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9662600000041

第41章 省级地面频道跨区域合作模式创新(1)

省级地面频道跨区域合作是基于产业视角,更好地释放地面频道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央视、省级卫视优势依旧,基于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的迅猛扩张,手机电视、IPTV、网络宽频和高清电视等“下一代媒体”的优势也开始显现,省级地面频道未来要想在不断变迁的传媒格局中巩固位置、发展自己,改革与创新现有的传播结构是首要选择,借由跨区域合作,省级地面频道能够提高传媒影响力、优化资源配置、革新新闻产制过程,进而从收视市场获得回报。

一、省级地面频道的发展瓶颈

中国当前电视传播格局,省级地面频道数量庞大,据CMMR2009年全国电视频道覆盖与收视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西藏地区未调查),共有242个省级地面频道。平均每省有8个左右。与央视和省级卫视频道相比,省级地面频道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央视的品牌化、权威化独领风骚;各省卫视强调特色定位、特色营销,发展势头强劲。省级地面频道在二者的强势压迫下,处境尴尬。覆盖弱势、新闻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实力的相对弱小是制约省级地面频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逼仄的收视空间

地面频道限于政策原因,其覆盖范围局限于本省。由于国家政策限制,省级地面频道的传输范围局限于本省,无法进行全国性发送;省级地面频道本省(区)覆盖状况同样不理想。据CMMR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省级地面频道在本省的平均覆盖率达到62.1%。具体来看,省级地面频道覆盖状况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大部分城市地面频道覆盖率集中在平均水平附近,仅少数省级地面频道处于高覆盖或低覆盖的两端:上海和北京两直辖市地面频道覆盖水平最高,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5.6%与95.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海、内蒙古等当地经济状况相对较弱的省级地面频道,平均覆盖率则不足50%。

众所周知,覆盖对于频道的受众资源、边际成本进而广告资源起着决定性影响,有研究者这样描述这种影响:电视频道传播价值=覆盖率×收视率×满意度。如果仅从播出+区域的竞争条件来判断,任何一个地面频道的价值都无法和播出+更大区域(全国)的卫视和央视相比较。

一方面是地面频道走不出去,另一方面则是本地竞争白热化。这种恶性竞争带来的是收视成本加大、收益率降低。

CSM 2010年1-10月份的收视数据显示,央视十几个频道群拥有全国平均3.14%的收视率,40多家省级卫视分享3.9%的收视率,而400多家省级地面频道则分走了2.5%的收视率,剩余的1.4%则被诸多地市级频道和境外频道所占有。省级地面频道不仅面临来自央视、地方卫视对于收视市场的分割,在收视的重点——省会城市,省级地面频道和市级地面频道竞争激烈。省级地面频道对于省会收视市场畸形倚重,省台和省会城市台上演的“省市之争”一直没有停息,收视状况在“市强省弱”和“省强市弱”之间拉锯,竞争的结果导致有限的地面收视资源被进一步分割。CMMR数据显示,相比省级地面频道,重点城市地面频道覆盖发展已经处于相对停滞状态,2007-2010年重点城市地面频道平均覆盖率更是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二)有限的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是媒体激烈竞争的对象,同时又是胜出的砝码。从表象看,媒体的竞争体现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但从深层次来看,媒体之间的竞争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争夺新闻来源,二是争夺新闻受众。对新闻来源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也就是说,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来源,谁就拥有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权,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新闻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取得相对优势,赢得更多受众,增强媒体公信力,提升媒体影响力。

新闻资源的有限性是制约省级地面频道发展的另一个瓶颈。首先,新闻资源就如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分布不均匀。毫无疑问,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的新闻资源丰富,但中西部地区,新闻资源相对不足,比如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对于省级地面频道只能是全国性的,面对央视和地方卫视,地面频道同样制作的此类新闻缺乏竞争力。

