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9661300000004

第4章 绪论:体育活动的历史演变(3)

(2)西方近代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在相互排斥和相互吸收中并存

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从引发的先后看,首先是军队,而后是学校,然后再向社会传播。19世纪中叶,清统治者几乎没有受到多大抵制,就把军操引进军队。清末“戊戌变法”时,企图实现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在学校中引进西方体育的主张变成了现实。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军队和学校中开展。而中国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阵地。特别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体育,在农民起义和人民革命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它由原来的主导地位逐渐转为次要地位,但由于它的历史性和实效性,故仍在我国社会上流行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作用。这样,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近代体育开始有了交锋。后来,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使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近代体育都更多地看到了对方的长处,双方开始接近,由互相排斥变为互相吸收了。

(3)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艰难前进

1840—1949年,是中国在政治上、阶级关系上、民族矛盾上发生频繁的重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者们,进行了100多年的斗争。动乱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给体育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要求加强军队体育和人民群众中的军事体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的发展。

3.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近代体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西方近代殖民运动及其势力扩张,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了中国,在经历了初期与中国社会文化及传统体育的激烈冲突与对抗后,逐渐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对中国近代体育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及思想体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了国内运动竞赛的初步开展

1904年,许多中国报刊报道了第三届奥运会的消息,使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奥运会有了初步认识。1907年,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菩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建议中国加紧准备,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三年以后,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鼓舞下,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并具有近代体育意义的全国运动大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后被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它标志着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13—1934年,受西方文化浪潮冲击最大的华北地区共举办了18届“华北运动会”。其他的大区运动会和省市运动会也初具规模。此阶段,各级运动会在奥运会的影响下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以举办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运动竞赛制度逐步确立,先后举办的七届全国运动会为推动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结出的第一批硕果。

(2)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了学校体育制度的初步确立

1912年的《壬子学制》和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在相关的各级学校令中,将体育列为必须开设的课程。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和次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将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体育课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主要项目田径、球类、体操等为主要内容,使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重大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体现。

(3)奥林匹克组织的建立

1924年8月,中国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和奥林匹克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该组织负责举办了部分全国运动会,选拔运动员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对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4)与国际奥委会建立联系

1922年,中国体育界领导人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至此,中国便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机构建立了直接联系。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相继加入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篮球等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的奥委会。从此,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之间有了更紧密的关系。

(5)参与奥林匹克活动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运动竞赛。从1913—1934年,中国组队参加了10届远东运动会,其中的三届在中国的上海举行。远东运动会使亚洲地区的竞技运动按照奥运模式逐步规范化,中国是远东运动会的发起国和主要参与者,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通过远东运动会渗透进中国,从而使中国近代体育的形式及内容逐步与国际体育活动衔接。

1932年、1936年和1948年,中国参加了第10、11和14届奥运会。虽然运动成绩不佳,但却使中国的近代体育直接溶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洪流中,这是奥林匹克对中国近代社会和体育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中国近代体育取得较大进步的生动体现。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奥林匹克运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体系、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近代体育之中,给中国体育增添了活力并促使其走上了与国际体育接轨的道路。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性,决定了中国近代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交流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西方文化高强度的冲击下,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向中国渗透,并在大中城市、学校和军队体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受阻,中国近代体育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极大。但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仍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4.中国近代体育的新闻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大致经历了萌芽、初兴、发展、衰落和停滞五个阶段。

1840—1912年是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的萌芽期:1864年4月18日,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刊登的《第一日跑马单》,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体育报道。1909年4月,上海中国体操学校体育界杂志社创办的《体育界》,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刊物,在当时体育界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萌芽时期的体育新闻传播具有下述特点:体育报道数量较少,体育报道内容单一,常见的是对租界侨民开展的赛马、赛船报道,体育新闻报道业务比较稚嫩,譬如新闻和文学的界线不清晰,比赛结果、比赛过程要素缺失等。

1912—1927年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初兴期:体育报道数量增多,赛事报道逐渐成为体育报道的主体;《申报·教育与人生》体育栏,开我国近代报纸设置体育专栏之先河;《申报》远东运动会特刊的创办也开创了赛事报道的新局面。

