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9661500000055

第55章 附录(5)

另一方面是演播室模式的突破。在演播室里,无论是主持人简要浅显的评点,还是专家给出的专业化评说,都因为形式的陈旧略显乏味。《拍案说法》的说书形式和《文涛拍案》的“新派电视评书体”都属于演播室模式的创新。其中,《文涛拍案》的评书演播模式已经成为节目的特色之一,现代电视节目和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一形式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法制节目群体中大放异彩,为专家和观众称赞。《文涛拍案》的说书场环境古香古色,说书人身穿中山装,一派中国古典式的儒雅风范。这些设计虽然都是节目包装的一部分,观众却能获得新鲜的心理体验以及对回归传统的认同感。

当中国的电视媒体大步前进在娱乐化道路上的时候,原本严肃的法制节目也必然融入其中。这也是由电视的本性所决定的,就像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所说的那样:“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严肃电视’这一术语自相矛盾。”法制节目关于娱乐性的探索必然在喝彩和质疑中前进,《文涛拍案》也必然在惊堂木一声声重拍下娱乐并思索着。

(作者:孙灵囡)

附录10:倾听你的故事——《鲁豫有约》长盛不衰的秘诀

凤凰卫视2002年1月开播的《鲁豫有约》,是一个为主持人陈鲁豫度身定做的、开放式的、以深入挖掘被访者内心深处故事为主的访谈节目。它依托凤凰卫视的“创业神话”和主持人陈鲁豫的个人魅力,一经播出很快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欢迎。2005年1月,《鲁豫有约》推出了新的版本,与之前的节目相比变化非常大:节目的播出方式由周播改为日播;节目的播出空间从无固定的空间转变为可以容纳300位现场观众、同时请多个嘉宾的大型演播室;内容上进一步拓宽,突破话题选择单一的局限。

总体上而言,改版前的《鲁豫有约》多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节目形态多是静态的人物访谈,改版后大大增加动态的“事件”性和话题式人物的选题,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关注更加密切,变成了一个时效性更强的栏目。改版后的《鲁豫有约》节目内容上涉及广泛,姿态上更加平民化,但是主创者们的用心更深。这也是适应不断变动着的观众群体的现实需要而采用的一种高明的节目制作策略。这种多元化、平民化的节目走向是精英文化节目探寻自身生存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但是这样的改版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周播的节目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每一次的制作,改成日播节目之后,为了适应改版后大量新鲜选题的需要,往往拉长了一个选题的播出时间,制作成上下集甚或是上中下集的形式,如对张惠妹、周华健等娱乐明星的采访,都制作成了三期的节目播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豫有约》的改版,就是对原版精英话语的一次稀释。

然而,尽管如此,在许多老牌谈话节目面临重重危机之时,《鲁豫有约》经过几年的发展仍然具有蒸蒸日上的声势。究其原因,正是其在话题的选择、主持艺术、谈话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有着不同寻常之处。

一、话题的选择——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话题的选择对于一档有追求、有品位的谈话节目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话题的选择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有意味。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栏目宣传语是“寻访昔日英雄和有特殊经历的人群,它将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的秘密”。

考察《鲁豫有约》长期以来的被访嘉宾,可以总结出其谈论话题的六种类别:(1)失意英雄;(2)边缘另类人群;(3)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4)经历人生重大变故的普通人;(5)当下的热点新闻人物;(6)文化名人和演艺界的明星。节目正是要通过展示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丰富精彩的人生和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动观众,启发观众思考,让观众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经验。围绕着这些不同的话题类别,关注的中心就是被访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对于《鲁豫有约》而言,重要的不是嘉宾是否为名人,而是他们必须是有故事的人。《鲁豫有约》在寻求公众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共鸣点上,提供了个人心理寻求社会思想的辅助,以及个人窥视他人心理秘密心态的平台。

