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母语传播概论
9662700000008

第8章 母语传播的语言转换(3)

(二)中段突出重点

对于新闻来说,在标题和首节勾勒出事件的基本轮廓后,真正要详述一件事情的进展始末,往往要从第二段以后方能开始。这部分内容将对标题和首节提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同时对标题和首节中没有提到的W和H加以详细介绍。

以第一条新闻为例,我们可以在第二段中了解到的信息包括:消息的来源为朝鲜中央通讯社;朝方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是,中秋为双方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且双方之前有在此期间举行离散家属见面的先例;同时朝方希望这一活动能搞活朝韩之间的人道主义合作工作,这应当是这条新闻的着眼点所在。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理解成首节没有交代的W:Why(何故),也就是产生这一新闻事件的原因。

同样,在接下来的第二条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方面证实收到朝方的建议,并正在加以积极研究,这是这条新闻要陈述的主要事实。之后,消息还提到了目前对这一建议的回应尚悬而未决;如果韩方接受朝方建议,会面地点有可能会是金刚山离散家属会面所。这些内容表述的也是“何故”,即新闻的成因。

这部分内容看上去会有些纷繁芜杂,信息很多很细致,很具有迷惑性。其实在翻译之前加以筛选,梳理出最重要的信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条的重点在于“朝方希望这一活动能搞活朝韩之间的人道主义合作工作”。我们知道朝韩之间的关系因为敏感问题屡次出现反复,而当政府层面的交往陷于停滞时,民间层面的往来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陷入停滞,美韩针对朝鲜半岛举行的有针对性的军事演习颇有升级双方敌对情绪的反作用。在这种情形下,朝鲜方面的这一提议可以看做是表达了一种改善双方关系的意愿和姿态。第二条新闻的中段部分尽管由若干句话组成,但这条新闻的主要作用是证实前一个消息,并标明韩方正在对此进行研究这样一个进展,剩下的内容只是基于接受这一建议的假设之上。

(三)收尾交代背景

一条完整的新闻除了讲述一件事的最新进展,还应该把事情进行到这一步的前因后果加以说明。通常我们把这部分背景描述的内容放在最后,可以看做是五个“W”里的Why(何故)。

(朝韩在2000年8月举行第一次离散家属会面活动,至2009年9月举行了17次离散家属会面,共有1.6万多名离散家属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韩国与朝鲜去年9月26日至10月1日在金刚山安排了李明博政府上台以后的首次离散家属会面。今年以来,韩朝关系进一步恶化,朝鲜4月冻结或没收了韩国位于金刚山地区的多个不动产项目,其中包括韩国的离散家属会面所。)

两条新闻的最后一段各自交代了朝韩离散家属会面活动的由来,以及李明博政府上台后离散家属会面的演变和进展,将目前朝鲜提议中秋再次举办会面活动的远景和近景都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得这一新闻事件更加丰满和立体。

三、专题节目编译的技巧

相对于新闻来讲,专题节目的优势在于有更大的篇幅和发挥空间,对于事件的分析解读可以做得更具体更充分。但凡事利弊相依,正是由于专题节目的篇幅较长,围绕一个内容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容易引起受众的疲劳。因此,如何把握叙事的节奏脉络和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对于专题节目作者和译者来说都是个考验。在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地加以分析。

(一)选择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参与热情

无论什么时候,热点问题总是最吸引人们的关注,从政治风云到自然灾害,从体育比赛到娱乐八卦,无一例外。热点问题容易激发人们的参与兴趣,广泛的民众参与有可能左右事情发展的方向,这种不确定性又鼓动着支持或反对的人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把握热点问题的报道和翻译,是实现母语传播效果的最佳载体。

综合稿:法国大罢工抗议退休体制改革

2010-9-8 11∶52∶5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法国约200万人7日举行大罢工,抗议政府推出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的改革法案。

巴黎当地警察表示,当天大约有8万人参与了游行,可谓是巴黎民众为抗议提高退休年龄政策举行的最大规模的游行活动。而据巴黎当地的工会组织透露,至少有27万人参与了当天的上街游行。

7日是退休改革法案第一次提交法国国民议会讨论的日子。据中国新闻社报道,在街头大规模抗议的同时,法国国民议会内也充满了火药味。数名左派议员离席,将他们联名签署的反对退休改革意见书交给位于前排的政府官员,局面一度失控,导致议长不得不宣布暂时休会。

不过,面对这次罢工威胁,法国总理菲永仍表示此项改革是合适和不可避免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态度坚决。

由于受金融危机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影响,法国退休基金赤字成倍增长,国库空虚。法国政府不得不进行退休制度改革,拟将有资格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目前的60岁提高为62岁,领足额退休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

但据分析,由于反对改革声势过于庞大,法国政府有可能做出有利于工薪族的些许让步。

这是国际台9月8日编发的一条关于法国罢工抗议退休制度改革的消息。虽然以新闻的面貌出现,但其篇幅和信息容量已经达到了一篇专稿的程度,因此我们以这篇稿子为例加以说明。首先,专稿也是围绕事件展开的,因此开篇说明罢工时间,介绍参与人数等信息,以罢工为开端展开正文。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各方的反应:国民议会内部局势一度失控,法国总理和总统持强硬态度,矛盾似乎不可调和。然后是背景分析,介绍这一事件的由来。最后是对事情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判断。看似叙述很直白简单,实则在起承转折间,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罢工事件的进程和走向,各部分逻辑关系清晰可辨。