其次,省级地面频道在新闻资源争夺战中,处于明显弱势。由于我国电视体制具有行政分级的特征,央视和省级卫视在新闻资源的获取上具有垄断地位。和上述二者相比,省级地面频道新闻资源获取的有限性在以下方面更为明显:

第一,时政新闻报道。由于政府的权利特许,央视和省级卫视在涉及中央和各省的时政新闻方面具有资源获取的垄断性,如央视和省级卫视对全国“两会”的报道等,在现有体制下,省级地面频道很难在这方面形成竞争。在强调“血统”和“级别”的时政新闻领域,地面频道被自然“排斥”,只能在现有新闻制作结构中充当配角。

第二,重大新闻、突发新闻报道。新闻事件由于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一直是各个媒体报道的重点。在这方面,省级地面频道在一手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中往往显得十分吃力,无法跨地域、跨行业做更为全面、更具深度的报道。如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甬温线上的动车追尾事故,虽然事发浙江温州,但列车管辖隶属上海铁路局,乘客中很大比例来自福建,被认为是车祸原因的信号系统则来自北京的公司。面对这样的新闻架构,省级地面频道单独运作起来底气不足。

第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地方媒体由于物力、人力、技术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对重大体育赛事做全方位的现场报道,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可避免地会显得单薄。

第四,国际新闻报道。相对于央视和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在国际新闻报道上处于绝对劣势,单独采制成本过高,采用新华社或者央视的报道则会产生同质化的弊端。全球化背景之下,省级地面频道的国际化传播短板明显。

最后,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也是地面频道不可回避的话题。地面新闻频道的第一选择是立足本地,民生新闻是省级地面频道报道的重点内容,因其贴近性和生活化的特点,成为构成省级地面频道新闻内容的坚实基座。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民生新闻的发展没有转向更为广阔的时政新闻,反而走向更具私人性的生活新闻,城市台的竞争和民生新闻的琐碎,造成民生新闻“同质化”严重,一度引发受众的收视疲劳。从某种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新闻资源的同质化也同样意味着新闻资源获取的窄化倾向。

(三)地面频道的成本劣势

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成本与标准委员会把“成本”定义为: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相对于广播、报纸和网络传播,电视作为“重装备”的媒体,要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其付出的价值牺牲要远远高于其他介质的媒体。一般报道就要动用一组人员、设备,直播时更要出动直播车、微波发射器,甚至是卫星电话等装备,并要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到场。这也就意味着在成本付出方面,电视媒体在新闻的采集和制作方面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同介质电视媒体成本付出方面,相比较于央视、省级卫视和省级城市台,省级地面频道仍然处于成本劣势地位。央视和省级卫视在经济实力上远远高于省级地面频道,成本付出压力较小。省级城市台因为报道区域的相对集中,在成本付出方面要远远低于省级地面频道。

有限的收视覆盖、同质化的新闻资源导致省级地面频道的节目成本无法摊低,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节目成本投入受限,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生产无法完成。收视——收益——投入——收视之间的循环会出现低水平的循环,省级地面频道和市级地面频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平衡点,谁都无法真正成为受众市场的强媒体,这种状况在多个省会城市都得到了验证。

二、省级地面频道跨区域合作现状

广电跨区域合作构想兴起于2003年到2004年间,“2003-2004年……跨区域在广播电视方面则更为普遍,广播电视本身多区域覆盖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发展中必将遇到众多竞争对手,而竞争与合作则是2003-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词之一,省级城市频道联盟、全国交通联盟、诸多音乐联播榜都是跨区域合作的产物。”

作为省级地面频道跨区域合作的探索,起始于2005年11月。由山东齐鲁电视台发起,包括湖南经济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等十多家城市频道成立了“全国SNG协作体”。2006年10月,由天津都市频道发起,全国近28家地面频道参与成立了“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全国SNG协作体”是利用SNG技术手段进行新闻联动,“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新闻资源互换。至此,省级地面频道合作之门彻底打开。

