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9662000000046

第46章 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4)

BBC世界电台早在2003年即开始举办《论坛》节目,与全球受众进行主题广泛的互动讨论。2004年,该台举办了大约有200人参加的大型论坛节目“中东媒体座谈会”,论坛地点分别设在贝鲁特、大马士革、开罗和拉巴特,由世界电台及其在当地的合作台播出,同时也由参与国的主流媒体播出,吸引了中东地区广大听众的关注和参与。同年,该台又开通了旨在为全球对话提供平台的《世界——请你评说》的博客和热线电话,世界各地的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节目中的嘉宾或受邀的各国顶尖新闻人物提问,他们之间的互动还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媒体平台播出。至于与单一对象国家的受众进行极富针对性和贴近性的对话,就更加多样了。比如,针对乌克兰受众的《你有什么问题吗?》,针对阿拉伯语受众的《热点问题讨论》,针对尼泊尔受众的《一起来讨论》等对话平台,都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积极参与,扩大了BBC世界电台在当地的影响力。

第三节 我国国际传媒受众工作简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水平,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变得十分紧迫。我国从事国际传播的主流媒体,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都在大力加强各自的国际传播业务。这些传媒机构也都认识到加强国际传播受众工作对于提高传播效果的重要意义,自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大对全面开展联系国际受众、服务国际受众、收集国际受众反馈等工作的投入,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我国的国际传媒机构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国际传播的国家级广播电台,也是我国进行国际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它创建于1941年12月,现已成为融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和新媒体业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国际传媒机构,位于世界主要国际广播机构之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直活跃在我国国际传播的前沿,其受众工作起步较早,时间较长,可以说是我国国际传播媒体受众工作的典型代表。本节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工作为主,简要介绍我国国际传媒开展受众工作的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受众工作开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国际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国际短波广播。鉴于国际冷战形势和国内政治氛围,我国国际广播又被称为对外广播,这一叫法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这一时期我国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不仅有了听众来信节目,而且有了以处理听众来信为内容的听众工作,但由于最初对外广播与对内广播没有分开,所以对外广播的听众工作也没有独立出来。直至1956年,国际广播编辑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才正式建立了独立的听众工作机构。由于海外听众来信不断增多,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63年,国际广播编辑部新组建了听众工作部,并制定了听众工作简则,正式开展海外听众工作。

听众工作部的建立,标志着对外广播听众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任务是扩大我国对外广播的影响,发展听众队伍,发挥对广播的检查、监督作用,进行调查研究,推动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工作内容是答复国外听众来信、寄赠宣传品、接待听众来访、进行听众调查、举办各种节目以鼓励听众收听广播和增强与听众的联系、总结推广听众工作经验等。听众工作部成立以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的听众工作得到显著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听众联系和服务工作更及时和规范。这一时期,由于听众来信总量不断上升,1965年达到28.6万封,是1951年650封的440倍,因此,接收和处理听众来信的工作受到重视,回复听众来信更加及时,原则更加明确,处理更加规范。另外,向海外听众寄送礼品、纪念品、宣传品也逐步加强了计划性,开始有了统一规格与标准。

第二,开办信箱类节目,在联系听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52年对华侨广播首开《听众信箱》节目,至1965年,除对华侨广播外,还有英语、俄语、日语、乌尔都语等语言广播开办了听众信箱类节目。通过这些节目,国际台(当时还未从对内广播独立出来,呼号为北京电台)加强了与海外听众之间的联系,解答了海外听众对新中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种种疑问,帮助海外华侨寻医问药、寻亲问友,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第三,创办各种知识竞赛活动,效果明显。1958年初,英语广播开办《回答》节目(后改名为《中国常识问答》节目),很受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众的欢迎。到20世纪60年代,有近半数语言广播都开办了这类节目。比如,对华侨广播的《祖国常识问答》节目于1961年底开播后,听众来信直线上升。1965年华侨部收到海外华侨来信13万封,其中60%以上都是回应《祖国常识问答》节目的,甚至印尼、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报纸也刊登《祖国常识问答》的题目,在当地华侨中引起强烈反响。

第四,启动新的受众调研和联系工作。比如,加强与对外广播的海外听众组织联系,举办听众工作展览以宣传我国对外广播,开展听众调查工作等。1961年,在日本各地相继成立了“北京广播收听会”,到1963年,收听会数量已达到110多个,他们通过来信与国际台日语部频繁联系。日语部也从1959年起至60年代中期多次对日语听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听众的年龄、职业构成和政治倾向,他们对广播节目的偏好与收听情况,对中国国际广播的意见等。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对外广播事业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当时,对外广播被当做“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对外广播节目内容与形式照搬、套搬对国内广播,充斥着政治说教和假话、大话、空话,引起海外听众的强烈不满,听众来信数量大幅下滑。最少的1970年只收到127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2.1万封,比之前的动辄每年十几万封下降了不少。不仅受众工作困难重重,听众工作部也被合并、改组,1973年改名为听众工作组。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各个领域开始拨乱反正,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受众工作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受众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工作也跨入了新阶段。1978年5月,我国对外广播与对内广播分离,对外广播机构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但对外广播呼号仍为“北京电台”。1993年1月1日起统一使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呼号,英文即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为广播电视受众工作设立了新的起跑点。这次会议不仅强调了做好广播电视受众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会议制定的若干方针和原则也成为新时期国际广播听众工作的指导方针。同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召开全台听众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强调查研究、大力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1984年,国际台听众工作组升格为听众工作部,后根据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又更名为听众联络部。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台改革的深化和机构的变化,听众联络部于2007年再次更名,改为听众工作处。

