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母语传播概论
9662700000011

第11章 母语传播的文化对接(3)

以受众为本就是传播与受众密切相关的内容,积极推进本土化采集制作。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和各大媒体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2020年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建成8个地区总站、70个海外节目制作室和150个海外分台,这对加快本土化运营、实现文化对接、增强母语传播感染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九套节目起用外国主持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有外国人参与制作主持的栏目《老外看点》(国际在线)、《身边》(印尼语调频广播),都是以受众为本、推进本土化的举措。正是因为以受众为本、大力推进本土化,老挝万象调频台才得以被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赛雅贡称做“老挝媒体的一部分”。

以受众为本就是锁定目标受众,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内外有别”、“外外有别”。2008年7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地区广播中心完成了首次对对象地区受众统一的、大规模的调研。在上述调研基础上,其下属的波兰语广播确立将大力发展在线传播(网站),而阿尔巴利亚的在线广播则改变了首页新闻主打的模式,传统的短波、中波广播中的新闻类节目由原来的25分钟缩减到了5分钟。此后,根据播出对象实际情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面启动业务调整,数十个外语广播确立了今后的传播重点渠道,为母语传播中实施文化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受众为本就是加强传播的互动性,打破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让受众成为传播最活跃的参与者,乃至主导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来是国内关注高于国际关注、官方关注大于民众关注的题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却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了“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活动。活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情感恩、不忘朋友的传统美德,又使得原本的“硬”题材变“软”了,和广泛的、民间的受众有了交集。一个半月投票数就达5600万张,在受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诗琳通公主的当选,一度在泰国官方和民众中掀起了“中国热”。

可见,只有以受众为本,我们才能知晓我们的文化对接是否“成活”,是否有生命力,才能洞察我们的文化对接“偏差”没有,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3.把握最佳时机

文化对接和植物嫁接一样存在最佳时机。找准最佳时机可以使得文化对接事半功倍。

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马来语部就率先推出了“北京奥运·穆斯林指南”频道。该创意链接了奥运和穆斯林两个节点,打造了奥运对外传播精品,受到奥组委的赞许和中外媒体、受众的广泛关注。奥运会之后,马来语部将其改造为穆斯林中国指南,延续了品牌效应,依然成为该语言网站的主打频道。

由于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渊源,土耳其曾是“东突”势力反华分裂活动的大本营。新疆一直是土耳其受众的热点。但日常国际传播中如果过多地传递这方面的内容,一则单调,二则正中“东突”势力希望“聚光”的企图,容易引起受众的逆反情绪。报与不报、多报与少报之间都需再三权衡。而突发事件、重大事件中密集度高、指向性强、文化对接口契合的传播却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009年乌鲁木齐发生的“7.5”严重暴力事件把新疆推向了土耳其舆论的焦点。在土耳其“东突”分裂分子和其他敌对势力的策动和蛊惑之下,当地主流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矛头指向中国政府。政府高层也出现了不利于中国的言论。

为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土耳其文网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方向”调频电台合作,在乌鲁木齐举办了“来自乌鲁木齐的声音”中土系列网络对话。在连续五场网络对话中,14位各界有代表性的嘉宾走进演播室,以其亲身经历回答了土耳其听众的提问。直播节目过程中中方发布的权威消息被当地多家主流新闻网站引用。土耳其主流媒体舆论开始转向,从一开始的大肆诬蔑、恶意攻击、措词严重失实逐渐转向客观、真实。

可以说,中国国际传播在此次与敌对势力“不见硝烟”的舆论阵地争夺中打了一场漂亮的自卫反击战。

4.善用多媒介、多载体手段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媒体传播高度竞合的今天,中国国际媒体无疑应打破以传统广播为主的固定思维,以“一切有效的就是可用的”创新理念来促使文化对接顺畅、母语传播有效。以下仅以中国国际广播台俄语广播两年来的大型活动为例加以说明。

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也是两国国家级文化项目——中国“俄语年”。为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音乐为载体,联合多家媒体举办了“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选拔活动,取得良好效果:1.2万多人报名参赛;塔斯社等20多家对象国主流媒体对活动进展进行了密集式跟踪报道;在全球最大的俄文搜索引擎YANDEX上,以俄文“情动俄罗斯”为关键词搜索,已有数十万条相关内容的文章。俄媒体称赞“这是一次跨国、跨文化的友好尝试”。温家宝总理与俄罗斯总理普京共同为获奖选手颁奖,并赞誉活动“用语言促进了两国人民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用音乐和歌曲沟通了两国人民的心灵”。可以说,这次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媒体品牌打造的“双赢”。

2010年则是中俄两国政府确定的俄罗斯“汉语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又设计生产了多媒体产品《你好,中国》,6月至11月半年的时间里登陆俄罗斯国家级电视、广播、平面与网络主流媒体,高频次、大范围地呈现给俄罗斯受众。

《你好,中国》产品完成了两国传统文化的对接:一方面,它选取100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汉语词语,如中国、京剧、烤鸭、书法、太极拳、春节、风筝、熊猫、矛盾等,针对每一个词语进行解读,从不同侧面反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该产品在解读中国文化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俄罗斯“本土化”。如形式包装上,邀请俄方媒体人士参与电视片的脚本撰写,请“俄罗斯之声”知名俄语播音员来华参与广播节目录制等等;内容构成上,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同时,通过俄罗斯人对茶的喜爱、俄罗斯人对本国茶文化的理解等文化背景上的共同点,来增进俄观众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而在介绍菊花这种世界各地都很常见的花卉时,又抓住了中俄两国文化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菊花在中国用来祭奠逝者,而在俄罗斯却是恋人们表达爱情的信物,通过小小的菊花,展现出中俄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无形中拉近了与对象国受众的距离。

《你好,中国》产品还完成了两国媒介文化的对接:围绕这100个词语,制作出四种不同媒体形态的产品,即100集电视系列片、100集广播教学节目、100篇课文组成的纸质教材,以及集纳了以上三种产品的《你好,中国》官方网站。

难怪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署署长谢斯拉文斯基表示,《你好,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媒体合作项目,为中俄两国媒体合作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媒体合作开创了一个光辉典范,该项目的多媒体节目制作精良、内容精彩,一定会得到俄罗斯受众的喜爱。

《你好,中国》的确不负众望,在俄罗斯普通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俄罗斯网友在《你好,中国》的网站上留言,希望通过《你好,中国》官网结识学习俄语的中国朋友,甚至常常主动组织话题和其他网友在线交流。

总而言之,母语传播中的文化对接是门跨学科的学问,是项实践性强的技巧,尚需国际传播者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在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中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

思考题

1.分别阐述霍夫斯泰德的五种文化维度和爱德华·霍尔提出的高语境、低语境文化概念。试析你所在媒体或部门的目标受众处于怎样的文化维度和语境下。

2.运用本章节中的知识点分析:穆罕默德漫画风波中,为什么丹麦的本国媒体行为会演变成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的对立与冲突事件。

3.假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需要制定针对某一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某一欠发达国家(如老挝)的海外落地广播运行方案,你前期会做哪些工作?文化对接的策略和对接方法将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