既然是热点问题,吸引的自然是全世界的眼球。就同一事件,法国的《20分钟报》驻洛杉矶记者8日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国人对法国大罢工的反应时说,“罢工,这太法式了”。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称法国人应该认清眼前的现实,因为在法国公共金融状况恶化的情况下这项改革是生死攸关的,是使得法国面对德国模式的社会体系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进而,作者引述了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评论,认为法国人独享全欧洲最令人艳羡的工作条件(尤以一周35小时工作制为甚)却仍不知足;美国《纽约时报》对此事的调侃:罢工是项全国性的运动,甚至他们的足球队员都在罢工。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表示羡慕法国人捍卫生活品质、社会安全和退休制度的行为,并高呼“法兰西万岁!”

通篇引用各地媒体对法国罢工一事的评论,作者可谓另辟蹊径。这篇文章上网后引来很多人,尤其是法国人的跟帖评论。其中有摆事实讲道理的,也有“愤青”表示不满,认为这只是别人对法国人的曲解和嫉妒。这篇文章给人带来的启示是,同样是热点问题,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角度会千差万别。其实我们不妨听听各方的见解,既有益于外界对事情的解读,也调动起当事人的积极性,与外界的反应进行互动,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传播的效果,更有助于加深双方的理解和互谅。

(二)用客观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评价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无须高谈阔论,无须舌战群儒,无须高接低挡,大多数情况下在事实面前,谣言、假象都会不攻自破。在母语传播中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要尽量避免生硬的指责、辩解,以免给人说教之嫌;同时要把对方踢过来的球踢回去,达到传播效果。这里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沃尔玛中国公司总裁表示:未来5年将在中国开更多的店

2010-9-8 14∶44∶11

中新社消息:针对近期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所谓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8日在厦门表示,中国投资环境很好,未来5年将在中国开更多的店。

陈耀昌在出席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洽会沃尔玛馆日仪式时说,中国市场近几年发展非常快,沃尔玛的增长尤为迅速,这要感谢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内需、消费,再加上收入增长快的因素,沃尔玛非常看好未来中国消费品的零售市场。

馆日仪式上,沃尔玛还与厦门市签订了山姆会员店合作备忘录,这将是厦门引入的首家低碳概念商场。

从标题到正文内容都没什么问题,但不和谐的一句来自本条新闻开篇的第一句话。从通篇来看,其实我们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突出这句话,但这样突兀地放到开篇的位置,给原本简单的新闻事实扣上了一顶硕大的帽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与现在日益受争议的影视剧中“植入广告”问题类似,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上映后回应质疑时的回答很客观真实:“植入广告在中国电影产业链里,会长期存在,我们导演要做的是植入得更好一点。”同理,有些新闻的写作初衷和着力点我们都很清楚,但完全可以“植入”得更好一些,而不是这么蛮横和生硬。比如这篇新闻,我们以为最好是干脆把这句话拿掉。作为信息传播者,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希望受众接受的信息抛出来,而是应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达到这个效果。在同一天播发的新闻里,还有一条《联合国贸发组织报告称中国仍为跨国公司首选投资目的地》的消息,原文如下:

联合国贸发组织报告称中国仍为跨国公司首选投资目的地

2010-9-8 11∶22∶04

《人民日报》消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7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今年全球外资将恢复增长,前景乐观。世界前15个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有9个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国位居第一,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

这番结论是基于在236个主要跨国公司和116个投资促进机构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的。报告指出,中国已是第二年成为位列第一的吸引投资目的地,位居其后的依次是印度、巴西、美国和俄罗斯。

报告预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今年将回升至1.2万亿美元,2011年达到1.3万亿至1.5万亿美元,2012年进一步增至1.6万亿至2.0万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强劲复苏的跨国并购将成为这一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其实一看就知道,我们只要把这两条消息放在一起,任何多余的话都不用再说了。很简单的逻辑:如果中国的投资环境出现恶化,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这个调查结果就难以成立;如果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结果成立,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传言必然不攻自破。我们要做的只是以客观陈述的姿态把有利于我们的事实传播出去,让受众通过简单的判断得出我们希望传达的结论,不着痕迹之余,绝对比正面驳斥所谓“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一百遍来得更有效,且更显示出对这种奇谈怪论不屑一提的大气,可谓一举多得。

概而言之,影响编译质量好坏有诸多因素,其中包括:编译者的语言文字水平、文化素质修养、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用外文的表达能力等等。而这些因素在整个编译过程中,又都彼此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各自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一定的特殊作用。在母语传播中,编译原则的遵循和编译技巧的运用最终要落实到上述因素的提高和改进上。

思考题

1.“母语传播”这个词应当如何拆分来理解?母语传播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

2.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稿件主要有哪些区别?母语传播和中文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最主要的区别何在?为何有这些区别?

3.“母语传播”的翻译技巧包含哪几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