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位节目主持人正面布光。
五位主持人同台主持一个节目,这在国外新闻节目的直播中屡见不鲜。在五位节目主持人中有人负责本地区新闻报道,有人负责本省新闻报道,有人负责全国新闻报道,有人主要负责当日天气预报报道等。五人用光最常见的形式是采取分别布光法。现场基本上都是使用演播室内棚上的灯光,五盏主光灯分别出现在五位节目主持人正前方,光源高度分别在6点横2~3点直的位置上,根据每位人物的脸形可适当调整光源高度,以不出现下鼻影和下脖影为宜。轮廓光灯分别布置在1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有时也要根据男女头型、体态的不同进行分别调整。在整个布光过程中,每个灯位要准确,不能相互干扰,有时有的灯光要进行适当遮挡,严格限制区域。
第四,演播室内多人物座谈用光。
多人物座谈的形式因节目要求不同而各式各样,我们主要选出常用的三种形式进行一下分析。第一种。使用棚上五盏轮廓灯分别照明每一位人物,其光位分别在12点横10点直的位置上。在摄轴线附近位置上放置辅助光1,主要照明C者,辅助光2主要照明D者和E者,辅助光3主要照明A者和B者。布光中要注意整体光线照明的平衡,控制好轮廓光与辅助光的光比。由于使用了五盏轮廓光灯,很可能在桌面上出现人物投影,桌面上通常使用中灰色台布以此来避免杂乱的投影。
第二种。采取分区布光的方式,首先使用三盏轮廓光灯分三个区域对八个人物进行轮廓光照明。布光中要注意三个区域光线的衔接,要做到轮廓光高度接近、亮度统一,轮廓线条明显。辅助光也同样分三个区域照明被摄体面胸部,由于人物座位远近有差异,有时辅助光照明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遮挡。辅助光不能过高,防止人物脸部和胸部出现投影。
第三种是多人物知识竞赛、群众场面式用光。这种用光方式同以上几种方式的用光比较接近。人物众多的场面要始终把握场景内整体用光的平衡和灯光各区域及部位的合理衔接。虽然人数较多,但仔细看一下众多人物形成了三大组,用光是采取分组照明的形式,每组用两个轮廓光灯照明12个人物,前面用两盏散射光灯打辅助光,虽然人数很多,用光却显得比较简单。在现场照明中如果现场人物座位是阶梯形式的,每个光位还要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每个人物光效一致,亮暗基调均匀。用光还要考虑现场摄像机改变视点后光调、光位的衔接,尽量保持现场光线的最佳状态。
3.动态人物的用光组合
动态人物的布光设计与静态人物的布光设计有许多不同,其主要区别是:
①每组或每个灯光成分组合要具有可塑性,布光不仅要考虑点,还要考虑面。
②灯光由封闭式的某个区域性照明转变为某个范围内的照明。
③灯光设计要考虑到灯光与灯光、区域与区域的衔接。
④由于被摄体或摄像机的运动,原为主光的光源可能变为逆光光源,逆光可能变为主光。
⑤在众多运动画面中,比较注重运动之前和运动结束之后处于基本静态状态下的人物布光,比如运动画面中的起幅和落幅是整个运动镜头中布光的重点。
动态人物的用光常分两个方面:一是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二是动态人物的布光。
(1)固定场景(表演区)布光
所谓固定场景(表演区)主要指舞台、演播室内一台文艺晚会的演出区域等,这些区域限定了演员的活动范围。无论一台节目人物多或少,人物活动频繁还是简单,节奏快还是慢,照明所考虑的区域是限定的,虽然根据剧情和主题要不时地改变照明效果,但始终要有一种最基本的照明设计。这种布光方式主要适用于表演区内节目内容形式变化较复杂,人物动作和活动范围较大,某些节目细节不详,节目制作时间要求较紧张等情况。
固定布光方式主要是从静态的人物布光方式而来,也可以说是从人物基本造型的“三点式”布光而来的。下面简单分析几种常见的固定场景(表演区)的布光方法。
第一种是全面的底子光照明。这种布光方式能提高整个场景的最低照明亮度,保持场景内每一角度和每一区域均匀照明。在此基础上,在摄像机主角度所正对的背景处上方加用几盏逆光照明灯,均匀地给予场景内较大面积的逆光照明,这样可避免由于底子光照明带来的平淡,影调缺乏变化,视觉兴趣不浓等不足。图中四块方形物中间有条状形图案的是位于场景上方的底子光光源。如果场景纵向较长,可在场景的前半部分再加用几盏轮廓光灯,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
第二种是平调照明加逆光组合方式。这种布光方式较接近静态布光的,逆光灯从天幕上方处照明而来,每盏逆光灯负责场景的一个区域。在场景的前区使用柔和的亮度高的散射光灯。这种布光方式较简单,没有过多的光线投影,但也难免带来了画面较平淡、缺乏光线应有的变化等弊端。
第三种是斜侧光立体照明方式。这种方法用得较多,但是布光有难度,对光线衔接、光比、光线角度要求较高。这种立体照明式布光主要从静态人物侧光照明效果演变而来。
