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9662800000009

第9章 欧洲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6)

RFI的法语广播有两套节目,分别面对非洲和巴黎,两套节目都是每天24小时播出。两套节目中有大量共用的节目,如文化节目、健康节目等。不同之处在于新闻节目,对非广播的新闻节目会向非洲地区倾斜。例如在晨间新闻板块(格林尼治时间3∶30到8∶00,共3.5小时),有四档《非洲新闻》,共2.5小时。另外在午间、晚间和深夜都安排了半小时的《非洲新闻》。从播出时间来看,两套节目都尊重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收听习惯,特别是早中晚三个黄金档。例如,非洲节目的晨间黄金档从格林尼治时间3∶30开始到8∶00结束。在巴黎,晚间黄金档从18∶00开始,也就是从下班时间开始,因为上班族有在开车上下班的路上听广播的习惯。

以RFI的华语节目为例,RFI华语广播每天分3次向亚洲播音,共提供3小时的节目,包括新闻、时事评论和专题节目。新闻节目以国际时事、中国动态以及法国与欧洲的事件为主,既有法国媒体对此的反映与分析,也有中文部记者与通讯员发来的报道。专题节目则力求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在内容上丰富多彩,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环保、旅游等。RFI显然窥探到了华人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未来将重点发展华语广播。

四、经典案例解读——RFI中文广播的本土化战略

RFI中文广播本土化战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事新闻栏目设置中以报道中国新闻为主,并加强国际新闻和热点新闻的报道

该台现在美国纽约以及中国香港、拉美等地设有记者站,但其主要新闻来源则由分布在全球的300余名特约记者提供。RFI中文部于1989年创建,华语节目于1990年4月2日正式开播,目前有常设记者16名,非常设记者8名,分布世界各地的特约记者15名。每天节目分3个时段播出,播出时间共计3小时。其中前半小时为新闻节目,后半小时为专题节目。在新闻时段的《国际要闻》、《要闻解说》是重头戏,全方位报道国际时事、中国动态以及法国与欧洲大事件,兼顾法国及世界舆论对全球时事的分析与评论。新闻的特点是迅速及时,言简意赅。新闻长短不等,有两三分钟1条,也有一二句话一条,半小时内新闻信息总容量有四五十条。在半点时分,重播节目开始时的新闻提要,少则十多条,多则二十多条。后半小时为专题节目,专题节目结束以后,播国际最新消息少则1条多则3条不等。这些新闻栏目,中国国内新闻报道占有较高比例,通过广泛报道发生在中国国内的新闻事件,吸引了大量国内受众。如2008年的《中国网民已经开始号召抵制法国货》、2010年《中美围绕中国军费展开舌战》等等,在受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而且在报道中国的新闻事实时,能够从局外角度提供一个新的视点。此外,《巴黎华人》、《中华世界》等栏目也受到了全球华人的欢迎。

2.设置介绍本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专题性栏目

RFI的最大特色是:“除严谨的和非论战式的新闻外,专题节目更侧重于法国生活的文化与知识方面。”表现在RFI共推出三四十个专题节目,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保、艺术、科技、旅游等各个侧面深入报道和探讨,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其中,大多数与法国文化相关,有《走进法兰西》、《热门话题》、《巴黎华人》、《文化与艺术》等介绍法国与欧洲社会生活的;也有《思潮政见》、《书香世界》、《周末文摘》等传播文化、交流思想、提倡科技的;还有《人与社会》、《公民广场》、《妇女与家庭》等深度探讨社会人文的专题,此外还有介绍体育、音乐、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专题。

一个独特的做法是实施节目内容小栏目化。编播人员在选编、制播来自世界各地大量新闻信息资源时,按各栏目要求,把相关内容的信息,或者把对比性较强的新闻信息编排在同一栏目里。通常情况下,在l小时节目里,要出现10多个小栏目;每个栏目,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多分钟。尤其是前半小时,每天必出《国际新闻》、《亚太动向》、《经济社会简讯》、《要闻解说》、《法国报纸摘要》等栏目。下半小时是专题节目,一般先安排两三个栏目(每天均不同),然后是法国歌曲欣赏(每天一歌),最后是国际最新消息。每个栏目中间用音乐和简明的串联词隔开。由于栏目多,转换快,自然就给受众以层次感和节奏感,听觉不易疲劳。

3.报道及时、全面,更新速度快

RFI的编辑方针是,力求客观真实,追求多角度、多侧面。“一件事发生后,我们考虑的不是谁爱听谁不爱听,而是从各个角度去报道谁赞成谁反对。听众可以根据这些材料作出自己的判断。”

作为世界性媒体,为了提高媒介对于受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RFI的新闻报道非常讲求实效性,基本上能与当地媒体保持同步,有时甚至快于当地媒体,在中国国内的新闻报道中也是如此。在网络出现之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容量更是空前加大。如《要闻解说》栏目就是一个典型内容,这个栏目紧紧抓住当天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社会事件进行评述,有新闻综述、背景介绍、深层分析等。每次三五分钟,形式多种多样,有主持人直播、权威人士点评、电话热线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地展示各个方面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评论,能够为受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新闻解读。

