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9661700000003

第3章 全球化视角中的国际传播格局(1)

本章要点

全球化的概念

当前全球传播整体格局

美国舆论主导全球

英、法、德、俄、日、韩发达国家诸强割据

阿拉伯、拉美、亚洲新兴文化国家寻求崛起

中国传播大国的现实定位

西方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关于全球化,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人们通常认为,第一个阐述“全球化”概念的是加拿大的麦克卢汉,他最先提出“地球村”的设想。他认为,印刷媒介使人类世界彼此疏远,电子媒介却使人们更加相互依赖,把世界塑造为“地球村”。电视正在补偿我们,将人类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全球村”(global village)。但“地球村”不等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它只是全球化的起点。

“全球化”是个政治、经济和传播学概念。第一个提出“全球化”概念的,是美国卡特总统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他在1969年出版的《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全球化”一词,认为人们已不需要谈论“帝国主义”,因为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社会的方向发展,最能证明这种社会的典型就是美国。美国的传播网络最多,遍及全世界,是未来社会的原型。今后解决世界冲突的外交战略将不是“大炮外交”,而是“网络外交”,这种模式更加灵活和实用。布热津斯基还设想,在美国国务院之外设立全球事务院,与前者平起平坐。布热津斯基的“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把美国的社会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向世界,使不同民族的国家都和美国“化”在一起,消失在它的政治容器里。布热津斯基主张非意识形态化,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上层人士的观点,其实质就是以淡化意识形态的手法强化新的意识形态,即不战而胜。布热津斯基的观点最初并没有赢得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响应,整个20世纪70年代,关于“全球化”的议论悄然沉寂。

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书,提出“全球意识”概念。他说:“正像第二次浪潮造就一部分人拥有大于地方利益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一样,第三次浪潮促使那些拥有比国家利益更大的利益集团的纷纷兴起。这些集团正在形成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这种意识形态,有时叫做‘全球意识’。”托夫勒还预言,当许多穷国正在竭力争取建立一个国家的历史性时刻,那些超越工业化的富国却在削弱,国家的作用降低了。从经济、政治组织到意识形态,人们都看到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支柱——民族国家,已遭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毁灭性打击。可以预期,“为了建立能够公正地代表国家消亡前后世界人民新的全球机构,将会因此发生争斗,搞得今后几十年难以安宁”。托夫勒预言,“全球意识”的终极就是国家消亡的意识,在欧共体和世界组织的迅速发展中似乎正在朦胧地显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术语逐渐流行,90年代达到高潮。澳大利亚学者马尔科姆·沃特斯指出,“就像后现代主义是80年代的概念一样,全球化是90年代的概念,是我们赖以理解人类社会向第三个千年过渡的关键概念。”西方整个社会科学界都在跟进全球化的步伐,对世界一体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日益“成为一个合法的知识对象”。全球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社会活动,动因是多方面的,资本积累、技术革新、国际政治体系的合作,都在推动它的发展。

我们认为,一般地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无论政界或学界对正在进行中的全球化浪潮有多少不满和争议,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当前,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竞争中。全球化正使不同国家和地区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传媒作为推动全球依赖性增强的重要动力,其所从事的传播行为,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末以前的全球传播格局,基本上是以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加英、法、德等少数发达国家传媒占垄断和主导地位的天下。20世纪末,由于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相对衰落,俄罗斯不仅从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的超级大国地位上跌落下来,也因势力范围的大幅萎缩等因素,从传媒超级大国的地位上跌落下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消失,使法、德等少数发达国家与美国超级大国的关系包括在全球传播领域的关系,也从过去以合作、附合为主的关系,转变为一定程度的自主和竞争的关系。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对美国在新闻传播、文化传播领域的防范和抵制,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末,人类在传播新技术、新媒介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和迅猛发展,如卫星直播电视、互联网等,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以较低成本和较少限制的可能性参与到跨国界、跨地域的传播格局中来,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超级大国和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全球传播、全球舆论的局面。全球传播格局开始出现一些变化。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极、多强和新兴传播国家多元并存。这就是说,在当今的全球传播格局中,美国这个超级传媒大国凭借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流行文化、传播媒介、英语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超强优势,作为其他国家暂时无法企及的超强一极,仍然具有向全球进行新闻、文化、媒介传播和影响全球舆论的超强能力。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等大国,凭借各自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等优势,有能力在全球进行跨地域的新闻、文化、媒介传播,部分影响国际舆论,是新世纪全球传播格局中的跨区域的文化语言传播大国。