主光来自场景左侧的前侧方向(也可右侧),有时主光根据需要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要注意最好出现在场景的一个方向,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主光印象。辅助光放置在摄像机的视点或接近视点的位置上,给场景以均匀的辅助光照明。轮廓光放置在被摄体正逆光或侧逆光的位置上。这种布光方式,摄像机的主角度和分切角度不能过斜,以保证最佳光线造型效果。
(2)动态人物的布光
固定场景(表演区)布光有时很难做到十分准确细致,因为它不能具体照顾到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镜头。要想取得最好的用光效果,需要给每个镜头、每个人物单独或专门照明,即使有时条件不允许或办不到。动态人物的布光首先要求照明工作者了解:第一,人物活动的路线和范围;第二,摄影机使用的镜头与景别;第三,摄像机本身运动的方向和目的;第四,什么内容以及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下面介绍几种动态人物的布光方法。
两人首先处于静止状态,位于a点,然后从静止状态也就是起幅开始横向走至b点停止,环境是一个一面有窗户的室内过道。摄像机从静止状态也就是起幅开始跟随两个人物同时移动。镜头起幅布光首先以一面窗子来的光线做主光,移动车上的车载辅助光和固定在窗子对面的辅助灯光,做人物的补助光。运动过程中轮廓光1、2、3始终来自窗子,辅助灯1、2、3组成了柔和的辅助光。为保证人物自始至终的基本层次照明,移动车上的辅助灯也随人物同时运动,到达b点也就是镜头的落幅后,轮廓光4、5同时做人物的双边轮廓光,车载辅助灯与辅助光3做人物的补充照明。在人物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人物的转身、行走、角度、动作的变化,轮廓光有时能变成主光,主光又变成轮廓光。
两人物纵向的运动,一面临窗。布光时来自远处的一个窗子的光线在起幅静止画面时可做人物的轮廓光,在运动过程中,主1、2做人物的主光,辅1、2、3采取“接力”形式做人物的辅助光。当人物距离镜头越来越近时,辅助光4在镜头旁边起接主光2和辅助光3的作用,使光线由亮到暗过渡平缓一些。
分组重点布光的方法,起幅a点人物用光时采取了主光、辅助光、轮廓光三点式的布光方法,镜头随着人物摇到b点时,使用双边轮廓光照明,人物的外部线条在用光上形成了与起幅的区别。介于起幅和落幅中间部位的辅助光2,有效地衔接了两组照明。以上三种方式的用光比较注意光线的真实性以及用光的依据。
用光同前三种不一样,可按作者的主观意图“随意”用光,这种用光方式不受环境情况的制约,能较好地体现作者的想法,经常用于一些舞台、晚会等节目,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调动各种手法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这种用光方式光位比较清楚,效果比较明显。
三、光线气氛的渲染与作用
气氛常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尤指视感)直接感受到的某些特定环境中的情调与气息。在电视艺术创作中,气氛又常指电视片中剧情、时代、情绪气氛和环境、时间气氛。光线气氛主要指环境气氛和时间气氛。
1.环境气氛
环境气氛来自于环境自身结构、特征、特点给人的外在印象和光线的合理描绘与照明。在没有光线有目的地照明和参与情况下,环境中各种物体摆放形式的不同,镜头自身视点角度的不同,环境最初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一旦光线有目的地介入并进行光线造型时,这些环境除了真实地保留了事物原形之外,光线使得环境以及环境内各种物体变成了有目的的存在物,给予了它们某种意义、某种“思想”,让它们流露出了某种“情感”。这就是光线存在的魅力,这就是光线的造型作用,这就是在环境的原形基础上以及人的最初感觉上的一种升华。环境的气氛也在光线的作用下产生了,如有的庄重典雅,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简朴单纯,有的稳重肃穆,有的阴森恐怖,有的沉闷压抑等。由于光线的作用,环境气氛形成的可读性语言更为浓郁、明显、突出。
环境气氛的表达主要依据创作者对生活的长期敏锐观察和积累,依据照明对现实生活的模拟,生活经验越丰富,平时积累越多,那么照明对环境气氛的模拟、描绘、再现就越真实、巧妙,人工痕迹就越少。怎样才能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创作者的不同艺术构思利用光线渲染、模拟、创作出环境气氛呢?简述有以下几种方法。
(1)平光高调法
这种方法首先给人一种轻松、简洁、欢快的气氛和洁净、淡雅、优美、透彻的感觉。照明用光主要以较柔和的平光为主,光线的客观性较强,主要给予环境以基本照明,体现物体自身纯正的色彩,展示物体和环境的外在特征,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主要依靠它们自身的光调变化体现出来。由于物体没有阴影,整个环境以淡色调为主,物体本身的中灰色调、深色调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表现,显得醒目突出、引人注意,当然这主要是创作者的用心所在。