不过,在RFI的报道中,虽然新闻报道以客观的面目出现,但是实际上其意图还是十分明显的。如2010年3月13日,RFI在《诺奖得主谈中国崛起的影响》中,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评论:“中国的崛起首先将导致全球在原材料以及能源领域的全面竞争;其次,中国的崛起将使联合国更加难于在气候领域达成协议,因为谁也不能指望中国按照他国的要求行事;最后,中国的崛起必将使全球的贸易冲突日益激烈,因为中国的大量出口正在日益加剧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这无疑是从侧面表达了RFI的观点与立场。在2010年4月24日《中美围绕中国军费展开舌战》中,RFI在引述了赵启正的原话,证实中国军费开支并不高之后,又将之与美国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赵启正向国际社会传达的神州军费开支的讲法,似乎与美利坚合众国司令的认知有巨大的差异”,进而又引述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乌伊拉德的文章,“2004年神州带领人披露解放军的现代化与国民经济成长方针同等重要。使人惊讶的是,许多人竟然忽略了这一重大的优先次序改变”。从中可以看出,虽然RFI都是引用第三方观点,但是在观点选择上明显带有倾向性,其目的是在为法国制造一个“他者”,以便体现其制度的优越性与合理性,为其政府服务。

第三节 今日俄罗斯(RT)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先后经历了叶利钦时代、****时代和梅德韦杰夫时代,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政治制度方面,俄罗斯政权实行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在经济方面,基本完成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在国际社会方面,大国地位正在艰难曲折中逐步抬升。

从****执政以来,俄罗斯外交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实现多极化的全球战略。这既是俄罗斯外交战略,又是实现其大国复兴的一种策略。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其外交战略亦是如此,可以概括为独立、务实、强硬、平衡的多极化道路。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俄罗斯开始重视“软实力”的外交影响,以重塑大国威望和影响力。特别是****执政后期以来,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2007年,《俄联邦对外政策概论》称:“将同在世界上支持不同文明间进行对话相关的问题提到最前沿,已经成为现阶段国际关系发展的决定性趋势之一。发展文明间对话是我们外交政策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理由把这一命题贯穿在我们的各种国际交往当中,并把它确立为俄罗斯外交在可预见未来的‘大思路’。这已经成为确立俄罗斯在国际政治中的精神领袖地位、坚持我们外交政策独立性以及在国际生活具体局势和问题方面推行我们利益的有效手段。”

一、国际传播战略的演变历程

(一)宏观环境变迁及其影响

1.政治变迁

(1)国内政治从集权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变

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转轨,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过程。1985年,**********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最终因改革失败而下台,导致苏联解体。1993年,叶利钦建立了“总统集权制”政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稳定了政局,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这种体制既包含民主因素,又具有集权甚至****的特点。

在****时代,俄罗斯注重加强民主并通过立法执行国家政策。其政治框架是相对民主的,总统、议会、司法都是独立的。表面上,俄罗斯正在走向民主政治,但总统实际上仍然高度集权。一方面加强垂直领导和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加强国家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机关的协调和统一,将权力集中在总统身上。

(2)俄罗斯重返国际政治舞台,力争塑造多极化世界

“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和特征。“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中国、印度等。而俄罗斯目前的总兵力加上“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使其在世界军事力量对比中,仍居于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

2009年以来,美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呈现缓和迹象,对抗和碰撞减少,对话和交流增多。在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国际问题,如阿富汗问题、中东问题、伊核和朝鲜核问题上,美国还需要寻求俄罗斯的支持与合作。俄罗斯也日渐强硬,显现大国风采。2008年,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冷战或其他任何事情都吓不倒俄罗斯。在目前情况下,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对方。俄罗斯无所畏惧——包括一场新冷战……我们将尽一切可能避免冷战……但这取决于西方。如果对方希望双方关系恶化,他们会达到目的。”

2.经济变迁

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实施激进式经济改革,大规模推行经济私有化、自由化以及过度紧缩财政政策,俄罗斯社会却出现空前的动荡和经济萧条。

从****时代开始,俄罗斯经济走出了低谷,开始稳步增长,并成为“金砖四国”的成员之一。

目前,俄罗斯各项经济指标均已恢复或超过苏联解体前水平。2007年,按汇率计算,GDP达1.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GDP则达1.9万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1.39万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入围世界经济强国。俄罗斯经济的崛起不仅要提升综合国力,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国际经济地位。近年来,俄罗斯以能源、粮食、金融等领域为切入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获得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重温超级大国梦。

俄罗斯的经济稳定增长,对媒介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对付费电视、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需求。对俄罗斯传媒结构的未来发展,经济因素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社会文化变迁

文化及文明资源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从历史的角度看,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威望不仅仅是由其政治重要性和经济能量来决定的,其文化遗产、精神和智慧方面的潜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7月****政府在莫斯科举办“世界宗教界领袖峰会”,将2007年定为“俄语年”,将2008年定为“俄罗斯家庭年”,并且号召民众“寻找国民思想”等一系列措施,彰显着俄罗斯提升自身“软实力”的力度和决心。

梅德韦杰夫任内,俄罗斯的外交战略更加重视发挥俄罗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更多地通过弘扬俄罗斯文明、文化的方式与美欧等标榜的西方文明进行竞争,重振俄罗斯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

(二)微观环境变迁及其影响

1.传媒体制和政策变迁

从1990年到1991年,苏联、俄罗斯相继出台了两部新闻传媒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改,俄罗斯大众传媒法逐渐建立和完善。

1990年6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出版与其他大众传媒法》。该法废止了新闻检查制度,宣布“苏联宪法保障公民言论和出版自由,其中透过出版刊物和其他大众传媒发表意见和见解,搜集和选择、获得、传播新闻和思想的权利”,“禁止新闻钳制”。得到了空前解放的大众传媒,“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西方自由和独立的大众传媒标准,反映了社会群众的愿望,更主要的是,媒体成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之间以及在国家发展关键问题上具有不同政见的社会集团之间沟通关系的渠道”。

1991年12月27日,俄罗斯重新审视其新闻体制,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法律《大众传媒法》。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自1991年到2003年,该法进行了22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