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9661500000059

第59章 后记

本教程是为影视专业高年级学生而设计,因此,对影视基础理论诸如:镜头、蒙太奇、场面调度等少有涉及。教程更多注重影视节目的设计理念及创作过程,要求学生在一体化创作中,达到“五自”的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自录、自己后期合成),使创作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知”到“智”。

我们认为影视教学活动,在哲学概念上应分为两个层面,即“知”与“智”。“知”是第一个层面,属技巧、技能范畴。“智”是第二个层面,属创作、创造、发挥、综合应用的艺术范畴。所谓“知”,即是使受教者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在知的过程中做到两个发现:其一,学习者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长短,扬长避短,专攻一门,旁及其他;其二,教学者发现学生,发现其之长,补其之短,因材施教。所谓“智”,即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后,上升到艺术创作阶段,每个学生综合自己的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适合自己才能或专长的节目创作,在实践中有所体会,在艺术中有所收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影视工作者。我们的教学,就是不仅培养一大批“知者”,还要尽可能培养一批“智者”。这就是我们开设“一体化”教学的初衷和目的,倘若如此,善莫大焉。

在《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付梓之际,我不由得回想起在广播电视领域三十余年的经历。记得1981年的夏天,在广西南宁,“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培训班”,在那酷暑难熬的盛夏,我认识了风尘仆仆到南宁给我们授课的朱羽君老师、余光远老师。他们的气质、风度,特别是他们对艺术的感悟开启了我的影视艺术之门。我还记得手把手教我的师傅赵民俊,他瘦瘦的、高高的,举止幽默,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摄影师。祖国大地、长城内外遍布了他的足迹,他毫无保留地将摄影技术传授给我,使我受益匪浅。我还记得在四川师大中文系读书时,万光治教授、范文瑚教授博古通今的学养,开启了我的文学之门。还有我的师父、国画大师黄纯尧先生一笔一划的示范,一点一滴的讲解,谆谆的教诲,又为我开启了绘画艺术之门。

当我转移到教学领域之后,纵观国内外高等院校影视编导教学,总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缺的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边教学边总结,系统地梳理了我从事广播影视工作三十年的经验与教训,有了编著一本比较实际、实在、实用教程的想法。

记得2007年暑期,我和我的学生刘彤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影视教材,特别是石长顺教授的《当代电视实务教程》、许同均教授的《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李兴国教授的《电视照明艺术》、郑月教授的《电视节目导播》等一大批教学前辈的著作,吸取他们的经验,借用他们的思想,终于使《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可用、可读。在此,向他们付出的辛劳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此外,该书在反复的修改校正中,责任编辑李唯梁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我们难忘。

同时在编著该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领导马洪奎院长、张书玉副院长、陈祖继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在硬件设施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经过几年的试用,该书逐渐成熟,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学生刘彤,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如果说《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称得上在教学改革中的成果的话,那么我们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该书付梓之际,我和刘彤向传媒艺术界,向影视教育界的老前辈,向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同事、亲人致以深深的感谢。

徐先贵

2011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