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母语传播概论
9662700000006

第6章 母语传播的语言转换(1)

本章要点

母语传播中编译的基本原则

母语传播中编译的技巧

本章从编译的角度探讨了母语传播中的语言转换问题,提出了语言转换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巧。

第一节 母语传播中编译的基本原则

母语传播,使用的是受众的母语,要达到的目的是传播传播者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进行母语传播时应当时刻牢记母语是手段、是工具;传播是目的。这一点将始终是下文论述“母语传播”这一概念的前提。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媒体的文字、声音和图像都是有观点的。有些文字、图像或镜头似乎刻意保持着客观中立的印象,但实际上其表述方式已经包含了某种传播意图。在产生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母语传播的优势在于给人一种亲近感,避免有距离的主观说教,从而将需要传播的内容有效传达给受众。因此,在母语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在文字处理和转换中运用这种亲近感,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基于母语传播的基础是把传播者的语言转换成受传者的语言,母语传播在语言转换(即编译)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正确表达原文

言为心声,语言文字的功用是陈述、是表达。思路清晰、表述无误,对信息接受方的理解来说至关重要;而思维混乱、词不达意,势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以致产生偏差和误解,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一道理解、加工和转述的工序,而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对原文的正确表达。举例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2010年8月30日编发了一条新华社的消息:

中国对欧盟首次发起反补贴调查

2010-8-30 15∶16∶20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中国商务部30日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发起反补贴调查,这是中国首次对欧盟发起反补贴调查。

据新华社报道,本次调查是由中国马铃薯淀粉产业向商务部正式提出申请,经审查满足立案条件后,商务部依法决定立案并进行调查。在立案前,根据反补贴条例和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中欧双方举行了磋商。商务部将在调查中充分尊重各利害关系方的权利,并确保调查过程的公开、公平和透明,以期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编发后的这条消息字数不过200多字,但要传达的信息却非常丰富。首先,标题点名主旨:这是我国对欧盟的首次反补贴调查。众所周知,自从我国2001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来,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各国家和经济体便不时以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为由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加以阻挠和限制。商务部2009年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七成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的,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日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人。现在,对于取代美国和日本一跃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补贴调查”的主张。这一举动既有现实意义:符合中国马铃薯淀粉产业的利益;同时兼具象征意义:贸易的扩大和发展伴随着摩擦和纷争,即使最大贸易伙伴也不例外。

第一段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地交代了这条新闻要传达的核心信息。第二段展开部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本次调查是由中国马铃薯淀粉产业向商务部正式提出申请,经审查满足立案条件后,商务部依法决定立案并进行调查。”事情的起因是中国马铃薯淀粉产业向商务部提出了反补贴的调查申请,这一申请满足相关规定的立案条件,因此商务部决定立案并发起调查,说明这一程序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在立案前,根据反补贴条例和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中欧双方举行了磋商。”这说明我国的这次反补贴调查是在与欧盟磋商后发起的,完全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商务部将在调查中充分尊重各利害关系方的权利,并确保调查过程的公开、公平和透明,以期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在此表达我国商务部即调查发起方的态度,重申调查的原则是公开、公平和透明。这段文字要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发起调查并不是刻意针对谁,而是应要求且严格按照规定展开的。掌握了这一背景和稿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就可以在翻译之前清晰地理出需要传达的信息。短短200多字的一条新闻,点明主旨之余,有理、有利、有节地逐层将需要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地陈述清楚,并无多余的赘述。对于广播用稿,尤其是经济类的广播新闻稿件,这条新闻可以说实现了有效传播信息的最大化效果。

二、忠实于原意

一说到翻译的准则,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话常被视为标准。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翻译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简明优雅。在严复看来,“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意思是说,在翻译时,要忠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已经很难了,但是,如果正确理解了原文但不用通顺的译文表达出来,那就等于没有翻译,因此这时就要强调为忠于原意而要重视表达。下面我们来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编发的另外一篇稿件:

香港八万人静默大游行 要求彻查人质事件真相

2010-8-300 8∶49∶10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驻香港记者 李媛):在刚刚过去的周日(29日),香港八万民众顶着烈日,参加了主题为“沉痛悼念遇害同胞,要求彻查事件真相!”的“无声游行”,共同悼念在菲律宾马尼拉人质事件中的遇害同胞。

台风压境下的香港,涌动着滚滚热浪。“无声游行”的出发地维多利亚公园,29日下午早早聚集了大批民众,从那里到中环遮打花园的路上,人们一路沉默,只有黑、白二色的标语和衣衫诉说着市民的心声。

下午三时,在游行开始之前,香港各党派立法会议员站上舞台,与参与游行的民众共同默哀三分钟。游行队伍在下午三时二十分许从维园出发,沿途不断有市民加入游行队伍。整个游行过程没有呼喊口号,没有激进示威,没有推撞冲突。

这篇稿件的立意和主旨在标题和开篇第一段中已经一目了然,不用多说。在第二段中作者加入了部分描述性的语言,比如“台风压境下的香港,涌动着滚滚热浪”,“人们一路沉默,只有黑、白二色的标语和衣衫诉说着市民的心声”,对于烘托气氛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相对于中文的寥寥数语来说,若要用外语完全表达出来,篇幅就不会只是这么几个字了。比如第二段第一句“台风压境下的香港,涌动着滚滚热浪”,既表现了天气环境:台风压境,热浪滚滚;也体现了游行参与者的心情:沉默中涌动着民众无言的愤怒和哀思。因此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这两层含义都要予以体现。在外语句式中后面这层隐含的意思很难表现出来,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文,不如直接点破这个意义,把句式变换为:“台风压境下的香港闷热压抑,一如人们的心情”。