(一)省级地面频道跨区域合作的形式

1.新闻资讯共享模式

省级地面频道跨区域合作,具有贴近性的民生新闻合作是重要内容之一。以“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为例,各成员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新闻产品或者素材的上传和下载。在新闻资讯共享模式下,“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提供的平台成为“新闻资源市场”,形成了新闻的自由交换。新闻资源获取的唯一性、成员台传播的区域性,为各成员台提供了大量贴有独家标签的新闻节目。“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也更为紧密,2009年,由“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策划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夏掠影》异地采访活动,从8月上旬开始启动,数十名制片人、主持人和记者历时一个半月,行程一万多公里,深入到江西、辽宁、云南、贵州、内蒙、深圳、江苏、山东、天津等地进行采访报道,所产生的作品供成员台下载使用。

2.新闻联动模式

为更快、更优、更强、更广地占据某些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媒体之间,特别是没有利益冲突的异域媒体之间,往往临时或比较长久地结成联盟,携手采访报道,共享新闻资源,实现多方共赢。近年来,新闻媒体联动频率加大,由此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11年8月5日,第九号超强台风“梅花”掠过台湾,向江浙一带靠拢。江苏城市频道充分利用“全国SNG协作体”的资源优势,在直播组抵达抗台一线之前,利用SNG协作体成员台——浙江民生休闲频道连线报道东南沿海的台风走向趋势,形成联动;在台风接近江浙沪的8月7日晚,与浙江台形成互补,浙江、上海、江苏三个点互动连线,涵盖三省三点的台风迎风面报道;在台风离开江苏后,城市频道与山东齐鲁、辽宁都市合作,报道“梅花”对当地的影响,整个沿海一线,充分调动合作,以最大优势、最小成本完成全方位的联动报道。在这场新闻大战中,新闻联动避免了各省级地面频道独自报道声音弱、影响小的情况。

3.突发新闻事件合作模式

突发新闻往往是媒体最具卖点的部分。突发新闻事件一般指那些不可预料、毫无预兆或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事件。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抢发大新闻的媒体大环境中,时效性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一大关键。另一方面,由于事发突然,情况复杂,采编过程中常常遭遇诸多不确定因素,要短时间内确保信息的精确无误,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仅以一家电视台之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对本省区域之外的突发事件报道,除了报道时效的滞后和报道质量的问题之外,还需要付出难以承受的采集和制作成本。

正是由于突发新闻的这些特征,突发新闻事件成为省级地面媒体跨区域合作的另一个主要内容。由于省级地面媒体跨区域合作网络的搭建,对于引起广泛关注的外地突发新闻事件,合作成员台都能在第一时间抢发突发新闻事件报道,达到时效性和报道质量的目标。

4.大型活动合作模式

如湖南卫视为选秀节目打造“快乐联盟”战略,就集合了20多家地面电视频道。广州电视台“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一度集合了全国15家的地面电视台。选秀节目的合作一方面是强势电视台“拓展疆域”的需要;另一方面,地面电视台能够借助更为有竞争力的收视平台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进而强化本地竞争力。

(二)省级地面频道跨区域合作的问题

1.合作内容的单一性

省级地面频道合作内容基本上是新闻资讯,其他形态的节目合作尚处于空白地带。2008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SNG协作体”和“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年会上,湖北经视曾提出要进行栏目剧合作的意向,应者寥寥,就是因为在地面频道栏目剧的开办不如民生新闻广泛。

2.合作层次的低级化

省级地面频道合作的目的是增强竞争力,提升本频道的品牌价值,进而提升自身的广告吸纳力。但是,整个合作的初衷只是提升地面频道在区域传播中的传播效果,合作的范围局限于新闻资源合作或者重大突发事件合作,在项目和资本层面尚没有大的动作,比起省级卫视动辄联合办台、资本注入的合作来说,省级地面频道的合作尚是低层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