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传播战略
9662400000010

第10章 国际传播与国家战略(8)

国家战略的历史性还在于它对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性作用,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战略基于之前的历史认识,与之后的历史阶段也有结构和目标的连续性。有学者把国家战略的这种历史阶段性称之为战略的相对稳定性,认为:国家战略的相对稳定性源于战略计划赖以制定的客观实际的相对稳定性,作为主观能动性产物的国家战略必须适应客观实际的相对稳定性,在既定的战略目标未达到之前基本上保持不变。另外,还有学者指出:作为思考中国国家战略的主要依据,不仅要突出全球化的主题,还要突出文明转型的背景。没有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就难以确定富有前瞻性和人文性的大战略,而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揭示了人类新文明的指向。“时代作为大战略的依据较之国际与国内环境更具有根本性、长远性。能否正确地判断时代及其新的特征,及时地认同时代的变革和文明的转型,并据此确立新的战略观念,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将直接制约着大战略的历史深度与广度。”这是对国家战略历史性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中国国家战略现在的历史阶段,有学者认为:不论是否采用了战略学术概念,中国实际上正在执行一项指导国家发展的跨世纪大战略,即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到21世纪中叶的目标,但客观的战略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战略的局部肯定还会有所调整,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国家战略研究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必须跟踪研究、不断调整的。

二、国家战略的特征

从国家战略的概念和性质,可以认识到国家战略的特征。根据中国学者的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战略运用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目标。国家战略强调综合国力的运用,而不是突出军事力量之类某一个方面的国家力量的运用。根据世界形势和战略环境的变化,国家可能突出使用军事力量或外交力量,但不能把一个方面的具体战略当成总体性的国家战略。有人把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说成美国的国家战略,把科技立国说成是日本的国家战略,但这些认识不能确切地反映国家战略的基本属性和总体事实。片面强调国家力量的某一个方面正是研究国家战略的大忌。

第二,国家战略的范围是从国家利益的全局高度发展和运用国家的综合实力,统筹全局,实现国家的总体目标。它强调对于国家行动全局的总体设计和运筹,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范畴。

第三,国家战略是一个巨大、复杂、多层次、动态的系统。国家战略作为战略体现的最高层次,直接受国家利益认识的指导和制约,其下有政治、经济、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战略,即国家战略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作用和制约,各子系统战略之下又可分为若干行动战略,形成金字塔状的战略体系。而且国家战略系统受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战略条件变化的影响,呈现动态性。要制定有效的国家战略,关键是协调各层次子战略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子战略的特殊功能,力求整个国家战略系统达到整体效应的最优化。

第四,国家战略的主体,即国家战略思想的提出、目标的确定、方案的拟制和组织实施者是国家,而不是某单个权力当局。国家战略的客体,即其作用的对象、领域是国家的所有部门。

第五,国家战略已经超出军事战略、安全战略的范畴而具有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一系列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诞生,世界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概念,发展经济学提出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贸易发展战略之类的概念。总之,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国家战略的地位

理解了国家战略的概念,把握国家战略的性质和特征,便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战略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这种决定性还可以从国家战略的地位来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国家战略学者薄贵利提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国家战略的地位。

第一,国家战略处于国家行动指导系统的最高地位。国家战略系统具有层次性,各个部门和地区都有相应的符合国家战略规划的子系统,国家战略就处于这些子系统之上的最高地位。

第二,国家战略处于国家行动指导系统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相对于战略子系统,国家战略是目的,而其他战略只是实现国家战略的手段。正是由于国家战略与部门、地区战略之间的手段、目的关系,即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部门、地区制定符合国家战略的行动目标,这样便形成了整个国家行动围绕国家战略轴心的运转。

第三,国家战略处于国家行动指导系统的主导地位。既然国家战略处于国家行动指导系统层次结构的最高地位和轴心结构的核心地位,那么它当然处于国家行动指导系统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它规制着部门或地区战略的行动方向。

国家战略的最高地位、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决定了指导国家行动的导向功能、动员组织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国家战略指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力量使用方向,经过合理配置国家资源,动员组织全体国民投入国家行动,构成了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运动过程。

四、国家战略的作用

中国著名战略学者吴春秋指出: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及其智囊和参谋机构制定战略的特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治国之道有相通之处,但不等于治国之道。因为治国之道巨细无遗,而国家战略则主要涉及治国之道中大政方针和宏观决策的部分。这种思维方式和领导科学也有相通之处,但不等于领导科学。因为领导科学适用于从基层到高层的各级领导,国家战略则主要适用于最高领导层。这种思维方式和党的总路线也有相通之处,但不等于总路线。因为总路线通常指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准则,大战略受总路线的制约并为之服务,它比总路线更为具体,其执行的进程也更加便于检验。国家战略的原则主要有全局性原则、目标为政治服务原则、综合国力原则、战略重点原则、不战而胜原则、目标与手段一致原则和相对稳定性原则等,认识原则并不难,但灵活运用这些原则去解决实际问题、克敌制胜、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谋求世界和平与公正的国际秩序乃是极其艰巨的事业。而如果概括国家战略的作用,可以说它具有指导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作用,具有统筹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

(一)国家战略具有指导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作用

近代殖民主义扩张把地理分割的世界变成了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特别是冷战体制终结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然地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并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发展的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制度文化并占据主导国际机制的优势,这决定了发达国家在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更加注重国家战略思考,以国家的总体性思维和积极、有效的战略布局应对挑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种国家战略原则的论述体现了指导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性高度。

作为国家战略思考中的具体问题,有学者注意到:实行全面开放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但中国国家战略的核心问题已经不是开放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开放或提高开放效益的问题。因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中外贸易摩擦日渐增多,“外贸高风险论”不绝于耳;随着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出让了,但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中国还付出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安全的沉重代价;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更直接运行在世界经济的轨道,国际竞争直接发生在中国国内市场,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这样,中国就面临着改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加强海外投资等大量新的发展和竞争课题,建立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势在必行。作为相关的战略思考原则,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权力转移、问题转移和范式转移的国际背景,以中国国情的变革为基础,建立基于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的理论框架,提出建立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命题;梳理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大国崛起进程的逻辑关系,总结世界大国发展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为分析中国国家战略提供历史纵深和国际比较;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全面论述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路径;建立定量分析框架,通过与中国战略利益攸关的大国和新兴大国的比较,结合中国的国情特征,分析中国对外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效应、地区效应和全球效应,提出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问题与难题;根据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步骤,提出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布局、措施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