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种形式国际传播的初步发展:新闻媒体、非新闻媒介与国际性主题活动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在国际经济联系加强、合作日益增多、国际斗争也日趋尖锐的前提下,多种形式的国际传播获得了初步发展。
首先是通讯社和报刊等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在成为国际传播主体和主要传播载体的同时,也是国际传播的主要推动力量。通讯社是“媒体中的媒体”。在近代四大通讯社不断发展的同时,19世纪晚期出现了通讯社的兴盛。在英国出现了专门提供国内新闻的报联社(1868年)和交换电讯社(1872年);在美国,1892年美联社实行了重新整合,确立了其全国通讯社的地位。欧洲其他国家的通讯社也开始纷纷成立,例如意大利斯蒂法尼通讯社(1853年)、奥地利的国家电讯局(1860年)、丹麦通讯社(1866年)、西班牙法布拉通讯社(1867年)、挪威通讯社(1867年)、瑞典电讯社(1867年)、匈牙利通讯社(1881年)、芬兰通讯社(1887年)、日本帝国通讯社(1892年)、瑞士通讯社(1894年)、俄国通讯社(1894年)等等。这些通讯社一般都以报道国内新闻为主,并与四大通讯社签订协议,交换国际新闻。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四大通讯社之间的联合,在初步成熟又激烈竞争的基础上,为了稳定和垄断消息来源,四家通讯社在1870年签订了一个著名的“三边四社协定”,又叫“联环同盟”。这个协定把世界的新闻资源划分为四个势力范围,在每一个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和发布,例如哈瓦斯社的领域包括: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与路透社共享)、中美洲、南美洲;路透社的领域包括:大英帝国、埃及(与路透社共享)、土耳其、远东;沃尔夫社包括: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美联社:美国。三边四社协定建立了对世界新闻市场的瓜分垄断体系。尽管这个先于世界市场形成的信息体系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信息支持,不过也造成了西方国家对信息权力的垄断和控制,正如美国学者库伯所说:“当路透社、哈瓦斯社和沃尔夫社集中了它们的信息资源,建立了一个完全控制国际新闻的机构,并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时候,它们实际上掌握了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决定权,同时也控制了解释新闻意义的权力。”
通讯社发展的基础是大众报刊的成熟。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报刊普遍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英国,除了《每日电讯报》外,还出现了其他上百份的廉价报纸,其中著名的有1865年创刊、80年代在斯蒂德主办时得到巨大发展的《帕尔玛公报》,1881年由纽恩斯创刊的《点滴杂志》和1887年由奥康纳创办的《明星晚报》等。1896年,英国著名的报人艾尔夫雷德·查里士·哈姆斯沃斯(即北岩勋爵Lord Northcliffe,1865~1922,因他对报业的贡献于1905年受封)创办的《每日邮报》,1898年发行量就达到了50万份,1903年他又创办了《每日镜报》,1909年发行量达100万份。在法国,《小巴黎报》1903年发行量超过了100万,1914年超过了150万,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报纸”。在德国,大众化报刊也开始出现,例如1865年创办的《广告电讯报》,1871年创办的《柏林日报》,1889年创办的《柏林画报》周刊,1898年创办的《柏林全德新闻》、《柏林晨邮报》等,其中《柏林晨邮报》1913年销量40万,是当时德国销量最大的报纸。在日本,1874年创办的《读卖新闻》,1877年出现的《大阪新闻》,1879年出现的《朝日新闻》等,也标志着大众报刊的成熟。在美国,大众报刊更是呈现出繁荣景象:报纸的数量从1880年的7000家增加到90年代的12000家;从1870年到1900年,报纸的数量增加了三倍,销售量增加了六倍,周刊数量增加了两倍,报刊的竞争空前激烈。美国著名新闻人普利策在1883年创办了《纽约世界报》,赫斯特1895年创办的《纽约新闻报》,二者之间的“黄色新闻”(更准确的叫法实际上是煽情主义报道)大战在新闻史上令人侧目。其他非西方的亚非拉国家的近代报刊业也在这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讯社与报刊一起,成为当时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重大国际事件,无论是帝国主义之间所发动的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美西战争、英国与南非的布尔战争),或是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及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印度与埃及的反英运动、土耳其的革命),还是一些自然或人为的灾难(如泰坦尼克事件),都是通过这些大众传媒而传播的。
此外,其他的非新闻媒介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加入到国际传播的行列。其中包括文化传播的唱片、电影,经济信息传播的国际广告和行为传播的国际博览会等。
法国的文化工业一直比较发达,这一时期,法国的文化企业在国际传播中开始崭露头角。例如1896年成立的法国百代电影公司,在世纪之交成了行业的翘楚,在1900年利润只有34万法郎的基础上,1907年利润翻了70多倍,达到了2400万法郎。与此同时,百代还开始了世界性的扩张,势力深入到英国、美国、荷兰、比利时、俄国、西班牙、印度等地。1908年,百代卖给美国的影片长度超过美国各大制片商影片总长度的两倍以上。同时,百代还开始在唱片业中大展拳脚,在世界各地成立分公司,并于1904年在意大利米兰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发行超过百万张的唱片。不过很快,美国的电影业也开始崛起,使法国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1910年,美国出现了电影热潮,当时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每月的电影产量也达到了上百部。以纽约为基地形成了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维太格拉夫公司等电影制片公司。这之后,美国一些独立制片人为了摆脱苛刻的电影专利制度开始向东部洛杉矶的好莱坞转移。美国电影在迅速商业化的同时,也开始迅速向世界扩张。在一战中,美国电影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世界各地的市场,一战结束后,美国树立起了在世界电影业独一无二的霸权。
