妹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借鉴戏剧艺术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经验,又从绘画、雕塑中吸取造型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将音乐纳入到电影创作中使其发挥重要的抒发情感、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电影又拥有绘画、雕塑所不具备的运动形态,拥有音乐所没有的造型因素,突破了戏剧、舞蹈的时空局限性,并把文学的语言符号转化为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直观形象。艺术的综合性使电影成为一门集体创作的艺术,将编、导、摄、美、录、音、道、服、化等多个职能部门集合在一起,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主导协同完成。

第二节 电视艺术

与电影相比,电视是更为年轻的传媒,然而它的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却是此前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电视只有70多年的历史,但已发展成为当今最重要、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不仅以其丰富的节目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以其迅捷而形象的信息传播功能介入并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乃至生存方式。一般认为电视具有新闻信息功能、文艺娱乐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务功能,但前两种功能是主要的。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它的文艺类节目属于艺术的范畴。

一、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电视的发展经历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多路电视和卫星传播三个阶段。

1.黑白电视阶段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此后,法国于1938年,美国、苏联于1939年相继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世界电视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视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世界各国都开始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

2.彩色电视阶段

人们盼望能将生活中的五光十色的自然景观和色彩缤纷的世界风物搬上电视荧屏,经过一代一代科学家的反复试验,1940年,第一部彩色电视机在美国诞生。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3.多路传播与卫星传播阶段

20世纪60年代,随着彩色电视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普及,人们希望改进电视传播质量差和节目形式单一的状况,多路传播电视设备应运而生。1964年,美国发明了“同步静止卫星”,实现了电视节目卫星传播的梦想,从此电视的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中国的卫星电视起步较晚。1990年,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通过国内卫星传送全国,随后的十几年,中国卫星电视迅速发展,所有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覆盖全国。

二、电视艺术的分类

对于电视的概念,国际电信联盟所属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在622号建议书中所下定义为:“电视是电信的一种,用于传送代表景物的信号,在收到信号之际将它储存后,使景物的画面重显。”即电视就是远距离传送画面。这是目前最权威的定义。因此电视首先应当是一种传播媒介,它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传播着各种信息,也传播电视艺术节目。它包括电视艺术部分,又不完全等同于电视艺术。

电视节目是通过电视传播的各种节目类型的总称,一般来说,电视节目分为新闻类节目、专题类节目、文艺类节目和服务类节目。电视艺术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电视荧屏上播出的各式各类文艺节目,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及真人秀节目)等等。同时电视艺术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以及诸多亚艺术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电视剧的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电视小品等。

单本剧是电视剧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具有独立的故事或情节,基本上一次播完(有时分上中下三集),情节紧凑,人物不多,时间大致在半小时至两小时之间。《新闻启示录》、《秋白之死》都属于电视单本剧。

连续剧是电视剧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故事情节常常较为曲折复杂,剧中人物往往数量较多,主要人物和情节都是连贯的,每集演播全剧中的一段故事,并在结尾处留有悬念,吸引观众连续收看,如《雍正王朝》(28集)、《红楼梦》(36集)等。

系列剧是一种类似于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它有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情节并不连贯,每集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故事,观众可以连续收看,也可以任意选看其中的几集,如《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家有儿女》、《一家老小向前冲》等。

电视小品是电视剧中的轻骑兵,播映时间短,人物、情节都比较单纯,常常撷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人物的一个特征,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的某个侧面。电视小品有多种类型,其中的喜剧小品深受观众喜爱,《超生游击队》(黄宏、宋丹丹表演)、《中国功夫》(赵丽蓉、巩汉林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