在各种类别的话题选择中,使《鲁豫有约》与众不同和广受关注的是对于边缘另类人群、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这些类别话题的选择,如对同性恋这种边缘个体的采访。在《拉拉的故事》这一期,鲁豫请来了在重庆生活的一群特殊的嘉宾,她们是阿琪、于是等一些女同性恋者。通过她们的讲述,她们内心世界里的挣扎、痛苦,她们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这些观众心中所关注、所疑虑的问题,一一得以解决。《鲁豫有约》这种话题的选择迎合了广大观众深切期待了解有关同性恋者隐私的心态。对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的访谈向来是《鲁豫有约》的重头戏,无论是改版前的北大荒、知青系列,还是改版后的唐山大地震系列等都是通过对亲身经历过中国历史进程中重大事件的中心人物的采访,透过他们与鲁豫面对面真实的交流,配上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画面,把观众带入《鲁豫有约》所建构的历史情境之中,一起去共同经历某一事件、去探寻历史的真相。个体关于历史的记忆与观众集体无意识地对历史的关注相碰撞,激起的是智慧的火花。这类话题的选择是《鲁豫有约》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直接提升了节目本身的文化品位。“根据谈话节目与受众的关系以及谈话节目现场的交流方式来划分文本,大致分成三类文本:大众类谈话节目、精英类谈话节目和专家类谈话节目。”《鲁豫有约》尤其是改版前的节目属于精英类的谈话节目,而改版后《鲁豫有约》拓宽了话题选择的范围,加大了对当下的热点问题和焦点新闻的关注度,如2006年8月31日和9月1日的两期节目就是关于当下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而推出的“选秀故事”,8月25日和8月26日的两期节目就是“我为整容狂”,以及之前5月份节目中的“人体模特”和“胖美人旋风”等,这些节目定位于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紧贴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这样一来使得栏目本身存在着两大隐患:首先降低了《鲁豫有约》的品牌效应和文化深度。改版前“《鲁豫有约》寻找、接触、访问的是一个个过去在各历史时期站在风口浪尖上的焦点人物、失意的英雄、边缘人群或经历重大变故的人”,在众多的谈话类节目中,《鲁豫有约》就是凭着这一点脱颖而出的;改版后的《鲁豫有约》,正如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作客人民网时所总结的,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像身边的家长里短,但这种家长里短中又透着很多文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种基于改成日播的谈话节目而扩大题材的考虑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档有着比较高的文化品位的栏目,这种低姿态让日渐萧索的精英文化栏目更加门可罗雀。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的一种悲哀。无论是从话题的设置还是从主持人自身来说,改版后的《鲁豫有约》既丧失了之前的锋芒和锐气,又暴露了主持人陈鲁豫自身的弱点,长此以往,《鲁豫有约》这一节目的前途堪忧。

二、主持的艺术——善于倾听和发问

节目主持人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是栏目的标识,是观众直接审视的对象。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必须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即他是节目或者栏目的品牌特征,是节目或栏目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智慧和文化人格力量及对事实的敏感性和机敏力。陈鲁豫是一个有着这种潜质的主持人。她多次被评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业界和观众心目中都有着良好的口碑。而鲁豫本人也正是基于对访谈节目的热情而不断取得进步的。凡是描述陈鲁豫主持风格的文章几乎都谈到她善于倾听这一点,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与年龄相仿的嘉宾谈话的时候,她就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与对方聊天;在与老一辈的人物相处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做一个真诚而热心的倾听者;在与小朋友聊天的时候,她更像一个大姐姐。她就像是观众的代表,感动时会流下眼泪,悲伤时会神情严肃,高兴时会放声大笑。在与嘉宾的交流中特别善于倾听,陈鲁豫总是面带微笑地稍微前倾着身子,完全是一副与好友聊天的架势,而在发问和谈自己的印象时则是带着真诚与坦率的理性声音,这样的发问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咄咄逼人。对待所有的采访对象,陈鲁豫都是一视同仁,不卑不亢。最主要的是她善于让嘉宾说出自己心底的话,也许是她的发问格外地真诚与坦白,很多名人都主动要求上她的节目。