(2)对比低调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光和影、深和浅的对比,造成一种庄重、肃穆、黑暗和神秘的气氛,常给人们一种较严肃、带有某种压力以及忧郁的感觉。在照明用光上以深色调为主,注意大面积深色调与小面积浅色调的对比,对比的结果常常是浅色调部位的物体引人注目,大面积深色调为烘托小面积浅色调而存在。
(3)自然装饰法
自然装饰法主要指创作者的主要照明手段是对生活有选择地真实模拟,并利用人们所了解和熟悉的光影或图案变化加强环境的特征及效果,例如吊扇叶晃动造成的光线波动效果、树叶的抖动造成的光影变化、窗外的电闪雷鸣造成的光影瞬间失常的变化等。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环境气氛较接近自然,便于观众理解,但在运用中不能为了装饰而装饰,过分渲染会造成光线与主题内容的割裂。
(4)色光烘衬法
这种方法试图表现一种热烈、喧闹的气氛,主要用于剧情需要的舞台文艺演出、舞厅环境内光线再现等。在用光设计上以底子光做基础,然后进行各种色光活动照明,这是获得成功的主要方法,色光的过分渲染、过分使用势必造成观众视觉的不适应,要把握好分寸。
2.时间气氛
时间气氛主要指通过光线的合理照明使环境内(主要指人工景的室内)形成一种时间效果,让这种光线具有可读性,通过不同光线的照明,使观众感受并置身于各种不同的时间氛围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气氛效果有以下几种:
(1)早晨和傍晚时间气氛
在生活中,这种时间无论在室外还是在室内都有较好的光线效果,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常作为被模拟的对象出现在画面中。早晨和傍晚时间的光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交代时间概念并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
早晨和傍晚时间的布光设计可考虑以下因素:
①整体布光设计常为暖调,光线明快而柔和,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清新明快、生动有趣和沉稳安适、和谐圆满的特有气氛。
②光线入射角一般控制在0°~35°范围内。场景内的某一面临近门窗的墙壁或家具上有较明显的光线投影,支撑门窗一面的墙壁表面是场景内较暗的,它基本的影纹层次再现靠场景内的底子光照明,门窗对面的墙壁照明较均匀、明亮。
③主光通常来自门窗,光线有固定的方向性,有时场景内窗子多,相对使用的灯具也多,要尽量避免人物不一致的重影和投影,避免的方法通常是让主光从一个光位点上照射,充分使用两窗之间的墙垛(夹墙)让主光进行分别照明,有时可一盏灯负责一个窗子,不能互相干扰,始终保持一个窗子只造成一个投影,这样人物在走动之中光影变化就比较真实了。
④注意受光部分与背阴及暗部的光比控制。现场仅有从门窗照射进来的主光照明还不够,还需要辅助光或环境全面的底子光照明,缩小亮暗反差,以保证环境最暗部起码的影纹层次。
早晨和傍晚光线效果的塑造,把观众带入一个比较熟悉的环境,这种环境具有浓郁的早晨和傍晚时间的气氛,光线可读性强,效果逼真,在电视照明中是一种经常被选用的光线。
(2)夜晚时间气氛
夜晚时间气氛较容易被观众理解与接受,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暗基调占主要优势。整体光线效果给人以肃静、神秘、深邃的感觉。夜晚的用光主要依据是主题内容以及创作的构思与想法,它的用光方法较多样与灵活,创作余地很大,夜晚时间气氛的表达也有伸缩性。
夜晚时间布光设计同样需要宏观的把握:
①要准确交代夜晚的具体光线状态,如月夜、星夜、雷雨夜等,这种光线状态主要通过天片光、室外投射进室内的光线强度以及光线色温的微妙变化达到。
②在室内加强夜晚气氛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或人为制造有效光源。例如随手拉亮的台灯、室外月光照射下进入室内晃动的树叶影子、刚刚点燃的墙壁上昏暗的煤油灯等。还可利用这些室内光源同室外的天光或月光色温上的差异展开对比,加强观众的视觉印象。
③整体夜景基调应以暗色调为主,随意的面光照明和环境的平光照明势必减弱气氛,使面前的一切一览无余。用光中以逆光或侧光为佳,环境照明应以所模拟的光源为核心,形成环境内的亮暗影调配置。未被光线直接照射的环境暗部不能漆黑一片,应保持其大致的线条或形状。
④尽量增加被摄物体场面调度的范围,不时地由亮区进入暗区或由暗区进入亮区引发观众的视觉兴趣,增加夜晚浓郁的气氛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