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9662000000018

第18章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8)

比如,由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共同发起和组织的“北京—东京论坛”,是由中国新闻界、学术界与日本民间组织携手共同搭建的中日精英交流平台。自2005年开始,作为该论坛核心内容的一部分,《中国日报》网站、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大中城市进行“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以第五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为例,此次调查中方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和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完成,分别对一般民众和大学生进行调查,日方调查也分为“普通民众”和“有识之士”两个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媒体是两国民众了解对方的最主要渠道”,“中日民众对对方国家好感度上升”,等等。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与其他机构合作对海外受众进行的调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2007年秋,中央电视台在美国曾经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对海外观众进行问卷调查,从美国长城平台订户中随机抽取了5万户,了解长城平台的情况,旨在为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同时,长城平台还定期委托当地营运商的调查中心对分销商和部分受众进行问卷调查或电话调查,以便为决策提供参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受众调研也形式多样,不仅有自主调研、海外委托调研,还设立了海外监听员,帮助了解和掌握国际台节目的传播质量和受众满意度。

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率先开设国际传播学课程以来,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办了国际传播学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从事国际传播的专门人才。在这些高校的教学中,关于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探索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反过来也推动着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4.研究方法多样兼容

我国国际传媒机构进行的受众调研近年来内容逐渐丰富,研究方法也是新旧结合,多样兼容。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进行的受众调研,除了采用传统的邮寄问卷调查和面访外,还结合互联网问卷调查方法,分别对俄罗斯、阿尔巴尼亚等9个对象国的居民就本语言广播节目(包括网络音视频节目)的知名度、可信度、满意度、信号清晰度以及居民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的意愿等进行调查,突破了国际台语言部过去只在已有受众群中调研,而且多为定性分析的局限,加强了定量调研的力度,取得了预期效果。资料来源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工作处。

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够很方便地监测受众的网络使用行为,了解和把握受众的意见和心理反应也变得相对容易。比如,通过服务器监测可知,新华网日均访问人次达2800万,页面浏览量超2亿,点击率10亿左右,每日访问流量达12GB;而据网络调查显示,新华网已覆盖全世界所有开通互联网的国家和地区,海外受众占受众总数的25%,主要是中国问题专家、各类研究机构、政府智囊等高智力人群,在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享有极高的影响力。

在研究机构和学术界,除了定量研究以外,其他研究方法也被用于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比如,有学者探讨在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采用民族志方法的可能性和适用性。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国际受众。

5.逐渐重视对新媒体国际受众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国际传播界出现了传统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并存,后者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的局面。一些国际传媒相继关闭了若干语言的短波广播,转而开拓网络市场。互联网不仅开辟了新的国际传播渠道,培养了一批新的国际受众,同时也提供了研究国际受众的新途径。传统的受众来信、留言和座谈会以及新型的网络测量和问卷调查等方式,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这些都促进了对新媒体国际受众研究的升温。这一趋势在我国国际传播界同样出现。

比如,近年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加大了对其网站“国际在线”受众的调研力度,各语种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受众调研。比如,意大利语网站、菲律宾语网站、德语网站、越南语网站等都为改版或了解网络受众进行过网络调查;克罗地亚语部则对其网络电台“律动·中国”的网民受众进行了包括点击量、网民留言分析、音频流量分析等在内的综合性调研。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对CCTV-4的海外观众进行了网络调查。一些省级电视传媒的网站,如“湖南国际”、“浙江国际”也开展了包括网页问卷和网站留言等在内的受众调研。学术界关于新媒体国际受众的研究,主要有前述郭可教授通过CCTV-9网站对其受众进行的调查,等等。

总之,国际传播实务和研究界开始逐渐重视对于新媒体国际受众的研究,而且,重视对新媒体国际受众的研究本身,亦推动着对新媒体受众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二)现存问题及原因探讨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几乎是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由于开展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就有效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这一目标而言,还任重道远。以下仅对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研究投入不够

受众研究尤其是大规模的受众调研,本身就是一项耗费甚巨的工作。在他国进行受众研究,无论是购买他国市场的收视(听)率数据,还是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客观上比之国内都所费不赀。而且,常规性的收视(听)率数据还不一定购买得到。比如,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铺设收视(听)调查网;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有调查网,也提供辛迪加式收视(听)率数据,但是不一定将我国国际传媒的频道或频率纳入监测范围。比如,日本的主要收视(听)率调查系统便将包括我国国际传媒在内的一些外来频道排除在测量范围之外;而在欧洲一些国家,由于华人受众属于非主流群体,当地运营商在进行受众调查时也把华人受众和华人频道排除在外。因此,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我国国际传媒需要不定期地自行进行跨国或跨地区实证性调查,以了解我国国际传播的受众情况。