同样效果的还有后面那句:“人们一路沉默,只有黑、白二色的标语和衣衫诉说着市民的心声”,稿件中既透露出游行时人们的衣着和横幅的颜色只有黑白两色,同时用这种强烈的颜色反差和沉默的人群营造了一个压抑和悲愤的氛围。这种氛围在稿件的最后一句得到呼应:“整个游行过程没有呼喊口号,没有激进示威,没有推撞冲突”,这三个排比句式的“没有”再次强调了游行的特征:沉默、和平,但平静中蕴藏着悲哀和愤怒。因此在翻译“只有黑、白二色的标语和衣衫诉说着市民的心声”时,我们不妨加上一句,把这种心声说出来,那就是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和要求彻查真相。

可见,忠实于原意并不等同于拘泥于原文,如果逐字逐句翻译原文并不足以表达出所有含义,就应当尽量避免“硬译”和“死译”。即使原文只有一句话,而为了表达出原文所有的含义,翻译时可以用两句甚至三句话,只要达到了原文需要表达的效果,也是允许的。这便是“等效翻译”。

三、语言精练,用词精准

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书面新闻和广播新闻之间必然有很大的区别。同理,由于针对的是不同对象,对内和对外播报的新闻同样会存在明显的差别。从下面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这种差别:

舟曲水电路通讯基本恢复正常

2010-08-13 22∶30

新华网兰州8月13日电(记者 王艳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13日通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全力抢通生命线工程,目前水、电、路、通讯基本恢复正常。

在供水方面,县城已基本解决应急供水问题。罗家峪水源和三眼峪水源的应急接水工程已经正式供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紧急协调支援的大型移动饮用水保障车已安装启用;从天水紧急调用的6辆大型运水车已为县城紧急运水;受赠的2台水质净化设备已为群众净化生活用水;在城区找到21眼未受污染的水井,向群众供水;外调的支援打井设备已开始实施打井作业。

在供电方面,通过电力部门组织人员抢修,县城57个变压器中,32个已修复,县城重点区域供电基本恢复,其中居民用电60%恢复,农村115个变压器全部恢复。

在道路方面,县城东西出口通道基本打通,受11日晚暴雨影响,岷县至代古寺公路、舟曲至迭部公路、两河口至县城公路多处发生泥石流,经过及时抢修,已全面抢通,有效保障了抢险救灾物资的运送。

在通讯方面,县城10个移动通信基站全部开通,通信容量达到灾前的5倍,通信保持畅通。另外,还抢通了统办大楼20部、县电力公司4部固定电话;架设了从电信大楼至刑警中队5公里光缆;恢复了南门、县医院107部固定电话及县医院光纤接入宽带网。

舟曲水电路通讯基本恢复正常

2010-8-14 13∶10∶18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甘肃省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全力抢通生命线工程,目前水、电、路、通讯基本恢复正常。

据新华社报道,舟曲县城已基本解决应急供水问题,县城重点区域供电基本恢复,农村115个变压器全部恢复。与此同时,舟曲县城东西出口通道基本打通,县城10个移动通信基站全部开通,通信保持畅通。

上面两条新闻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即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抢险救灾的情况。前一条是新华社13日深夜编发的原稿,后一条是国际台编发的新华社稿。不难看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篇幅,国际台编发的稿件对原稿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处理。之所以同一条新闻处理过之后篇幅和内容会有如此大的区别,正是由于国际台用的是广播语言,针对的是母语传播的受众;而新华社的稿件针对的用户包括国内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其受众类型更多样化,一条新闻的信息量必须尽可能达到最大。这样的特点必然要求国际台的稿件必须对文字做进一步的提炼。

在新华社的稿件中,仅介绍解决应急供水问题的第一段文字就出现了罗家峪水源和三眼峪水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紧急协调支援的大型移动饮用水保障车、天水调用的运水车、21眼未受污染的水井、外调的支援打井设备等大量信息。在稿件的后半部分还可以看到岷县至代古寺公路、舟曲至迭部公路、两河口至县城公路,统办大楼,县电力公司,从电信大楼至刑警中队5公里光缆,恢复了南门、县医院107部固定电话及县医院光纤接入宽带网等等很具体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很多即使是国内的受众都不了解的,对于非中文的母语传播受众来说在理解上更会存在很大的困难。此外,受播出时间所限,广播新闻长度不宜过长,将这些信息都装在一条一分半左右的新闻中基本不太可能,因此对于某些过于具体的细节应当删繁就简。对于母语传播的受众来说,了解到救灾行动进行到何种程度才是他们关心的,而不是去详细了解每条路、每栋建筑甚至每个变压器的具体修复情况。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2月18日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不折腾”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引起了收看收听直播的人群会心的笑声。在这样严肃的官方活动中出现了如此平民化的通俗语言,让人觉得更亲切更平实。除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议论,“不折腾”这个词也引起了翻译界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