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技术手段的运用之外,还有许多国家通过变堵截为疏导、变直接控制为间接控制的策略方法,也就是通过必要的政策措施和立法形式,规范信息活动和传播行为,防患于未然,抵御不良影响。例如,欧盟委员会于1996年10月通过了《互联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信》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和人的尊严》的绿皮书。绿皮书规定,网络主机服务商和检索服务商应对其主机和服务器上的违法和有害信息承担法律责任。欧委会还建议对互联网信息建立评级制度,鼓励开发和采用过滤软件及评级系统,鼓励网民报告违法和有害网址,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在今天的国际传播领域,各种新旧矛盾交织,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分化、重组,信息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多样和多变,对国际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的应用,使得任何国家要想完全控制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已经越发困难,隐瞒信息和封锁信息变得力不从心。面对新媒介环境下的国际传播新受众,各国政府都在想办法构建新的信息管控体系,我国也不例外。就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如何调整和改进我们的信息管理政策和措施,积极主动地公开信息,在确保国家信息主权和公众利益的同时,维护和保障受众的知情权等权利,树立传播的公信力,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是我国国际传媒机构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新受众调研与传播效果辨析
一直以来,由于国际传播受众的多、杂、散、匿、自由流动等特点都大大超过一般受众,其复杂性、差异性和广泛性也非普通受众可比,加上地域阻隔、技术囿限,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国际受众调研相比国内受众调研要困难得多,对于国际传播效果的把握也举步维艰。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广泛使用给国际传播新受众调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网络测量、网络问卷调查、在线意见反馈、电子邮件沟通等多种手段,传播者一方面可以与国际传播新受众便捷地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为传播者把握传播效果提供了便利,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数量性和意见性的效果反馈。
以受众测量为例,互联网受众测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后台服务器端测量,一是用户端测,一是ISP和搜索引擎等独立的第三方监测。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先进的后台技术,主要是后台服务器端的测量,网站传播方可以大体了解网络受众的地址来源、操作系统等信息,了解有多少人点击了页面,多少人阅览了信息。传播者对于自己的基础性传播效果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网络新技术的支撑,传播者可以清楚地识别终端用户的不同传播情况,了解用户行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的传播者有了更强的自主监测受众的能力。而且,互联网受众测量主要采用监测软件和监测程序来实现,既可以测量受众访问不同网站的浏览行为,也可以测量网站用户的链接数和页面浏览数,关键是,两者都不影响受众正常的上网行为。另外,有了互联网,网络用户的行为测量和心理态度调研可以共用一个网络平台,操作起来相对便捷。一方面,传播者可以实时了解受众的网络接触行为,获得诸如受众访问页面数、停留时间、链接数等方面的“量化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在网站上发放问卷,传播者可以实现对受众心理、态度和需求等“意见信息”的更深入的把握。由于共用网络平台,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两者均可以做到相对同一,对于国际传播新受众调研来说,这无疑会大大提高调研效率,降低调研的成本,对效果的把握也更加立体。
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曾经采用多种新媒体调研方式进行受众调研。自2008年11月启用万瑞数据分析系统以来,国际台根据浏览量等监测指标估测国外受众的媒介接触使用行为,研究国际受众对媒介内容、节目类型的使用偏好,等等。随着国际台的业务重心逐渐向在线传播转移,开展的网络调查也越来越多。2009年,国际台斯瓦希里语部和德语部各自进行了针对对象国受众的网络问卷调查,除了解对象国受众结构的变化外,还收集了受众对本语言广播节目的评价。资料来源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工作处。
很显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跨越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诸多障碍,国际传播新受众调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发展空间。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传播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传播新受众,更方便地了解自己的传播效果。不过,我们在享受新媒体为受众调研带来的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此带来的一些缺失或不足。
就互联网调研来说,首先,网站端后台服务器监测的“海量数据”,主要是对来自不同电脑客户端的IP地址和网络行为等方面的测量,无法提供使用者的人口统计特征信息。
其次,有些用户端测量,因需要用户自行下载插件,即使是在受众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这种下载插件让人监测自己的网络行为,要以牺牲部分隐私为代价),对许多人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何况是国际受众,因此一般难以推广。
再次,传播方对自己受众的总体情况一般缺乏准确把握,那些主动给网站写信、留言和回答问卷的受众,大都属于自愿者样本,具有超出普通受众的文化水平和主动性,其代表性通常要打折扣。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网站监测和受众调查数据是否可靠和适用,如何整合也是一大难题。网络调研虽然可以将行为测量和心理态度调查在同一个平台上结合起来,但是两者采用的是非同源样本,或者说非同一组受众对象,由于网络调查具有非直观和匿名的特点,缺乏对调查对象人口特征的把握,也存在一定虚假的可能,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靠性如何还有存疑;如何整合这两项调查的数据,以全面、深入地把握国际传播的效果,迄今为止一直是困扰传播者的难题。因此,通过互联网受众调研所获得的传播效果反馈,有其特定的价值、意义和用途,也有不少待探讨和完善之处。
总而言之,对于国际传播新受众调研,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发展和创新调研方法,坚持科学性、专业性和适用性的统一,力求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国际传播新受众,把握受众特征及其兴趣、需求,以利于更好地改进传播策略、传播内容和方式,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思考题
1.何谓国际传播新受众?据你的观察和了解,新媒体受众特征除了书中已提到的还有哪些?
2.为什么说国际传播新受众更趋多元化?面对国际传播新受众的这一特征,你认为,我国国际传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3.简述影响国际传播新受众形成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你认为哪个因素是最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理由。
4.如何看待国际传播中的“同质化”现象?
5.试举例分析目前我国国际传播新受众调研的现状、问题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