但是,我国国际传媒在受众调研方面的有效投入明显不足。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相关机构和媒体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于开展各语种国际频道的‘落地’工作,但是却没有资金进行长期、系统的效果调查,因此,时至今日,我国整个电视对外传播体系还缺乏系统性的定期收视效果量化分析和评估。”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开展跨国受众调查的频次和规模,使得我们对于国际传播受众的行为和心理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难以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深入分析,以致在很多情况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只能停留在“服务海外受众”之类的口号上,缺乏对国际受众的形态、意见和需求的科学把握,也缺乏对传播效果的全面评估。

从某种意义上说,投入不足意味着我国国际传媒对国际受众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国际传播尚未从以往“对外宣传”的思维惯性中摆脱出来,还未真正从“以自我为主导”向“以受众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转变。从长远来看,这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制定以及我国国际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专业研究人员缺乏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是一个比较专业的研究领域。在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型国际传媒机构中,从事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专业人员一般都有十几名乃至数十名,如英国广播公司听众调研部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13名研究人员,进入新千年重组为市场营销、传播与受众部后,专业研究者力量更进一步增强。除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外,英国广播公司还广泛借助外力。比如,他们与美国新闻署研究室,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关广播机构的研究部门交换调研资料或共同进行调研项目,以获得准确的国外受众的人数、特点和分布,了解其他国家广播的影响。

相较而言,我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受众研究缺乏总体规划性,研究资源分布不够合理,专业性研究人员不足,也缺乏高水平、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我国国际传媒机构受众研究人员的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有机会、有资助、有能力进行国际受众研究的较少,而且他们面临着发表论著和评定职称的制度性压力,愿意从事费时费力还时常遭遇各种阻碍的跨国受众研究的人并不多。缺少人员和资金投入,国际受众研究便很难开展起来。

3.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从总体上看,研究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理论性还有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数据或资料的深度分析不够;二是缺乏对研究方法的规范把握;三是理论性有待加强。

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国际受众调研往往是有调查,但是缺少深度分析。不要说对大规模受众定量调查数据缺乏消化和吸收,对于非定量的受众来信、来电和网站留言等,也缺乏合理的分类和挖掘。对这些资料的处理常常满足于一般性的描述或总结,很少结合其他因素或变量进行深度分析,归纳、提炼也很不够,以致辛苦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未及充分利用便被束之高阁或者流失殆尽,不仅未能起到有效的反馈作用,对传播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还造成调研资源的浪费。

此外,对如何规范应用研究方法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国际传播受众调研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不少研究都采用定量调查方法。事实上,有许多定量调查并非建立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而是非随机抽样调查(包括大部分网络问卷调查),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无法推及总体的,也就是说,外在效度很低。有相当一部分的定量研究,在问卷设计、抽样方法、调查实施、数据处理等方面还不够专业和严谨。由于国际受众研究的特殊性,真正意义上的随机抽样调查是很难实现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另外,还有一些国际受众研究尝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焦点小组讨论、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及网络民族志等方法。采用这些定性方法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基本上不具备外在推及能力,同时方法本身也有规范性要求。一些研究在应用这些方法时不注意遵守其规范和要求,显得比较随意。

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与一般受众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注重应用性和对策性,而忽视理论性和规律性探讨。毋庸说国际传媒机构开展的受众调研大都围绕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而学术机构进行的零星的国际受众研究,在理论层面的开拓上也显得气力不足,更罕有创新性理论出现。这与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起步晚、积累少、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很显然,我国的国际传播受众研究要提高专业性和理论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受众理论,离不开自身传播实践提供的丰厚养料,也有赖于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在国际受众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努力开拓。

思考题

1.试举例说明麦奎尔关于受众研究的三大传统中结构性研究与行为性研究的异同。

2.有人说阿伯克龙比和朗赫斯特提出的观展∕表演范式比较适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受众研究,你的看法如何?

3.试举例说明冷战后西方国际传媒关于国际受众研究的新特点。

4.我国受众研究的现状如何?对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有何影响,为什么?

5.试举例说明目前中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