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术综合真题解析
9663000000006

第6章 答题技巧(5)

第三节 行文

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要潇洒,结尾要飘逸,正文要沧桑。这就要我们用对生命的体悟去书写,要用书写去传达对生命的体悟。在对整个文章进行了谋篇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要注意行文了。有那么几点必须注意:

1.卷面形式

卷面形式上,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字迹清晰,杜绝错别字。好的字迹绝对会给自己带来不少优势,因为“看着舒服”会影响阅卷者的心情,而心情舒畅与否又直接影响着最后的得分,所以这里奉劝诸位,凡有写字潦草不清者,务必要改正,不求练过硬笔书法,至少要看得清楚,我常和同学们开玩笑说:“字儿丑不要紧,但起码得丑得清秀一点儿。”丑得清秀,是对字迹要求的下限,有的同学单个字儿很好看,龙飞凤舞的,合在一起一看,不行,根本看不清楚。所以,字迹清晰,是最起码的交流条件。

卷面要整洁,不要涂涂塌塌。这是说的整个卷面要追求整洁美观,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用修改液,那个太耗时间,须知,考试时间最为宝贵。为了省事儿,只能用笔把字儿涂掉,但是务必注意,偶尔有涂改可以,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实在影响读者心情。

卷面形式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要用笔在答题内容上画个圈,然后用一个箭头拉走,插到前文的一段中去。这很忌讳,说明你在动手写作前根本就没有好好列提纲,自己写了前面都不知道后面要写什么。

2.答题风格

避免答题的政治化、假大空。我们有同学喜欢把考政治理论那门课的思维带到回答艺术问题中来,千篇一律的生搬硬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之类的话,当真是俗不可耐。

避免语词的滥俗撞车。低水平重复,也是答题中常见的一个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之类的提法几乎都被用滥了。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例子、名言一定要开拓新的,即使是我写的红宝书,也不能原搬照抄。记住,和别人一样是没有见解的表现,是一种耻辱。让你一天看五遍《阿凡达》,连续看一个礼拜,你会不会吐?那么阅卷老师没有白天黑夜地辛劳阅卷,看到的论述题的答案竟然还一模一样,你让他情何以堪?

增加学术味。我经常要求同学们在大题目写作上最好能写出“充满学术味儿的杂文”风格,要有学理支撑,要有审美意蕴,要有批判精神。这就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用滥俗的词,而要用高阶的带有学术味儿的词语。比如欣赏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我们用“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观照、审美理想、审美兴味”等词语来表达,是不是更有意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们用“能指、所指、符号、意义、编码、解码”等词语来表达,是不是更有意味?艺术作品的本体我们是否可以用“有意味的形式、有意义的结构、生命情感的符号显现”等词语去表达?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是不是可以用“视觉的饕餮盛宴、大众的集体狂欢”或者“能指的狂欢,所指的消隐”去表达?总之,同学们平时练习写作的时候,务必要提炼文字,多多总结和补充,不是说随便写一个就完事,好的文章需要千锤百炼,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更需要平日里潜移默化地训练。

增加亲近性。写作要充满人情味,要让读者看了觉得很亲近,觉得正在和你进行交流,这样能够获得好感。说话的姿态要摆正,位置要高远、语气要平和,既不能狂妄无知、又不能妄自菲薄,这一点很重要,尤其对要拿高分的同学来说,务必要好好体味这番话。比如文中有个人观点,可直接就用“笔者认为”、“我个人以为”、“先说、再说、最后说”……这是一种交流的模式,同时,阅卷者还会觉得你有自己的想法,尽管你这个想法可能是引用别人的。

3.论证方法

说了一个观点后,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以让读者接受呢?那就需要论证。一般论证的方法里最常见的便是引证法和例证法。

A.引证法

引证法,又称引用论证法,是指引用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文艺批评家或者文艺经典名著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证法用世所公认的思想家、学术大师的权威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要求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一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明引的例子比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这正好点明了同一个读者在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会出现差别的原因。

暗引的例子比如:

所谓“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中国画所追求的意境所具有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这种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感觉。

前者直接说出了引用话语来自刘勰的《文心雕龙》,后者却没有明说此话来自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

采用引证法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即所引言论、事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比如,在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时,我们有的同学引用了这么一段话:

法国的文学家J·里卡尔杜说:“古典小说是对冒险的叙事,现代小说是对叙事的冒险。”现代小说正是对古典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

的确,现代小说是在对古典小说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但问题在于,里卡尔杜的这句话并非是为了说明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是为了揭示出西方文艺从重内容往重形式发展的趋势。因此,这里虽然采用了引证法,却并没有起到引证的效果,反而有生拉硬扯之嫌。

B.例证法

例证法,又称举例论证法,是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用具体实在的艺术史例子来证明自己所说的论点,不仅会显得论证力度深刻,在整体阅读上也会给读者以充实、有趣的感受。我们看这么一段论述:

当然,艺术与经济的关系也并非就一定是呈正比例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有各自的独立性,事实上,艺术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也是常有。19世纪俄国由于农奴制的束缚,经济非常落后,但是文艺却相当繁荣:文学上有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死魂灵》,契诃夫的《变色龙》《套中人》;文学理论上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怎么办?》;音乐上出现了柴可夫斯基、强力集团等著名音乐家和音乐团体;美术上有列宾、列维坦、苏里科夫等人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舞蹈上有《天鹅湖》《睡美人》等大型古典芭蕾。整个俄国的文化艺术完全和当时的经济发展不成正比。

这里,先提出论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并不一定成正比,接着举19世纪中期以后的俄国文艺界的例子来说明“经济不发达”和“艺术却繁荣”这两个现象的同时并存,并由此论证了艺术和经济之间具有不平衡关系的论点,是一种比较常规的举例论证法。

采用例证法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即论证务必要充实。文艺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从具体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中发现美的感受,在论证时,要求同学们使用实在的、具体的论据,少用假大空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