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术综合真题解析
9663000000026

第26章 后记

一、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必反为其“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怕,我怕同学们拿了这本书之后,就埋头苦背其中的一些参考答案,而不去写出对生命体验的真文章,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几年来一直不出艺术综合真题答案的原因。

那么,现在缘何要出本书呢?主要还是由于这些年来不断有考生朋友们向我们询问是否有专门针对真题解析的资料,这表明同学们是的确需要在写作格式、答题思路、解题技巧等方面接受一些指导的。

既然要出这本书,那么有几个原则就必须做到:首先这本书里的答案不能叫标准答案,而只能叫参考答案;其次,为了让答案不只是答案,而是一个供同学们可以用来攻玉的他山之石,还要选择不同档次的答案,并且给予点评,以便同学们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答题水平。

在这里,我要再次提醒同学们,本书所做的真题解析,只可以当作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的答案。缘何?

一、答案并不唯一。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文的东西很难分出高下,都是见仁见智的东西;不像比武,见生见死,胜负立马见分晓。因此,文科的答案总是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有各种表述方式,但每一种方式都有可能获得高分。我常说一句话:“写得好有各种各样的好,写得差却是一模一样的差。”

二、避免撞车。试想,倘若大家都用某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考试的时候都写到试卷上去,那么即使这个答案自身再好,又有何用?它达不到区分考生之间水平的目的。大家的试卷在低俗同质化的层面沦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思想品,又何来高分答案必备之观点新颖、论证有力等“不走寻常路”之必备因素?事实上,已经有很多阅卷者明确表示,在判卷的时候遇到了一些答案,竟然是一样的,猜测就是背诵了什么所谓的真题答案。那么,你认为,这样的答案能得什么好分数么?

有人问,具体该怎么对付专业课真题呢?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动手做。通过这么些年来的考研教学,我发现,考生普遍有这么一个共同特点,也是最大的缺陷(不知你有没有这个问题):那就是只复习看书,不做题。对于专业课试题,只是拿来瞄两眼,并没有专门的当作考试去动手做。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考试考的是做题,不是看书;看书是一种输入(input)的过程,做题是一种输出(output)的过程。考试考的是输出,不是输入,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练习做题目!

事实上,我让很多自以为复习得很全面、很深刻的同学当场进行模拟考试,他却懵在那里,拿起笔来不知何处入手,有时候自己知道是这么个意思,但就是写不出来,于是乎,泪流满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考试之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考前知耻而后勇的泪水总强过在考场上懊悔而无助地哭泣。总之,以真题为基础,却不囿于模式,常用新思路,常用妙论证,才会渐至佳境,遂得高分。

当然,各位同学若在复习和做题过程当中有什么疑问也可以跟我们的QQ:800023510咨询答疑,我们很乐意为大家服务。

二、关于感谢

本书的诞生首先离不开一航的同学们,他们的考研成功,让我对本书的出版乃至惠及千万学子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回想当初,他们刚来一航学习时那一张张阳光可爱的脸庞、那一篇篇无法入目的糙文、那一日日辛勤不停的苦读,最后,他们终于用甘之如饴的美文换来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我真的是由衷地为他们高兴。而现在本文中所选取的参考答案,也来自他们平时的作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是中传考研之路上的印迹吧?

一航考研网的诸多同仁、好友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可以摆脱诸多杂务而专心编书,他们是王冠、李悦、于松洁、鲁力立、李晓妍、俞婷、翟晓菲、陈思源、吕颖、栾絮洁、冯尚钺、王璇。尤其是李悦、鲁力立、俞婷、翟晓菲几位,作为本书的执行编委,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蔡翔社长、闵惠泉总编辑对出版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的策划董媛婷老师、责任编辑吴磊老师,她们的慧眼识珠、时时催促以及辛勤劳动是促成本书问世的重要动因。

当然,最要感谢的还是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的诸位导师们,他们对我的时时教导、培养、督促、宽容,是我人生里最大的财富。

三、关于写作

其实,我小时候的作文也是一塌糊涂,基本就是个六十多分的水平。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体验的增加、读书的广博,并渐渐地将有过的爱、吃过的苦、享过的福、受过的罪进行内化、分析之后再表达出来,于是,写作总算有了些提高。所以,我总是在想,同学们若平时就能多多体验、多多构思、多多传达,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是不是就会自然信手拈来、随意所至呢?答案是肯定的。

姚杰

201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