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9662000000040

第40章 互联网受众调研(4)

(三)弹出式问卷调查

弹出式问卷调查是指网民在访问网站的过程中,会碰上某一弹出的窗口,请他们参加一项调查,点击该窗口中的某个按键,比如“是”,就会出现一份有问卷的新窗口,受众完成问卷后可以直接在线上提交。

弹出式问卷调查通常是网站自身出于某种目的进行的,这是它与其他问卷调查的不同之处。一份典型的弹出式问卷,当用户打开某一页面时弹出来,不过在填写时,一般是链接到专业网站的网页问卷中完成。因此,这种弹出式问卷也可以视作网页问卷的一种扩展方式。

弹出式问卷调查的优点是,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定位目标受众,对他们进行调查。例如,一位使用汽车网站查询功能的用户,其目的指向是比较明确的,就是对汽车感兴趣,不会是与之完全无关的用户。不过,这种弹出式问卷调查由于干扰了受众的浏览行为,也可能对用户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影响网站的用户体验。

在实际操作中,上述几种网络问卷调查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在一项关于维基百科里个人对知识贡献的意愿的研究中,研究者就采用了两种网络问卷调查方法:首先,通过电子邮件向目标受访者发送邀请信息,其中便包含了网页问卷的地址,收到邀请的受众可以通过该地址链接到网页上填答问卷。共有1630人通过邀请访问了网页,但只有20%的人完成了问卷。其次,经过4周时间,又通过电子邮件向这20%的人发送第二次问卷地址链接,结果第二次问卷回答率达到了70%以上。

三、互联网受众调查之优劣分析

互联网受众调查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网络调查方法和对网络调查方法的探讨还未臻成熟,对其优劣进行全面评估也许还为时尚早。另外,受访对象局限于网民受众,也多少限制了调查主题的范围和领域。不过,互联网受众调查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应用前景看好。与传统调查方式相比,它们究竟有哪些优缺点,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下仅以目前比较常见的电子邮件调查、网页问卷调查、弹出式问卷调查三种方式为主,对此作一粗略分析。

(一)优点

1.匿名性好

互联网为受访者提供了匿名保护,人们接受网络调查的意愿比传统的访问方式要高。对于陌生人的造访、不期而至的电话询问以及“飞”来的邮寄问卷,普通受访者难免会心生疑虑和戒备,拒访率一般较高;但是,与电子网络的接触是一种无形接触,受访者的心态相对来说比较安定。网络调查的匿名特点,使受访者更愿意回答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其结果比传统的用真实姓名送达地址的邮寄、电话和面访访问结果都要好。

当个人的社会状况被匿名屏障所保护时,真实的自我便有可能越出这一屏障而得到自由的显现。

2.可以了解更深层次的信息

互联网受众调查的开放式问题可以比传统问卷稍多一些,因为受访者无须与人接触,也无须纸笔,网络答卷提供的便利和匿名保证,使受访者拥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研究者亦可以借此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

有一项网络调查发现,有70%的受访者回答了开放式问题,而且一半以上的回答字数都超过了100字。不过,由于屏幕阅读不像纸张阅读那样可以一卷在手自在地阅读,看起来相对比较辛苦一些,因此问卷不能太长,尽量短些为好,与传统的问卷调查相当,以3页左右为宜。

3.费用低、人力省

网络调查省略了印制问卷、填写信封、贴邮票、封装问卷、邮局投递以及交通等问题,省去了面访中访问员登门造访的差旅和酬劳,也省去了拨号打电话等人工过程,经费支出十分节省,只需要使用电脑指令操作,有时一个人便可以完成全部工作。

4.访受双方可以良好互动

网络调查有一定的互动性,当受访者对问卷意思不甚明白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调查者一旦发现填答问卷不完整或有其他问题时,也可以再通过互联网发电子邮件给对方,请他(她)将未完成的部分接着做完,一般人也愿意继续合作。邮件访问中可能出现的废卷的问题,在网络调查中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

5.时效性强

通过网络传送和回收问卷,受访者线上回答,线上提交,省却了大量的中间人工过程;而且资料回收电脑化,也节省了数据登录时间,便于统计分析,时效性大大增强。

(二)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

前已述及,适用范围有限是互联网受众调查最大的缺点。尽管目前上网人数在迅速增长,但是他们仍然属于人群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是否上网,取决于电脑的普及程度、人们对网络的需要程度以及上网成本等因素。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达4.57亿;上网者中,年龄在10~19岁(27.3%)、20~29岁(29.8%)、30~39岁(23.4%)三个年龄档的网民所占比例合计共占80.5%,即40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超过总数的五分之四。其中,男女性别比例为55.8%∶44.2%;高中学历者最多(35.7%),其次是初中学历者(32.8%),两者共计68.5%,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23.2%。相比互联网发展之初,男女性别比悬殊、20岁出头的网民居多、本科学历者比例最大的情况,目前网民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已经越来越均衡,结构也越来越合理。从高度集中于某一年龄段、某个学历层次和某些行业,逐渐分散、普及和社会化,但是与人口总体和结构相比较,上网人数仍然有限,同质性也较强,这些都影响了网络调查的代表性和调查的主题范围。

当然,如果调查的对象就是网民,调查主题只与网络有关,比如是网络信息的传播效果,则调查结果会比较好一些。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如此,网页问卷调查、电子邮件调查和弹出式问卷调查都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随机抽样调查,回卷的受访者都大体属于自愿者样本或热心者样本一类,其特征与普通网民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其代表性仍有存疑的必要。