善于倾听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主持人更要善于把握时机,智慧地发问。问话的技巧对于一个谈话类的节目主持人来说也是必修课。以改版前《鲁豫有约》采访歌星毛阿敏为例,鲁豫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说:“直到昨天晚上其实我还挺担心的,因为我不知道你做了多大的准备,就是你准备对我讲多少,就是你的心理准备,因为我想,如果你来做我的节目,你心里应该会想到,我可能会问得很坦率。”这段话,鲁豫说得真诚坦率,一下子拉近了她与嘉宾的心理距离,让原本可能设置了心理防线的毛阿敏也会为之放开心理闸门,敞开心扉。对于鲁豫的话,毛阿敏说:“我知道你应该问一些比较尖锐或者比较坦率的问题。”在谈话的过程中陈鲁豫直接谈到了她的“逃税事件”,而且直接坦白地问她在第一次风波之后,为什么又有了第二次?而对于毛阿敏的解释,鲁豫始终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没有什么个人色彩的同情。这是鲁豫的风格特色,婉约中不失锋芒,含蓄中不失睿智,体现了一个敏感而知性的女主持人的魅力。

其实,节目主持人是谈话现场的组织者,也是谈话过程的穿针引线人,更是话题走向的引导者。从鲁豫的一些节目可以看出,鲁豫在控制谈话场面和话题的纵深度上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一般来说,既然是来上节目的嘉宾,他们本身就是为了能够在节目中展现真实的心理状态,或者澄清某一事件的真相,主持人尽可能地做到一个好的引导者就基本上可以成功制作出节目。但是极具精英倾向的《鲁豫有约》有时候会采访一些话题名人。这时嘉宾本身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他们会在节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反交流”的状态,这时鲁豫的主持能力弱点就暴露无遗。如在改版前一期采访作家柯云路的节目中,在与柯云路面对面交流时,鲁豫感觉到柯云路由于心理顾忌而没有敞开心扉,交流与对话存在着困难。她多次努力打破这种焦灼的状态,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是一个主持人没有协调处理好所访谈对象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阻碍而造成的谈论话题无法深入。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主持人懂得心理学、人际交往的知识,需要在不断的主持实践中磨砺自身。其实,经常关注《鲁豫有约》的观众会发现,鲁豫的主持似乎越来越陷入一个模式化的怪圈,节目中带给观众的惊喜越来越少。比如对作家张贤亮的访问就没有获得成功,鲁豫多次问及其人生中最失意的时刻,但是最终也没有真正从张贤亮身上挖掘出有效信息。这样的谈话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高质量的节目就做不出来。鲁豫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状态,有些是因为谈话对象自身的原因,有些则是鲁豫本人没有把话题引向深入,流于表面。

三、谈话的氛围——演播室里的社会与人生

谈话氛围的营造是谈话节目本身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谈话空间和谈话氛围,对谈话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被访嘉宾而言,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更容易敞开心扉,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对于《鲁豫有约》这样一档访谈类电视栏目而言,在改版前后对于谈话氛围的营造可以说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的。无论是改版前立足于透过单个个体经历折射出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历史性”选题;还是改版后制作的经由社会名人、话题人物的现身说法映照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时尚热点的“现实性”选题,《鲁豫有约》都会深入挖掘被访人物的内心世界,透彻分析这些独特个体在社会大事件中的位置和作用,还事件一个真相,还个体一个公道。

观众从这一栏目了解了他们身边所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甚或是即将发生的历史的、准历史的以及时尚热点事件和话题的原貌。透过小小的演播室,栏目本身浓郁的人文关怀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短短几十分钟的节目故事,以小见大地折射出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况味。看《鲁豫有约》不仅仅是在看一档电视栏目,也是在看一种历史,在亲历一场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