新格局与旧格局的最大区别在于,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拉伯的卡塔尔、阿联酋等新兴传播国家,借助特定的文化或语言优势,面向特定的地域和受众(如拉美地区及其受众、阿拉伯地区及其受众、东亚地区及其受众等)进行新闻、文化、媒介传播,具有影响局部舆论的能力,是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中的新兴的文化语言传播国家。此外,众多的国家在全球传播中仍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

以上一极、多强和新兴传播国家在当今全球传播结构中既多元并存,又不同程度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过去个别国家处于支配地位、多数国家处于依附地位,少数国家处于核心位置、绝大多数国家处于边缘或半边缘位置的全球传播结构有所不同。

第一节 美国舆论主导全球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传媒大国,凭借着独特的语言优势、超强的资金优势、技术设备优势、吸引人才优势、制作技巧优势,以及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军事扩张优势,构建了唯一能面向全球进行跨语言、跨地域、跨国界传播的超级传媒大国。

一、美国的国际传播

美国通过广播、电视、出版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主导着全球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新闻传播。

(一)美国的通讯社

通讯社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传媒产业中的重要资源性机构。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世界级的通讯社,是该国传媒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简称AP)和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简称UPI),是美国以批发方式向全球的报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其他机构发送美国视角的国内国际新闻与图片的主要机构,主导全球大众媒体。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不仅保持着全球最大的文字、图片新闻批发商地位,还是全球电视新闻机构的主要信息源。美联社每天用英语、德语、荷兰语、法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6种文字播发新闻和经济信息约2000万字,1000多张照片、图片,并提供广播电视音像和网上服务。它不仅为美国1500多家报纸、6000家电台电视台服务,还为全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各类新闻媒介供稿。国内分社和记者站134个(包括6个总分社)。国外分社83个(包括3个总分社)。合众国际社每天使用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4种语言发送信息,日播新闻220多条,在全球有101个记者站,其中,国内分社53个,国外分社48个,分布在南美、欧洲、中东、非洲、亚洲等。

(二)美国的电视

电视是全球普及率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媒介。美国控制了世界约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电视节目总量约30万小时。美国播出的电视节目经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热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简称CNN)用12种语言,向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成为各国受众包括政要获知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主要渠道,在全球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首创的全天候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仍然是全球高级宾馆和大多数国家家庭有线电视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世界各国民众乃至政府首脑获知重大突发国际新闻事件的主要渠道。美国三大无线电视网——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NBC)的电视新闻报道和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在全球大多数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广播公司现隶属于迪斯尼公司,拥有7家直属媒介公司,附属电视台208家,在转手至迪斯尼公司后,逐渐发展成集电视、广播、出版、娱乐、电讯于一体的传播娱乐帝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现隶属于维亚康姆公司,拥有7家直属媒介公司,附属电视台200多家以及500多家附属广播台。全国广播公司隶属于通用电气公司,现已发展成多元化的电子和信息传播大企业,拥有7家直属媒介公司,附属电视台220家,另有8座直属电台和少量附属电台,并经营唱片、磁带、图书出版以及媒介设施、卫星通讯、房地产等业务。卫星直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更是让美国这些主要电视网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全球不断拓展。

(三)美国的国际广播

美国的国际音频广播主要包括“美国之音”及“替代广播系统”。

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简称VOA)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国际广播电台,美国政府主要的对外宣传工具和喉舌。美国之音是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下属的最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成立于1942年,自身定位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广播、电视及因特网多媒体新闻网”或“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际多媒体服务机构”。对外公布的宣传宗旨是:“促进各国对美国、美国人民、文化和政策的了解。”《美国之音章程》规定:美国之音的广播要准确、客观、全面;代表美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对重要的美国思想和制度予以平衡和全面的报道;向受众介绍并负责地讨论美国的政策。

美国之音的节目通过广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以44种语言制作播出,每星期向全球约1.25亿听众播出1500小时的新闻、信息、教育和文化节目。美国之音于1994年在世界各大官方广播电台中率先建立自己的网站,1996年开始进行在线广播。目前,其全部广播都已上网,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向全世界网民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图像和声音每天24小时不断更新。美国之音各语言网站都有新闻直播,许多网站还提供一周节目存档及过往新闻和网络查询。

“替代广播系统”面向一定的地区广播,以美国战略利益为基础,强调利用播报当地新闻,影响对象国受众的价值观念。美国的“替代广播系统”成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它的团队成员包括“自由欧洲/自由电台”、“马蒂电台”、“自由亚洲电台”、“自由阿富汗电台”、“萨瓦电台”、“法达电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