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9661700000026

第26章 构建我国的国际一流媒体(1)

本章要点

构建国际一流媒体发展战略提出的技术背景、理论背景、实践背景、政治背景

国际一流媒体的形成原因

国际一流媒体的基本特征

构建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举措

我国主流媒体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

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等重大战略任务,要求我国媒体加快推进国际一流媒体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

2008年10月,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

2009年,中央提出要求,推动我国重点媒体提高整体实力,实现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和实效,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

中宣部为我国重点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做出总体规划,提出要争取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领域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集团,使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显著提高,在涉华事务等国际重要舆论竞争中逐步掌握话语权,构建覆盖广泛、信息丰富、技术先进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

实现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目标,需要媒体自身的不懈努力。当前,中央正在加大对主流媒体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媒体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力求尽快推动我国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重点媒体提高整体实力,媒体理应而且必须在增强国际广播能力建设的工程中,发挥优势,有所作为。根据中央的部署,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在内的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都已经制定了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朝着构建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奋斗。

第一节 构建国际一流媒体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技术背景

构建国际一流媒体战略的提出,顺应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潮流,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的新形势。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潮流

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社会信息存在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以及人类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形式产生的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的变革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媒体的发展,天然地与新技术的诞生相关联。20世纪中期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媒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新的传播形式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同时,以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硬件系统的更新换代,也带动了软件系统即服务方式、节目内容和资源系统即人力、资金等的升级,为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高质量的国际传播,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对国家利益和安全都显得更加举足轻重。国际传播已不仅仅作为国家政治工具存在,甚至演化成国际政治斗争的一部分,科技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了传播意愿和实际内容能否有效地传播。联合国对全球发展所做的评估指出,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利润大部分流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雄厚的经济后盾,使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实力开发和运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拥有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更多地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国家利益的增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着传统媒体的领先地位和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国际社会中较大的话语权,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传播技术的相对不发达,是造成其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基本格局。但就信息技术本身而言,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它带动了媒体形态和媒体服务功能的进步,实现了传播业的又一次大跨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尤其是当前的数字化作为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正以锐不可当之势,给媒体带来巨大深刻的变革。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媒体信息的服务功能,为媒体宣传提供了新手段和阵地,极大地推动了媒体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事实上,传播技术是没有倾向性的,对它的运用方式及背景条件,决定了它将产生何种效果。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谁掌握了最新的传媒手段,谁的信息就传播得最快最广,谁的影响力、控制力就最强。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运用媒体信息传播的先进手段与最新技术,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当务之急。媒体只有顺应当前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换代的潮流,主动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加强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跟踪、研究、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我国提出构建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特别强调加快构建覆盖广泛、信息丰富、技术先进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正是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潮流。

(二)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趋势

国际传播媒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伴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纵观科技发展的历史,虽然科技的每次进步都只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短暂瞬间,但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生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产生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对媒体形态的催生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作为当代三大前沿科技之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如此。从PC机的产生到E-mail问世,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到宽带技术,从搜索引擎到网上购物、博客、播客等的出现,技术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影随形,对媒体的推动也从未停止。媒体的发展又总是紧紧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急速前行。特别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媒体介质不断变化,媒体形态推陈出新,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到基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媒体,从固定接收到移动接收,从千人一面的大众传播到个性化、多样化的分众传播,这些革命性的变化给人类生活和价值体系、消费观念带来了颠覆性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无线电技术的成熟,国际广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随着国际政治斗争的加剧和深化发展壮大。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讯卫星的出现以及网络媒体的诞生,国际传播进入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国际传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体现。80年代以来,卫星传输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使以CNN为代表的国际电视得以崛起,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开办国际电视的热潮,传播的触角进一步向全球延伸。20世纪90年代,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传播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网络媒体凭借其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其能够跨越国界进行国际传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传播的传统模式,使国际传播的各方面日趋多元化。网络媒体正逐步取代电视成为主要的传播工具。网络媒体无国界、超链接、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使传播的全球化倾向愈加明显,“地球村”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纵观世界媒体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由报纸“一枝独秀”,到广播与报纸“并驾齐驱”,再到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然后是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形态相融共生的“多媒体融合并存”发展阶段。西方主要国家的国际传播媒体,都在进行以新媒体化为目标的战略调整,并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提升和展示媒体竞争力与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媒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是党报一统天下的媒体时代;其后,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先后普及,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报纸、广播、电视三家传统媒体“三分天下”;当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兴媒体正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并逐渐吞食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份额。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领域,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实力差距,而且在短期内还难改变。但是,在新媒体领域,如果我们能采取切实措施,迎头赶上,不仅可以缩短而且还可能赶超发达国家的新媒体传播能力。在2009年的一系列新闻事件中,大量网民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媒体,未来在国际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将更大。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紧紧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保障,把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成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网络媒体,成为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和新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理论背景

构建国际一流媒体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全球传媒业变革发展的新趋势。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全球传媒业的变革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业务发展迅猛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互动性”。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不能互动;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改变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方兴未艾,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使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应用刺激和推动了跨文化交流的大规模发展。印度的Zee电视台、香港的凤凰中文台以及有阿拉伯世界“小CNN”之称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都是借助卫星电视、数字远程传输等手段,制作出既有本地特色又满足跨文化交流需要的节目,赢得国际声誉的。

(二)媒介融合趋势愈演愈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本意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当下的媒介融合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不论媒介融合以哪种形式呈现,其核心思想则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媒介融合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覆盖面,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其次,可以综合利用媒介资源,大幅度地降低传播成本,尽可能做到用最小的资源和成本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再次,可以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传播信息带来的风险。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传媒一体化和合作化正成为历史潮流,世界传媒业进入了多种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