国际台各个语言部门也都设有专门负责处理受众来信的人员,主要对受众来信等反馈进行数量统计、选择汇总,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转给节目制作部门,作为节目资源和参考依据。同时,由听众工作处进行全台受众反馈的汇总,形成文字报告,一方面提供给国际台决策部门作为制定相关发展战略的参考,另一方面作为对节目考评等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全台决策部门、编委会、编辑部等机构根据听众工作报告制定的相关政策,又对节目制作部门产生影响,并最终落实到听众身上。

根据国际台的规定,听众工作的任务包括向听众宣传推介国际台节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吸引听众、争取听众,扩大听众队伍,开展听众调查,加强与听众之间的联系等。听众工作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拟定国外听众工作的方针、条例;督促、检查、协调各语言部的听众来信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听众的调查研究,收集外国电台听众工作情况;征求听众俱乐部和听众的意见,为改进节目提供依据;办好有关听众的情况反映内刊,供编辑部门和有关单位参考;接待来华访问的听众团体与个人,经办对外宣传品、纪念品的审定、制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国内外宣传国际台的工作等。

这一时期,国际台受众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任务职责比较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力量得到加强,为做好新时期受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互联网和诸多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国际台逐渐由单一的广播媒体向融广播、电视、网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媒体传播机构发展,其受众群也从单一听众向观众和网民等开放,听众工作发展成将各种类型的受众工作包含在内。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我国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走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规模化和网络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来信工作展现新特点

国际台的听众来信自1984年起年年递增,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际台开办的“国际在线”网站成为沟通受众的良好渠道,网民来邮和回复大幅上升。2009年,国际台共收到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受众来信和电子邮件等290万余封,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与近年来国际台重视受众来信,在及时性、主动性、亲情化和效应化方面下工夫密切相关。

1.及时性

即强调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回复受众来信,给受众寄送报纸、节目单、纪念品、问答卷等,让受众感到受重视。近年来,互联网在及时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各语言部的受众工作者经常要回复很多网络留言,他们对受众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尽量满足受众的要求,将受众对节目的建议、赞扬或批评意见及时传达给节目采编人员,并复信予以感谢。有些语言部除了采用信件邮寄、电子邮件以及受众博客等方式外,还在固定时间通过MSN等方式,与受众直接互动,为受众在线答疑,听取反馈意见,赢得了不少好评。另外,手机短信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如老挝语部为了解节目在万象的收听情况,在当地开通了国际台短信平台,每天都会收到受众的数十条短信。老挝语部通过《音乐礼品卡》这一点歌栏目对受众的愿望及问题予以回复,并播出受众点播的中文或外文歌曲。

2.主动性

即不是简单被动地应对和处理受众来信,而是主动地去做联系受众的工作。例如,许多语言部的受众工作者在对象国的重大节日来临之前,都会主动给受众发送邮件表示祝贺;在对象国(地区)发生灾难或面临危机的时候,主动给受众发邮件问候他们;即使在平常的复信中,也经常主动附上受众所收听的语言广播的简介、节目单和时间表;还有的将受众来信中提出的问题转交给相关节目制作人,让他们在节目中作答,通知受众节目播出的日期和在线收听的网址。

3.亲情化

即赋予受众来信工作以亲情和友情,而不是把它当做一项你来我往、死板生硬的程序化工作。国际台受众工作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得到受众更大的回报。比如,西班牙语部一位受众工作者在谈到她的经验时说,拉美受众热情奔放,喜欢交朋友,所以她在回信时从不使用“尊敬的先生/女士”这样没有感情色彩的称呼,而是用“我亲爱的朋友”开头;给古巴受众的回信使用“亲爱的同志”则更能让他们感到亲切。很快,受众把她当做知心朋友,不断向她提供对国际台节目和对中国的感言、想法和建议等,为做好节目提供了很多帮助。

4.效应化

即处理受众来信时,不仅要注重信件往来,还要迅速对受众反馈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并将其中有价值的意见传递给相关部门,以利于改进工作。受众工作者每天面对大量的受众来信,需要经常分析受众的构成、特点、需求及其变化,随时加以综合归纳,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交。比如,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国际台土耳其语部收集了大量受众正反两方面的反应,了解到海外土耳其语受众的疑问与舆论倾向,迅速策划了与土耳其主流媒体合作举办网络系列对话的直播节目,由国际台土耳其籍专家担任主持人,同14位各界有代表性的嘉宾进行访谈,回答土耳其受众提出的问题。在连续五天的节目播出期间,国际台土耳其文网站专题页面和直播页面的访问量都大幅增加,受众超过150万人次。土耳其当地主流媒体纷纷转播、转载,土耳其受众对事件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客观性意见增多,也有受众对西方及土耳其媒体此前的片面报道表示不满,互动平台上还传来了慰问中国人民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