2.易受网络技术因素的影响

影响网络调查的技术因素主要有三:一是网络速度,如果网络过于壅塞,会使传输速度缓慢,耽误时间,同时增加成本;二是系统稳定性,如果系统稳定性低,经常死机,也会影响人们的填答情绪;三是系统的相容度,如果系统不相容,出现乱码现象,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3.对受访对象缺乏控制

网络调查的匿名性好,这是其优势,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其弱点所在。与传统的邮件访问相比,网络调查对受访者的控制更弱,不仅难以知晓受访者的名称、地址、真实身份,而且对受访者是否如实填答了问卷、是否一人多答等,研究者也难以确定。

如前所述,电子邮件调查有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即问卷回收率。一般来说,电子邮件调查的问卷回收率通常低于传统的入户面访,与邮件访问调查大约在伯仲之间,有时略高,有时稍低。不过,台湾有一项研究却发现,剔除未作答的问卷和无效问卷后,网络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约为60%,高的可以达70%以上,低的少于50%。

第三节 互联网定性受众调研

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平台,不仅在现代信息生活中扮演主角,在受众调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受众调研中的大部分资料收集方法,都可以由现实世界转移到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去应用。上一节我们探讨了受众问卷调查方法的网络应用新特点和新发展,本节将讨论互联网定性受众调研,通俗地说,也可以称为定性受众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的应用。

互联网定性受众调研相比传统的定性受众调研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调研时间、经费需求、人员需求、对敏感问题的回答上都要优于传统方法。所以自互联网出现以来,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受众调研和发表的研究论著一直快速增长。当然,互联网定性受众调研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下我们将以传统方式为参照,对焦点小组、深度访谈、(样本对象)文献资料探讨这三种方法的互联网应用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对网络民族志方法进行讨论。

一、焦点小组法在互联网上的应用

焦点小组讨论是传统定性受众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传统的焦点小组讨论研究,是指将一组特定的个人,一般是6~12名,聚集在某一场所,在一位主持人的引导主持下,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看法的一种研究。

焦点小组这种小群体交流的方式,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想象,启发新思路,开拓讨论的话语空间,获取更丰富、多元的信息。不过,实际操作中也面临小组难以召集、参与者彼此陌生、人工环境互动、面对记录设施受访者容易产生“反应性心理”等困扰。

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焦点小组讨论方法的缺陷,适合焦点小组讨论方法的应用。比如,参与者比传统时代更容易召集,无须集中在某个实地场所,可以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上网的地点,进入某个虚拟空间参与讨论;由于互联网上的焦点小组讨论都是采用文字或图像进行交流,自然产生记录,方便研究者后续的资料处理和研究;陌生人彼此不必面对面,也不必面对记录设施,“反应性心理”的影响降至最低。总之,虚拟平台的优越性,使参与者受外界物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投入讨论中去。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网上焦点小组讨论主要通过BBS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主要弱点是难以保证讨论的实时共享性,参与者必须不断刷新页面才能看到他人的回复,无形中延长了议题的讨论时间。当然,这种非实时共享的讨论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即参与者无须同时在场。

之后,网页形式的聊天室的普及,为焦点小组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迄今为止,最成熟、最便捷、适合进行焦点小组讨论的网络工具,莫过于即时通讯软件中的多人聊天形式。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如QQ提供的讨论组),研究者可以选择调查对象加入讨论组中参与讨论,所有讨论的记录都可以导出进行研究;研究者还可以将议题和研究目标在讨论组中详细说明,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对议程的控制。当然,筛选参与者并对其真实身份进行甄别,也是应用互联网焦点小组法进行调研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深度访谈法在互联网上的应用

传统的深度访谈又称为深入访问,是研究者与受访对象一对一地直接接触和交谈,以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有关对方态度、动机、价值观等方面详细资料的一种方法。

在深度访谈中,要找到适合研究要求、观点明确、能够较好回答问题的受访者,并且完成访问、整理、分析资料等一系列工作,是一件比较费心费力的事情。有时,如何为深度访谈找到一个安全、私密而不感陌生的访谈地点,也是一件让研究者感到头疼的事情。

互联网的出现为深度访谈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电子邮件是最早的访问工具。开始时,研究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向受访者传送提纲,然后进行实地访谈;后来则基本采用书面问答的形式进行访谈。这种方式一来省却了路途奔波,降低了成本;二来书面形式记录准确,还可以反复沟通;此外,非面对面也不会对受访对象造成人为干扰,某种程度上比传统方式更自然。当然,无法面对面也可能会丢失一些诸如表情、语气、服饰、体态等方面的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常常是比较有价值的,而这也是网络深访的一个短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访谈这种人际沟通也不再囿限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SNS网站都为研究者进行深度访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三、文献资料分析在互联网上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指围绕研究对象进行的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工作。

研究者常常希望从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中找到某些有价值的信息,补充和加深他们对所研究问题或现象的理解。这些个人资料包括:记录每天活动或时间的日记或日志、个人的传记或自传等。

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主要通过图书馆、档案馆、个人收藏品等来收集资料,如今,数据库的普及给文献资料分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的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相比,网络上的资料(如个人信件等)要比写在纸上的资料“短命”得多,不过,近年来互联网尤其是博客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文献资料研究提供了广泛的一手素材。网络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