1927—1937年是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期:报刊普遍设立体育栏目;赛事特刊成为重大赛事的报道模式;体育新闻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广播产生并获得发展。

1937—1945年是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的衰落期:体育新闻传播发展受挫,整体萎缩;体育新闻传播成为抗战、救亡宣传的一部分。

1945—1949年是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停滞期:报刊体育栏目未能恢复;专业体育报刊乏善可陈;体育广播没能得到振兴;大型赛事报道风光不再。

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的萌芽、初兴、发展、衰落和停滞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新闻密切相关,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如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的总体基调是“体育救国”,在地域上呈现出不均衡性,同时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促进了中国体育的近代化等。正如“体育救国”的不切实际一样,在战争频仍、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近代中国,体育新闻传播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但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将近百年的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体育资料,对体育新闻传播业务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也为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当代体育

(一)当代体育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全球化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流行起来的词语(据考证,“全球化”这个词是1985年由莱维特在其《市场全球化》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至90年代,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并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条件,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全球化趋势。当代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自近代以来就成为具有独立形式和独立价值的实践活动,从19世纪开始就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扩张而传遍世界,并成为世界各国体育的主体。

1.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主旋律

(1)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20世纪初期,随着大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欧洲大陆各国出现了大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城市化快速生活节奏。社会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更富于游戏性的体育运动,而竞技运动作为各种动作的综合体,更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因此,竞技体育在现实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民族间的堡垒被打破,生产和消费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于是体育也超越了国界,形成了东西方体育以及不同形式体育的交流融合的体育国际化大趋势;特别是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成为现代体育国际化的最重要的标志。20世纪以前只有3个国际体育组织,其他的国际体育组织都是在20世纪以后建立起来的,从而加快了现代体育国际化的速度。

现代体育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全球范围内体育运动全方位展开的客观现象。1896年第1届奥运会举行时,只有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有20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参加,国际奥委会197个成员组成了比联合国更为壮观的“国际大家庭”。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全球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竞技体育的科学化和高水平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进入跃进时期,新技术革命加速崛起,多学科革命呈现连锁效应,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腾飞,加速了现代体育的科学化。从运动员的服装到运动器材,从场地建设材料到光电计时测距装置,从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管理到大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采用,从闭路电视转播比赛的实现到卫星电视的实况转播,从X光透视、CT断层扫描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体育科研中的运用,显示了体育运动已逐渐成为现代科技的直接研究对象,加快了现代科技成果向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现代体育的科学化发展,使得运动技术日臻完善,训练方法不断进步,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世界纪录不断更新,使竞技运动向更高、更快、更强的高水平方向发展。这种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化使现代体育更具观赏性,以满足人们对竞技体育观赏的需求,从而也加速了竞技体育向商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进程。

(3)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和职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充分利用商业手段运作大型体育竞赛已成为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体育竞赛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广大体育爱好者直接或间接地观看体育竞赛,这就为商业化运作提供了各种机会。最为典型的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的运作大获成功之后,各种体育竞赛纷纷效仿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开展。70年代末只有洛杉矶一个城市申办奥运会,到申办2000年奥运会竟增加至11个,一度濒临生存危机的奥运会也再度充满活力。仅1993—1996年奥运会商业开发就获得了25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就卖了9亿美元。将商业化引入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为解决其本身的问题,也是将商业化用于体育运动的大胆尝试,对体育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也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导致世界各地区间的体育发展的差距加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商业化的经验尚不成熟,将影响体育运动的发展;其次是体育运动中不加限制的商业化会使体育的伦理道德受到扭曲,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和体育运动内在的价值逐渐淡漠,竞技运动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手段,一些腐败现象和违背体育伦理道德的现象不断显露,使体育运动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和价值。

竞技运动的职业化是指运动员以从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职业竞技的组织者和运动员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比赛,在满足人们观赏需要的同时获得经济收入。随着职业网球选手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后,立即引起连锁反应,随后职业足球、篮球等选手登上了奥运赛场。竞技运动的职业化使运动成绩有所提高,使比赛更加激烈,扣人心弦。职业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和个人可以从中获得可观的利润。职业运动员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出售自己的技艺和肌体,将导致体育组织对其失去控制。因此,加强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形象榜样作用,显得尤为重要。