这一时期也是世界广告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869年,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广告公司出现在美国费城,公司从单纯地推销报纸版面转向了客户服务。1898年,美国广告学者路易斯又提出了广告的核心理论AIDA法则。AIDA是: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培养欲望和Action促成行动。在这个时期,美国的各种广告公司达到了上千家。大众报刊成了广告的主要载体,其版面的一半都在刊登广告,“以当时《纽约时报》为例,广告篇幅占整个篇幅的62%左右”。除了报刊广告,各种挂历广告、宣传画广告、灯箱广告及其他的广告形式也开始出现。在经济日益国际化的同时,国际广告也开始萌生。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批跨国公司的出现,一些广告公司也开始了国际化的扩张。
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世界性的博览会和运动会。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当时英国国势在全世界最盛,英国便希望通过一个大型的展览来显示自己的国力。此后到1915年的14次博览会中,除了奥地利(1873年)和荷兰(1883年)外,英国又举办了两次(1862年、1908年),法国举办了五次(1855年、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美国举办了四次(1876年、1893年、1904年、1915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于1896年在希腊举办,尽管当时只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影响不大,不过自此以后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还是逐渐成了展示国家形象的新舞台。
三、一战中的宣传战:国家介入传播的初现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一方面是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和国家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国家的日益强大和国家间的冲突。在世纪之交,用列宁的话说,“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由于垄断和金融资本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扩张冲动,而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事实又使得这种扩张必然产生矛盾,尤其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传统列强之间的矛盾。爆发于世纪之交的日俄战争、美西战争和英荷(布尔)战争就是这样的三场战争。列强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国际传播中,尽管我们看到了国家的身影,但是当时的国际传播还主要是以民间的形式进行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家才开始全力地进入国际传播领域。而国家介入国际传播的主要形式,就是所谓的“战时宣传”。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1927年曾写过一本专门研究战时宣传的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其中写道:“毫无疑问,政府对舆论的引导是大规模现代战争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书中他列举了战争中的宣传组织、宣传内容、宣传目标、方法和成就。他认为,战时宣传有四个目标:(1)煽动对敌人的仇恨;(2)保持与盟国的友好关系;(3)保持与中立国的友谊,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他们的合作;(4)瓦解敌人的斗志。与以往的战争不同,宣传和对舆论的控制已经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最为重视宣传的国家。早在1914年,英国外交部为了向中立国散发宣传品,就成立了一个秘密的“战时宣传局”。由于这个宣传局设在一位名叫韦林顿的人的家里,有关人员通常把它叫做“韦林顿之家”。当时,“韦林顿之家”的主要目的是转变中立国的态度,使其站在协约国一方。除了“韦林顿之家”外,英国还于1917年6月成立了一个“战时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国内的宣传。1918年2月,在外交部宣传部长比维尔·布鲁克的呼吁和奔走下,英国终于建起了统一的宣传部门,由比维尔·布鲁克和报纸大王诺思科利夫共同负责,统筹战时的各种宣传活动。他们给这个组织起了一个暧昧的名字:“英国战争救济机构”,但人们仍习惯以本部所在地那所房子的名称“克尔之家”(Crewe House)来称呼它。“克尔之家”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9个月,却卓有成效地组织了一连串的宣传攻势,从而大大加速了德军失败的进程。
与英国不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舆论控制更为严厉,而且是以新闻检查的被动形式为主。尽管德国外交部也在1914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外国报刊服务总局,出版了大量的宣传材料,不过德国的宣传机构各行其是,缺乏协调,而且是以对宣传并不熟悉的军方为主。战争初期,德军节节胜利,军方尚允许中立国记者赴前线采访,但本国记者却始终不能到达战地。德国所有媒体采用的新闻都在最高统帅部两周一次的记者招待会上发布,当时德国即使是最高文职官员,也无法了解战争的真相,只能听到官方专门机构一连串炫耀胜利的报道和德国人将从战争中收益丰厚的许诺。德国对舆论的这种操纵造成了本国人普遍的盲目乐观,大多数公众对战败毫无思想准备,造成了对舆论控制的失败。
美国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对外宣传的国家。1917年4月,美国开始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宣战,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宣布参战一周之后,就发布行政命令建立了一个公共信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务卿、陆军部长、海军部长等,主席则是由其密友、记者出身的乔治·克里尔担任,所以这一委员会又被称为“克里尔委员会”(Creel Committee)。克里尔委员会利用美国的文化优势,印刷和生产了大量的图书、传单、电影等,散发出版物的总数达7500多万份,在宣传盟国必胜的同时,也开始宣传美国是民主自由的乐土,为战后美国更广泛地参与世界事务做了舆论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家重视国际传播的开始,而国家之所以重视国际传播,主要是因为战争。不过,当时的传播手段主要是印刷传播。随着电子媒介——广播的出现,国家对舆论重视开始常态化。20世纪20年代以后,国际传播进入到现代发展的阶段。
思考题:
1.国际传播的概念是什么?国际传播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出现的标准又是什么?
2.国际传播产生的基础有哪些?
3.什么是国际社会,其表现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战时宣传?谈谈一战时期的战时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